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軍工屠夫”理查德·切尼:后冷戰時代如何調整國防戰略
1989年11月9日晚,興高采烈的兩德民眾在全世界媒體的閃光燈和攝像機注目下,揮動大錘砸下柏林墻上第一塊水泥,預示著自從1945年羅斯福與斯大林在雅爾塔分割世界以后,統治世界四十余年的國際秩序正在走向終結。各國決策者們突然發現,沿用近半個世紀的外交和國防基本戰略,正在迅速變成一堆歷史垃圾。理查德·切尼在1989年初成為五角大樓主人,歷史將他放在了調整美國國防戰略的關鍵位置上。

1989年初,國際局勢看起來仍然很嚴峻,全球220余萬美軍每年耗費3000億美元(當年幣值)軍費,繼續在為有可能突然爆發的世界大戰認真備戰。蘇聯是當時全世界范圍內唯一有能力摧毀美國的外部威脅。五角大樓估計蘇聯威脅“持續增長,而且越來越惡劣”。
美蘇兩大軍事集團在歐洲已經對峙了40年,蘇聯在中東、非洲和拉美還在到處插手。唯一讓美國寬慰的是,在東亞,中國這個體量龐大的準盟國對蘇聯有一定威懾作用。美軍大部分海外兵力集中部署在歐洲,在朝鮮半島和夏威夷還有部分兵力,在中東地區的駐軍還極少。為了應對可能爆發的世界大戰,每年軍費開支第一優先花在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重型轟炸機和大大小小的核彈頭上,核戰爭是最優先考慮的問題;第二則花在戰斗機、重型裝甲部隊和龐大的海軍航母編隊上。
大權獨攬
在當了多年總統幕僚和國會議員后,切尼第一次有機會獨當一面,全權駕馭一具巨大的官僚機器。他懷著干一番大事的雄心到任之初,曾想仿效麥克納馬拉那樣的強人,對這頭由200萬名軍人和幾十萬文職雇員構成的巨獸大動手術。上任后,切尼下達的第一批命令就包括讓手下拿來國防部的組織架構圖。巨大的圖表攤在部長龐大的辦公桌上,這張表蓋住了整個桌子,兩邊還垂了下來。切尼后來回憶道:“我把它重新卷起,再也沒有看它一眼。”他立即明白,如果企圖改組五角大樓,那么在他四年的預期任期內,將鉆進一幢無比龐大復雜的迷宮中,這很可能將耗去主要精力,而最終卻一事無成。
但歷史賦予切尼一個極好的機會供他施展拳腳。美國鑒于越南戰爭的失敗和伊朗營救任務失利,他的兩位前任卡斯帕·溫伯格和弗蘭克卡·盧奇對國防體制進行了一系列調整,按照集中管理、統一領導原則,精簡了繁雜的多層指揮鏈,調整了部門權力分割,大大強化了國防部長的權責。

1986年國防部重組法案(《戈德華特-尼科爾斯法》)深刻改變了美國國防體系的架構,強調聯合,強調三軍統一,打破不同軍種各自為戰的局面。為避免各軍種間的互相矛盾和沖突,將裝備采辦、審計、預算、信息管理、監督、法律事務、公共事務、研究與開發等許多職能從各四星上將充任的軍種參謀長手中,移送給文職的國防部統一掌握。
國防部權力增大,這有助于強化軍方對文職官員制訂的國防政策的執行,軍種之間的爭吵可以在國防部長一人掌控下內部消化,國會和公眾不再會聽到過去的“海軍將領大造反”、“陸空軍政治大戰”那樣的激烈爭吵。溫伯格和卡盧奇還沒來及享受下新法賦予的大權,就先后因“伊朗門事件”牽連或政府任期到屆而相繼去職,切尼是第一個有時間、有機會按照新法案大干一番的人。
整軍先治人
好騎手在縱馬馳騁前,要先馴服烈馬。在美國西部蒙大拿州廣闊天地里成長起來的切尼深知這一道理。他明白在按照自己想法重塑美國國防之前,首先要將手下桀驁不馴的各軍種將軍們治服。
《戈德華特-尼科爾斯法》加強了總統—國防部長—戰區司令的三級指揮鏈條,夯實了文官治軍的基本原則。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是美軍中的第一高官,現在被徹底排除在作戰指揮鏈之外,主要目的是確保參聯會主席對國防部長和總統能夠比較超脫地提出客觀獨立的軍事建議,而不再居于國防部長之下,對戰區司令發號施令。
與切尼搭檔的參聯會主席科林·鮑威爾是前國防部長溫伯格、卡盧奇的得意門生,也是里根、布什兩任總統的紅人,他在里根時代末期擔任過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與共和黨高層很多人有深厚的私交。作為浸潤白宮多年的老油條,鮑威爾熟悉官場潛規則,尊重切尼的權威,兩人通常合作得很不錯。但在具體政策制訂上,作為肩扛一堆將星的軍人,鮑威爾有時總忍不住提出一些切尼覺得不順耳的意見。切尼認為,鮑威爾現在是自己和總統的首席軍事顧問,已經不再是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了,他不愿意看到鮑威爾對軍事事務之外的問題指手畫腳,只提供專業軍事意見就行。經過切尼幾次敲打后,鮑威爾明白必須按老板的游戲規則玩。

