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最大天文館在上海臨港開建,以科普為主預計4年后開放
未來,在上海不僅能夜觀星象,還能欣賞耀斑等太陽的各種活動現(xiàn)象。11月8日上午,全球建筑面積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在臨港新城開工興建,預計2020年建成開放。
據(jù)上海科技館天文館管理處處長、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展示部部長林清透露,跟上海已有的佘山天文臺以科研為主不同,上海天文館主要以科普為主,其規(guī)模、展示內容可跟漢堡天文館等世界頂級天文館媲美。
天文館建筑形態(tài)暗示“萬有引力”

上海天文館選址浦東新區(qū)臨港新城臨港大道與環(huán)湖北三路口,距離軌交16號線滴水湖站約700米,總用地面積5860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8164平方米,包括一幢主體建筑,魔力太陽塔、青少年觀測基地、大眾天文臺、餐廳等附屬建筑,土建投資約5.28億元人民幣。
建成后的上海天文館將成為全球建筑面積最大的天文館,由上海科技館承擔建設主體、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提供專業(yè)技術支撐。項目計劃在2017年底建筑結構封頂,2018年展示工程進場施工,2019年竣工,預計2020年建成開放。展示工程有望于近期完成立項審批。

上海天文館建筑方案由美國一家建筑事務所和上海現(xiàn)代建筑設計院組成的聯(lián)合體設計,體現(xiàn)了“天體”及“軌道運動”的概念。主體建筑3個明顯的圓形構成“三體”結構;橢圓形的建筑形態(tài)構成天體運行軌道,與3個天體一同詮釋了天體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暗示著“萬有引力”這一塑造宇宙今日之面貌的自然力。
主建筑外的景觀區(qū)域設計了4條非同心圓的步道,從主建筑向外自然延伸出去,象征星系的旋臂。主體建筑暗藏玄機,“圓洞天窗”、“倒置穹頂”、“球幕光環(huán)”等特色設計令建筑本身成為一臺天文儀器。天文館工程建設中將采用全生命周期BIM示范應用、雨水回收利用及生態(tài)凈化處理、太陽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導光管系統(tǒng)、地源熱泵等技術。

上海科技館副館長、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總指揮顧慶生介紹,在土建工程穩(wěn)步推進的同時,上海天文館的展示工程已提前啟動規(guī)劃。上海天文館的展示主題確定為“連接人和宇宙”,從“欣賞和體驗”、“學習和思考”、“理解和感悟”3個層次,充分展現(xiàn)宇宙的“大歷史+大結構”。
“主展區(qū)分為‘家園’、‘宇宙’、‘征程’3個展區(qū),‘家園’展區(qū)從我們熟悉的星空、日-地-月展開,帶領觀眾漫步太陽系,穿越銀河系;‘宇宙’展區(qū)從時空、光、引力、元素和生命5個角度全景呈現(xiàn)宇宙奇妙現(xiàn)象,探索天體演化及運行的機理;‘征程’展區(qū)呈現(xiàn)人類探索宇宙的偉大歷程,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啟發(fā)觀眾深刻的思考和感悟。”顧慶生說,根據(jù)建筑特點,主展區(qū)被安排在螺旋形的主建筑中,而在其他的區(qū)域分散式地安排了‘中華問天’、‘行星樂園’兒童展區(qū)、‘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區(qū)。

據(jù)顧慶生透露,夜宿天文館也將成為可能,青少年夏令營可在上海天文館里住宿,在觀測基地夜觀星象。
天文臺主攻科研,天文館以科普為主
在上海建設一座天文館,這是許多科學家、天文愛好者持續(xù)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共同夢想。據(jù)顧慶生說,全球范圍內各種天文館不下4000座,而我國大陸地區(qū)能稱得上“天文館”的僅有3座,其中,唯獨北京天文館屬于綜合性天文館,建于1955年,它曾是亞洲第一座大型天文館。天文學家葉叔華院士早在2010年向上海市有關負責人建言,興建天文館對廣大市民天文科學知識普及推廣,補充青少年天文科學方面的非正規(guī)教育,至關重要。
在上海市民印象中,上海是有天文臺的,位于松江佘山,那么,新建的上海天文館跟佘山的天文臺有何區(qū)別?
上海科技館天文館管理處處長、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展示部部長林清就此向澎湃新聞記者解釋,兩者功能不同。建于1872年的徐家匯天文臺和建于1900年的佘山天文臺是以科研目的為主,雖然佘山天文臺有部分向公眾開放,但科普功能相對較少。建成后的上海天文館以科普為主,將以特別的方式展示宇宙,“在天象廳有兩個圓頂,一個是球幕劇院,一個是直徑18米的天象廳,可模擬星空,選址在臨港方便觀眾在天文臺夜觀星象。”
另外,根據(jù)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官網(wǎng)的解釋,“上海天文臺以天文地球動力學、天體物理以及行星科學為主要學科方向,同時積極發(fā)展現(xiàn)代天文觀測技術和時頻技術,努力為天文觀測研究和國家戰(zhàn)略需求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擁有若干具有國際一流競爭力的研究團隊;在應用研究方面,上海天文臺在國家導航定位、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天文館征集藏品,隕石獵人捐贈四塊珍貴標本
動工開建的同時,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建設指揮部向全社會發(fā)布隕石和藏品征集公告,上海天文館即日起征集藏品。本次天文館藏品征集的范圍包括古代和近現(xiàn)代與天文學及宇航事業(yè)發(fā)展有關的文物、器物、檔案、儀器、影像資料、隕石標本、與隕石相關的文物器物等。所征集的藏品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反映藏品所屬的年代天文學發(fā)展的特征。
隕石獵人、國際隕石學會會員張勃2016年10月向上海科技館捐贈了4塊珍貴的隕石標本,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一塊是稀有的西北非月球隕石,這塊隕石熔殼完整,品相極好,對于上海天文館月球隕石收藏而言是零的突破;一塊是今年8月24日降落我國青海省果洛州班瑪縣的目擊班瑪石隕石,這是本年度最新鮮的目擊隕石,也是民間少有的幾塊班瑪之一;一塊IIIE型鐵隕石標本是來自于阿勒泰隕石雨,這是前不久剛被證實的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隕石雨,年代久遠,類型稀少;一塊是在新疆新近發(fā)現(xiàn)的10公斤鐵隕石。這4塊隕石不僅品相完好,而且,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這次捐贈對今后上海天文館的隕石征集有著積極的示范作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建設指揮部呼吁社會各界,尤其是隕石同行關注并支持上海天文館的建設,積極提供各類藏品資源或信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