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煦明經濟筆記|部分基建項目沒有“造富”,而是在形成壞賬
近期,筆者在西部某省份走訪調研了多個縣市區。在調研中看到,很多地方正在興起一輪大建設熱潮。與2010年和2013年的房地產熱相比,這一輪建設熱潮有兩點不同:一是房地產已經基本冷了下來,這次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礎設施領域,例如,修路、建公園、擴城區等;二是資金來源中,民間資金和私營企業參與的比例明顯下降,這次主要是公共財政資金以及地方政府通過各種形式對外舉借的債務。
這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熱潮是國家逆周期宏觀調控的一部分,本不出意料。當前,我國經濟仍處在低迷期,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起作用,也有結構性因素在起作用。為應對周期性的經濟低迷,國家層面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靈活穩健的貨幣政策進行逆周期調控,并在過去兩年中多次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有力度。宏觀調控不是紙上談兵——這些調控政策在文件上或許只是一行字,在統計報表上或許只是幾個數字,但最終落到實處,則是大江南北、從東部到西部成千上萬的項目建設。其中就包括筆者近期調研中看到的一些正在修建或者改建的寬闊公路和規劃宏偉的公園。從這個角度而言,這些基建項目是宏觀調控的落腳點和現實表現。
但出乎筆者意料之外的是,在這次調研中看到一些違反基本經濟原則的建設項目,著實令人不安。茲舉幾例。某縣城,實際人口僅僅四萬,卻正在規劃建設幾縱幾橫的六車道公路,路面寬五十多米,兩側人行道各四米寬,人行道外側再各加四十多米的景觀帶。寬闊敞亮的道路上幾分鐘才路過一輛車,號稱“觀光大道”卻絲毫不見行人的蹤影。占地700多畝的公園,蔚為壯觀。盡管是在缺水的半戈壁地區,但湖光山色、亭臺樓閣,樣樣不少,可惜就是看不到幾個游人。筆者注意到,類似的情況并非個例,在不少縣市都存在。
如果拋開逆周期調控,從長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大修大建是合理的嗎?有些項目恐怕得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經濟學上,任何一個項目都要考慮其成本和收益: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則應該實施;如果收益小于成本,則不該實施。當然,很多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周期長、現金流回收慢,考慮到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一定程度的超前建設。正因為如此,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上,政府有時候能比市場做得更好。但是,也要與當地的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相協調,不能過于超前。
調研中有地方官員稱,我們雖然現在人少,但將來人口會增加的,所以要超前建設,這叫“跨越式發展”。在某縣的規劃中指出,到2020年,城區人口要翻倍。而問起靠什么產業拉動農民進城,一無所知。在另外一縣,規劃到2025年全縣總人口要增長50%;問起多出來的人從哪里來、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是多少,則一問三不知。這些估計恐怕不僅僅是過于樂觀的問題,而是在規劃過程中缺乏科學的人口學測算和成本收益核算。
盡管名義上各地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都聘請了所謂的專業規劃機構,其中很多還是非盈利性質的規劃院或者高校研究院。但從事后情況來看,地方官員、規劃機構、項目實施單位三方之間存在的共謀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規制。
如果規劃過于宏大,而人口跟不上、經濟增長跟不上、維護費用跟不上,有些大公園以后可能是要拋荒的,有些寬闊的大馬路恐怕是會長草的。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公園拋荒、道路長草、樓房破窗的情況在鄂爾多斯早已經出現了。
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產業發展,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奇跡的寶貴經驗之一。曾幾何時,“要致富,先修路”的標語曾寫滿城市鄉村,是振奮人心的事。在財力物力等各方面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各地干部群眾靠著不畏艱難、吃苦耐勞的精神修渠筑路,成為全民族經濟建設過程中寶貴的精神財富。
遺憾的是,這種情況今天正在發生變化。盡管技術條件和機械設備相比于過去大大改善了,但地方官員在規劃和實施項目過程中卻不那么盡心盡力了,好大喜功、為了短期政績而不顧長期效益的情況時有發生。“百業凋零,我獨修路”,因為相比于招商引資、相比于發展產業、相比于投資教育而言,修路出“成績”最快。對于有些地方官員而言,只要提到修路,就是越寬越好;只要提到民生,就是建公園,而且越大越好、標準越高越好;錢不是問題,財政不夠了可以借債;還錢更不是問題,因為錢花完我就走了,還錢是下一屆的事情。
筆者調研中與當地老百姓閑聊,聽到一種說法——同樣是修路,以前的官是在“造富”,現在的官是在“花錢”。這種說法雖然不夠嚴謹,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對于一些項目而言的確如此。更嚴重的是,不少地方政府花的錢是借來的,如果這些項目不能起到“造富”的效果,未來就會形成壞賬,形成政府債務,形成金融風險。如果地方政府還不起,將來就需要中央政府或者金融系統來兜底,最終還是以稅收或通貨膨脹的形式落在每個老百姓頭上,成為負擔。
逆周期調控應與“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遺憾的是,筆者在這次調研中看到的情況表明,在部分地區,存在基建項目不是在“補短板”、而是在“加長長板”。對此,應當引起高度重視。一定程度的基建先行是必要的,但必須要建立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要進行周密的人口學測算和成本收益核算。修該修的路,這是“補短板”;而如果超越規劃大修大建,則是“加長長板”,不僅不是“成績”、對經濟發展無益,而且未來這些“長板路”還可能是會長草的。
筆者建議,相關部門亟需對地方基礎設施的存量情況、規劃方案、在建情況進行一次系統性的普查。并采用第三方評估的方式,對過于超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抵成本、債務風險高的項目進行二次論證。對二次論證過程中發現的不合理的未建項目,應及時叫停;對不合理的在建項目,應盡可能采取補救措施。同時,監察機關有必要對大建設熱潮中存在的一些隨意規劃、鋪張浪費、過度舉債的現象進行調查和處理,以肅正風氣。如果隨意規劃、鋪張浪費、過度舉債的歪風邪氣不杜絕,相當于是開了一個“漏風口”,不僅會導致逆周期宏觀調控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會扭曲經濟結構、積累不良債務、積聚金融風險,為將來留下隱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