政壇前輩曾告誡切尼,如果鎮不住那幫將軍,他們就會反過來騎到他頭上。上任僅三天,切尼便給戰斗機飛行員出身、心直口快的空軍參謀長拉里·韋爾奇一個下馬威,韋爾奇在國會作證時談到了和平保衛者洲際彈道導彈項目在美國國內的部署問題,這涉及到敏感的國內政治。切尼在電視轉播的記者招待會上,公開批評韋爾奇的發言未經部長批準,屬于擅自行動,不久又把兩名出言不遜的高級軍官撤了職。“三板斧”震動了五角大樓,上上下下大小官僚們都知道了新部長雖然沒穿過一天軍裝,但不好惹。
海灣戰爭期間,切尼又給“大嘴”軍頭們上了一課。先是名將施瓦茨科普夫因為讓副官熨衣服而被切尼口頭批評,隨后不久發生著名的“杜根事件”。繼韋爾奇后擔任空軍參謀長的邁克爾·杜根上將訪問中東后,在回程航班上接受媒體采訪時隨口說空中力量將在未來解決海灣危機中發揮“唯一作用”,杜根還說要在對付薩達姆的戰爭中“借鑒以色列的經驗”。
相關報道刊登在《華盛頓郵報》上,引起一大堆阿拉伯國家強烈不滿。切尼和鮑威爾雖然都認同杜根的言論是大實話,但對美國空軍一些人認為只憑大規模空中打擊就能打贏戰爭的觀點不爽,對杜根有勇無謀之言在阿拉伯世界造成的外交風波更是惱火,切尼認為杜根的言論“愚蠢透頂”。當天日落前,杜根被切尼以“缺乏判斷力”為由勒令辭職退休。杜根成為1951年杜魯門總統將麥克阿瑟將軍炒魷魚以來被強令解職的級別最高的將軍。

