- +1
書店測評|幽默書店:開心是每個人的剛需
“開心是每個人的剛需。”在幽默書店的入門正廳,垂幕五六條間合而成的slogan開宗明義。迎面而來,空間和心理距離就很近。幽默以及幽默文化,為古今中外此道中大師和擁躉所演繹,在悠遠的歷史中形成了繁復淵源和社會功能,但無論如何,使人開心才是第一要義。

幽默書店入門正廳
季秋某日中午,初次登門幽默書店。書店在夏天開業,如所有新店一樣高光亮相。但跟網紅書店的熱度與時遞減不同,四五個月的時光飛度,幽默書店的采訪報道不斷,實質內容越來越豐富,聚書聚人聚歡笑,在書友讀者的關注中越發熱鬧。看得出,路遙馬力壯,目標在遠處,路還很長。

幽默書店
書店的外觀內飾色調統一,全以一種明快的濃綠為基調,從門臉到海報、工服、綠植,細到書架間的裝飾置件、注書便箋,都是同一種綠,一種生機茵茵的躍躍欲試。由此懷想,幽默本就是從生命中提煉的一種品質,亦笑亦罵,亦尊亦卑,亦孤賞亦狂歡者,總是生的情狀。
翻閱公號,最近活動是10月下旬李新老師講“怎么做到幽默表達”,并導讀《幽默感》一書。我雖未參加,在推文中看到講師笑捧此書的照片,以及預置的課程大綱,就可推想活動場面。走在店內,活動區域設在門口幕布之后,隱然可見臺上臺下的格局。筆者目測,撤去可移動的小書柜之后,場地坐滿可容二十人左右。如此,不止小型課程,相聲、脫口秀、戲劇等也可開展,對于大多數活動類型來說,硬件是肯定夠用的。譬如相聲,就是這舊茶館式的一方地、一圈人最宜,若是講成百千人的大場面,售出演唱會級的票價,那也就偏離舊時天橋民間藝術的本義了。幽默的直觀傳遞和擴散,應也有其空間規律。

幽默書店的內部空間
活動不止有單次的,也有常設的,如店員介紹到的陳孝英先生(中國戲劇美學學科發軔者,《喜劇世界》雜志創辦人)相關出版物專題展,設置單獨專架,所陳列展售包括專著、譯著、編著、期刊甚至于家中藏書,實屬難得。所謂圖書展陳,以策展思維而言,其陳列天然就是一種“展”。還有“全宇宙駐京漫畫展”,主題性趣味性更鮮明,與陳孝英專題展相比,彼偏向成人文士,此則偏向低幼簡易,同室同時的不同展陳主題之間搭配合宜,相得益彰,照顧到了各個群體的讀者。

幽默書店的陳孝英喜劇美學著作展
在正門對角的方向,是個相對獨立的房間,設為漫畫書的專間,四壁裱掛著漫畫作品,中間一方桌專門陳列漫畫書,并有小椅子,隱含閱覽功能。此間漫畫大多是國漫,間有歐美作品,幾乎未見日系。我想,日漫在中國影響力之大,已是不可動搖的,而欲“撥亂反正”則必先過正。參差多態主要不是靠主流的“一樣”,而是靠那些“非主流”的“不一樣”。當代實體書店天賦一定媒體功能,媒體則必賦有價值傾向,需要有所具體表達,在幽默書店就表達為如斯陳列,其隱含的價值導向則在不言中。因為內容少見、格調溫情、飽含敬意,我珍視這種表達。

幽默書店的書架陳列
書店位于朝陽門外吉祥里108號,是居民社區底商,夾在工體、悠唐-日壇兩個商區之間的幽靜處,從區位來說,是社區店的定位,其所處環境、自身氣質先天與商區、景區書店有別。據了解,此店址先前是一家美容美發,再往前溯源,則是一家新華書店的中小型店,產業是新華書店的。因而,換了店招,面貌氣象一新,實則是回歸本源來著。除了以做圖書為本,幽默二字所代表的一派文化也是重要的初心本義。就像是店里四處都有的哈哈鏡,一百多平米的店里擺了四個之多,哈哈鏡的原始功能就是逗樂,使人自映憨態,帶來直接的歡笑,但經過歷史沉淀演化,已經成為某種文化某種態度的象征。
在社區書店的地理區位維度標簽之外,內容維度上,幽默書店是一家主題書店。與主題書店相對應的,是綜合書店,比如常見的新華書店,全品類圖書都有供應,并不體現某些領域的特別關注專精,書店活動也默認不局限于特定內容。主題書店則意味著在裝潢、選品、活動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圍繞,尤其在內容上有明顯的向心和聚焦,進行系統性長期深入。比方說,一般性的零售需求,如購買常見書、暢銷書,在綜合書店得到滿足的概率更大,因為非本店主題書在主題書店可能是被篩掉的;而某個領域的專業書、冷門書、早期版本書,則一般難以在綜合性書店見到,但在主題書店、獨立書店則有可能找到,如《笑林廣記》《世說新語》以及諸般滑稽列傳自不在話下。此外,同樣具備圖書零售功能的非實體的線上購書平臺是完全不同的邏輯,在此不論。

