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小波早就告訴我們了:游戲改編電影總失敗的秘密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園》中如是說:“千萬丈的大廈總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愛好無可替代。”
文|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游戲產業觀察者)
記得讀大學的時候,寢室里有個哥們特別愛玩《最終幻想》。
結果,有一天他拿著本電影雜志跑來和我說:
愛了愛了,《最終幻想》出動畫電影了,這CG效果你看看,
頭發一絲一絲,面部表情和真人無異,必須圍觀。

后來他有沒有去看,不得而知。
不過,2005年當這部名為《最終幻想Ⅶ:圣子降臨》的電影上映時,
票房滑鐵盧依然不可避免。
有意思的是,原本制作方只是為游戲做宣傳,
做了一個10分鐘的CG短片。
結果,因為大量玩家的呼吁,最終被擴充成了一部動畫電影……

為啥有這樣的群眾基礎,還會失敗呢?
是故事不好嗎?
事實上,電影的故事,玩家并不知曉。
因為,整個影片的故事發生在游戲劇情結束后兩年,
在新的危機面前,已回歸各自生活的英雄們,
再次集結在拯救世界的戰場上,
保衛他們的家園。
換言之,這可以算是番外篇或衍生劇情,
但絕不像《生化危機》那般超綱,而是承上啟下、別有一番風味。

那失敗的關鍵點在哪?
或許是我那哥們一語成讖:太真實。
或許有人會說,不是應該說無論是無限接近真實的動畫電影還是真人電影,
游戲改編的結果都是太過山寨嘛!
比如《真·三國無雙》就收獲了如下評價:“畫風廉價、網大質感”。
而業內人士也往往會說,
較之已經越來越源于真實、高于真實的游戲畫面和酷炫的特效來說,
真人電影反而由于戰斗力表現上的問題,有點戰五渣的味道。

確實,真人電影不是玩偶,
過于超越地心引力和人體工程學的一系列酷炫,實在無法還原。
但這并不是真相。
舉點例子,就很容易證明:
1993年第一部游戲改編電影《超級馬里奧兄弟》為何會敗北?
難不成當年的8位像素風游戲加上震撼力弱爆了的電子音樂,比真人電影更差……

再如《侍神令》,改編自《陰陽師》。
更請來了好演員,也砸下了真金白銀做特效。
還將和日式風變成了唐風,來接中國的地氣。
依然讓人難以下咽。
顯然理由就變得不夠充分了。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園》中如是說:“千萬丈的大廈總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愛好無可替代。”
或許,游戲電影恰恰是少了一個最初的愛好。
讓游戲變真實之后,反而變得讓人難以接受。
這個最初的愛好是什么?
答案或許是代入感。
或者說,電影和游戲盡管都可以是沉浸式。
但電影是有限制的上帝視角,你可以看到一切,但也只能看看而已。

而游戲無論其視角設定是什么,其根本都是第一人稱視角。
即玩家操控自己的角色,在虛擬的世界里,無問東西。
哪怕是有任務線,魔獸玩家依然可以每天不管線索,走遍艾澤拉斯大陸的每一處山山水水。
數星辰、看風景、聊大天;就算是只能跟著劇情走。

《魂斗羅》的玩家們,依然可以在通關之后,再一次回來。
用作死的情懷去挑戰各種高難度的玩法姿勢。
甚至為了尋找傳說中的水下八關,而一次又一次慷慨“赴死”。
無他,游戲的世界,是每一個玩家用精神家園標注的一個屬于自己的相對自由地空間。
青春期少年特有的自以為是的思想、行動和價值觀可以被淋漓盡致的展現。
結果,在電影里,無論多么真實,都讓從玩家角色代入過來的觀影者,有一種無力感:
無力開展屬于自己的冒險。
只能跟著鏡頭去作為一個圍觀吃瓜群眾而已。
刊載于《人民郵電報》2021年7月2日《樂游記》專欄第298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