迎接后冷戰時代
在海灣危機爆發前,美國就在緊鑼密鼓地重新檢討國家安全戰略,準備著手大幅度裁剪兵力、調整部署、砍掉軍工項目、關閉軍事基地、削減軍費預算。
作為在大學里研究過政治學又曾在白宮中樞和眾議院歷練多年的精明政客,切尼明白把施政重點放在抓大戰略問題上更為可取。被冷戰兩極格局長期掩蓋的眾多地區性矛盾和沖突在逐步凸顯,美國國防戰略即將從打全球性核戰爭為中心,轉到應對具有戰略意義的不確定地區性沖突上來。隨著華約集團崩潰,美國將面臨新的安全威脅,中東阿以矛盾導致該地區持續動蕩,種族沖突、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武器擴散、恐怖主義威脅、毒品走私、自然災害,沒人能預計到未來世界如何發展,東歐、朝鮮半島和伊拉克是最有可能將美軍牽扯進沖突的地區。總而言之,美國國防戰略必須做根本性調整。
切尼認真分析了越戰結束后美國歷次對外軍事行動的總結報告,對美國應對外部威脅的利弊得失有了認識。他發現五角大樓對海外軍事行動深入研究得不夠,在核戰略和準備核戰爭的“一攬子計劃”上花了太多時間和資源,但是任何一個總統在任期內處理各類海外危機時,更可能動用的是常規部隊,尤其是精干靈活的特種部隊,而不是像“古巴導彈危機”那樣,考慮動用核武器。
五角大樓的高層決策者們,長期以來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處理日常事務和應付層出不窮的短期應急事務上,很少有機會將思維跳出官僚體制,從宏觀角度來認真思考長遠的戰略目標和挑戰。切尼決心避免前任們的覆轍,他網羅了像保羅·沃爾福威茨和安德魯·馬歇爾這樣具有智庫背景的人,作為其制訂政策的助手,借制定四年規劃的機會,一起謀劃制訂《1992年國防規劃指導》,利用這個機會重塑美國國防戰略和防務政策。
《1992年國防規劃指導》全面貫徹了切尼的想法,首先對美國核戰略基石——“一攬子計劃”進行全面修訂。切尼下令全面審查現有核戰略,他曾對核戰爭計劃人員提出一個問題,有多少枚核彈頭對準基輔?反饋報告是“12枚”,每當有新式核彈頭裝備,就得給新武器安排一個目標,但已經對準基輔的老式核彈頭仍然有效,繼續瞄準基輔,這就導致瞄準一個目標的核彈頭數量遠遠超過了實際需要。切尼認為必須全面審核、修訂、更新核打擊目標系統,而不是遵循多年來的官僚慣性,只有這樣才能理性確定核戰略,縮小美國過分龐大的核武庫。通過這些工作,切尼建議老布什可以大幅削減核武器并推動美蘇核裁軍。
隨后幾年內,美國從歐洲、朝鮮半島撤回全部戰術核武器,銷毀陸軍炮兵重型火炮發射的戰術核彈頭和短程地對地導彈發射的核彈頭,從海軍水面艦艇、潛艇上撤出所有戰術核武器。美國全部戰略轟炸機戰備值班部隊結束持續四十多年不間斷的帶核彈警戒飛行,停止開發新一代地面機動部署的洲際彈道導彈(即由卡車運載的和平保衛者式導彈,前蘇聯-俄羅斯對應型號是白楊M導彈)。
1991年10月5日,作為對等反映,蘇聯宣布解除遠程戰略轟炸機的戒備狀態,并對戰略和戰術核武器進行大幅度削減。1992年,美國和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開始新一輪《戰略武器裁減條約》談判,目標是將兩國核武器和運載工具數量從1980年代冷戰高峰期的數字削減30-60%,最終將兩國各自核武庫的核彈頭數量從9000余件削減到了今天的1500件。1990年電影《終結者2》所描繪的噩夢般的全球核戰爭對人類的威脅雖然沒有消散,但與80年代末相比,畢竟大大緩解了。
《1992年國防規劃指導》第二個重大措施是提出“基本兵力方案”,全面裁減現有部隊。1990年美軍共有212萬現役部隊,經過精心評估、測算,切尼認為美軍規模起碼應維持在160萬人的水平,極限情況下不能少于140萬人,這樣才能滿足美國所設想的最樂觀情況下的基本兵力需求:足以再打一場海灣戰爭等級的大規模局部戰爭,同時還要保持足夠兵力參與地區性沖突和維和任務。這要求在海灣戰爭結束后削減60萬人。很多美軍部隊正在派往波斯灣戰區的途中,就被五角大樓確定即將撤銷番號了。