幽默書店的全宇宙駐京漫畫展
在讀者大眾普遍文化需求不高、不存在強烈主題關注的過往時代,綜合書店以“全”占盡優勢,能做到“新”則無敵,無疑更受群眾歡迎,市場適應性也更強。近年以來,文化需求已然經過幾輪升級,大眾對于高質量、精細化的文化內容有著日趨顯著的吁求,這也投射到了實體書店業,各種主題書店、獨立書店應運而生,而且特色分野也漸漸鮮明,乃至成為立身之本。因此,主題書店受益于主題,也服務于主題。書店載體與文化內容之間的“形式-內容”互融互促過程,要靠具體的經營實踐來完成,這同時也即是以優質空間和特色內容來服務讀者的過程。
每一種文化或是亞文化,但凡具備一定社會人群基礎,都會有其凝結形式,形成實體結晶,或網站或雜志或場所,所涉線上線下虛擬實體,不一而足。我所長期留意的,是各式各樣的主題書店,在各個文化內容領域所起到的引領作用。譬如,杭州南宋書房之標榜宋朝,北京小眾書坊連出版帶書店致力詩歌,碼字人的戲劇詩歌電影三塊主題已如同店名注腳,上海思南書局詩歌店與戲劇店的鮮明招牌,各自給足了相關話題愛好者以實體空間和精神寄托。如果一種文化,沒有相應的主題書店為之張目代言,未免是一種遺憾。幽默書店就是這樣一種形勢下的主題書店,哪怕在主題書店中也算是拓荒者,以幽默為名、為幽默代言的第一家。它所能做的,遠不止圍繞幽默二字陳列相關出版物和文創品,而是以挖掘和弘揚幽默文化為己任,文化為體、店面為用,零售、展陳、短劇、文創、發布、課程、策展等等三頭六臂樣樣俱全,而且還在不斷拓展和探索。

書店中的閱讀空間
眾所熟知以幽默筆調著稱的作家,如老舍、汪曾祺、王朔等,店里早已鱗櫛擺開,長銷不衰。作家以外,能為幽默這一非熱門文化主題代言的名家不多,陳孝英先生是佼佼者,另有以侯寶林先生為代表的相聲界前輩,馬德華(《西游記》中豬八戒扮演者)為代表的電視劇(逗樂角色)演員,卓別林為代表的喜劇演員,作為圖書作者、對象和幽默詮釋者的他們,自不會被幽默書店漏過,相關圖書也早在架上,封面朝外,勢如當面談笑,“笑”果不一般。
當然,更能為幽默代言的,還是啟航老師。他是這個首家以幽默為主題的實體書店主理人,是這個領域的拓荒者和實踐家。他為書店和書店上級公司奔忙,午飯也未及吃上,匆匆趕來,一面介紹書店,一面介紹自己。啟航大哥是七零后,先后做過音樂、電視、出版并且皆有相當成就,帶著豐厚閱歷、甩掉過往冠冕,而今投身書店一線工作,在從業者當中應屬少見。私下了解一番,據《當我談書時我唱些什么》一書的作者簡介,啟航老師2014年時即已擔任中國書店出版社副社長,對于書店上游的出版業是全懂行的。一個多小時海聊下來,十足感到啟航老師謙虛、敬業、熱忱,關于圖書行業和實體書店的基礎相當扎實,許多想法還很前沿。他不只每日寫書店日記發布,更為店內圖書親筆寫下了無數張說明性的小紙條,穿插在書架之間。

書店主理人啟航手寫的圖書介紹
關于《當我談書時我唱些什么》,我也在豆瓣留了一段短評:因書店結識啟航大哥,從書中追溯老歌往事,從CD中聽到書聲書情。作為音樂人的啟航名為豈珩,是中國本土搖滾樂和民謠樂的先驅人物之一。他在專職音樂人生涯尾聲推出專輯《未來的光明》,又在深耕出版業多年后出版此書。專輯封面是嫩綠,生命的顏色,亦沿用到此書。這本小冊收錄18首原創歌曲,以創作一首歌曲來詮釋一本書,可說在書評形式上開創了新境界。……這種體裁本身的先鋒實驗性,以及書詞曲歌的渾然一致,就在動人之余,注定有極高的標本價值。

幽默書店門口的“新華書店”標志
盡管門口掛著新華的標簽,但在北京的眾多新華書店中,幽默書店有著不一樣的面貌,不只是內容上的強主題性,更在于形式上的無邊界探索。據啟航老師的介紹,并我自己猜想,此店應是新華書店體系的一個創新試點,起步很高,探索的是新模式,單店營收完全不是終點。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近年本不好過的實體書店屢受沖擊,連國企新華也不好過。幽默書店肩負探路使命,算是國有書店體制中前沿先驅,可謂是北京新華書店系的曙光。
書店的上級公司名為新華文化,跟北京新華書店、外文書店平級并列,共同的更上一級則是北京發行集團。以啟航老師之高位,親自來做主理,可見這家店亦被集團寄予厚望。幽默書店的開張,我覺得算典型的“體制內創業”。任何事業走上正軌,形成規律,都會比較心態輕松。因此我想,“成功”者是很多的,而偉大者就很少。偉大的心,一輩子不會安于現狀,永遠在探索新境界,不停變道、超越,因而也永遠不會輕松。縱觀啟航老師的職業生涯,就是一位不停變道者。他的每次變道,都是在前一條路走通以后。走通了,為同儕鋪好路,又去開拓出一條新路。
幽默書店還有一大特色,就是書店日記,由主理人啟航躬耕于公眾號“幽默書店”,迄今持續更新,無一周中斷。在我印象里,堅持寫日記的書店,前有北京的彼岸書店、布衣古書局、阿果拉、參差書店,邯鄲的人間食糧書店,等等。其中彼岸書店的早期日記已經出版收錄于《北京書店印象》(嚴彬/主編,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其原汁原味的紀實,將書店開業之初的種種探索和復雜心路還原紙上,頗為動人,乃得嚴彬老師慧眼識珠。“書店日記”在國外亦早有,肖恩·白塞爾的《書店日記》(理想國·廣西師大社,2019)和《書店四季:書店日記2》(理想國·北京日報社,2021)在中國很受歡迎,再如吉竹伸介的《有呀有呀書店》(中信出版社,2018)、佩特拉·哈特利布的《我的奇妙書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7)等,書店人所主觀記錄的真實書店故事,其中真切與瑣碎,既讓辛勞的書店人大感共鳴,又滿足了讀者“外人”,形成一種獨特的紐帶。這心跡與文化的紐帶,在幽默書店也屢屢一筆蕩開,聯結了每一位關心書店的朋友。當書店日記寫成故事形式,就擺脫了瑣碎,可以成為文化軼事,書店也可以如劇場、茶館、編輯部一般,成為一個文化場景,如張恨水的早期作品《春明外史》就是以其文化媒體人的職業與生活見聞為素材,書寫了老北京的文化世界,這也是張氏等身小說作品中獨具幽默感的一部。

書店內的文創產品
幽默不只是一種文化,幽默甚至可以是一項健康指標。主動開玩笑的人,聽得懂他人玩笑的人,遇到幽默能夠會心一笑的人,相比愁眉苦臉和動輒哀怒者,自然是身心狀態更好的。如果書店能助人放松,更有益于培養“幽默”這件心境,將此作為宗旨之一,則其社會價值又不止于文化層面了。
幽默本身就有感染性,對之加以傳播,其實是順水推舟的事——上善若水的水。做事雖辛苦,此心卻松快。這是我從幽默書店的團隊每個人身上直觀感受到的氣質,他們在書店日記中也都有亮相。在幽默書店系列微喜劇中,店員親身本色出演,書店實景拍攝,而且劇本“改編自本店真事”。看完后,我摘了耳機在辦公室里捂嘴顫抖,點開主演的微信頭像,又樂一回。都說書店店員是萬能的,可我也是頭回見識到,可以萬能到這份兒上。可見,潛能無窮不是逼出來的,而是樂在其中冒出來的。瞧吧這味兒,寫到此處已被感染。

幽默書店的哈哈鏡
幽默書店往東不到400米,工體南路上的法國文化中心有一配套書店,名為旅人蕉書店,自然是法國文化為主題的,書店與圖書館并置。吉祥里社區之南,跨過朝外大街和豐聯廣場,則有悠唐國際B座的鴻芷書房,是北京最好的公益圖書館/咖啡館。橫跨東二環的銀河SOHO之內,則有善緣書舍和海貍圖書館。順便錄此幾家附近的書店,以供實體書店同好備參待訪。書店既為實體,空間的聯動就成為一種先天屬性,無法割裂與“附近”的聯系,甚而成為優勢。如日本東京的神保町一條街,已成書業傳奇。樂觀地說,北京任何一個街區都還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育,都不能排除成為下一個神保町書肆的可能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