根據切尼啟動的全面裁軍計劃,美軍各軍種都面臨大幅度兵力裁減:海軍計劃十年內從近600艘戰艦裁到200-230艘水面艦艇和120艘潛艇,航母編隊基本不變。陸軍從77萬削減到52萬,由18個師減為14個師,到2001年預計準備削減到12個師。海軍陸戰隊雖然保持3個師、3個航空聯隊的規模不變,但部隊編制縮小,人員從21萬精簡到17萬,相當于減少一個師的兵力。空軍在1992年完成自1947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整,取消過去戰略空軍、戰術空軍、軍事空運三大司令部,重新改組為空軍戰斗司令部、空軍機動司令部,空軍的劍鋒——戰斗機部隊從22個聯隊削減到15個,人員削減27%,飛機削減20%,基地關閉24%,從A-7海盜攻擊機到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等一批老式飛機全部退役。此外,100多萬三軍預備隊將被削減三分之一。
到1995年,切尼確定的裁軍方案基本完成后,美軍的現役軍人平均年齡從26歲提高到31歲。這次裁軍中,稀缺技術崗位和專業戰斗崗位得到重點保障,技術熟練、長期服役的人員被精心保留下來。二戰、朝鮮、越南戰爭結束后,美軍幾次大規模裁軍都曾出現“不該走的人走了,不該留下的庸才留下了”的現象,讓軍隊傷筋動骨、步入低潮。只有冷戰后這次裁軍因為精心計劃、穩步實施,軍隊削減員額的同時,不但未傷及戰斗力,反而全面提升了質量和效率。
“揮刀”軍工復合體
切尼在調整國防戰略上推行的第三項措施是全面調整武器研發生產項目,大幅度削減國防訂單。這涉及到軍工復合體這一錯綜復雜的既得利益集團,是國防戰略調整最難的一部分。預計將導致軍工業30-40萬人失業,軍火巨頭們將經歷二戰結束后規模最大的一次“大魚吃小魚”式重組。
根據切尼的命令,五角大樓全面審核檢討美國的防務計劃和規劃,優先重點是各種耗資巨大的武器系統開發項目。切尼要求美軍各軍種從已發生根本變化的全球戰略環境出發,重新審視武器系統研發計劃。美國海軍和空軍各種復雜、昂貴、技術先進的軍用飛機開發計劃是首先被盯上的目標,如B-2轟炸機、F-22/YF-23戰斗機項目競爭選型、C-17運輸機、A-12攻擊機、F-14雄貓戰斗機后續生產和升級等項目。
最終,一大批軍工項目被砍掉或取消后續訂單,關閉生產線,比如被譽為外形最優美的第三代戰斗機——F-14就是被切尼下令關閉了生產線并取消了大規模升級改進計劃,麥道公司因YF-23隱形戰斗機在與F-22的競爭中失敗而大傷元氣。通用動力與格魯曼公司聯合研發的A-12復仇者II隱形攻擊機成為這輪調整最大的犧牲品。

A-12是美國海軍80年代立項研發、投入巨資并寄予厚望的隱性艦載攻擊機,要求有優秀隱身能力、不低于戰斗機的空戰能力……切尼剛到五角大樓時,傾向于支持研發A-12。一段時間以后,切尼才獲悉該項目技術風險太高,導致研發成本飆升,預算超支嚴重,格魯曼公司無力承擔項目超支的部分,因此無法按計劃進度交付飛機。如果繼續推進該項目,切尼就必須行使國防部長的權力修改合同,以免出現格魯曼公司違約的情況。但修改合同就導致美國軍方將支付大筆額外的研發采購經費,但依然無法保證A-12項目能順利推進。
切尼下令海軍部長必須向他說明繼續履行合同的原因,如果不能給出有說服力的解釋,他將下令終止合同。最終切尼決定不幫助通用動力和格魯曼公司解決項目超支問題,這導致A-12研發項目自動終止。該決定在五角大樓內部和整個美國國防工業界引起軒然大波,A-12已經燒掉了20億美元,只造出一架木質1:1模型,這是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報廢研發項目。最終,負責采購的國防部副部長辭職,好幾個涉及A-12項目的高級官員受處分,圍繞切尼這一決定產生的法律訴訟持續多年。

普通美國民眾在國防事務上大多只關心三個問題:贏了嗎?花了多少錢?死了多少人(通常只關心死了多少美國兵)?在里根的第一個任期內,美國國防開支劇增,接近GDP的6%,在1986、87年達到頂峰,占年度GDP的6.6%,是艾森豪威爾時代以來第二個軍費開支高峰期。到老布什時代,除海灣戰爭期間國防開支短期內再次劇增外,隨著切尼的國防戰略轉型,成功實現了軍費支出大幅下降。切尼接過的軍費預算案是GDP的5.8%,到他離任時,已下降到4.7%,讓美國人覺得享受“和平紅利”的時代到來了。
隨著“軍工屠夫”切尼屠刀的落下,軍火巨頭們迎來冷戰后的嚴冬,不得不在90年代分化組合、抱團取暖。洛克希德公司和馬丁-瑪麗埃塔公司合并,格魯曼與諾斯羅普合并,麥道公司被波音收購,龐大的通用動力公司分拆了旗下軍事航空、導彈等業務,只保留航天、造船和地面武器等核心業務。在全世界不少人眼里堪稱臭名昭著的“美國軍火商”——能量無限的軍工復合體,在切尼這一介書生的擺布下,服服帖帖地迎來屠刀的宰割。
如果切尼政壇生涯就此畫上休止符,而不是在8年后受小布什之邀出任副總統并卷入伊拉克戰爭、虐囚丑聞等事件,也許他將以卓越的國防部長之譽名載史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