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寧德已成“王”,“光伏茅”隆基能多久稱“王”?
在國內新能源板塊,寧德時代被股民們親切的稱之為“寧王”。而在熱度同樣不低的光伏產業,“基哥”隆基股份,無疑是那顆最亮的星。

2011年至2020年,隆基的營收規模從十年前的20億元,增長至如今的545億元,翻了近30倍。即便是在疫情沖擊的2020年,隆基股份仍然以超過60%的成長速度驚艷四座。
11月23日,隆基股份發布公告稱,與一道新能源簽署硅片長單,約定出貨量11.58億片,期限為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按月議價,預估不含稅合同金額約70.41億元,占公司2020年營收約12.90%。
但二級市場的反應卻并不樂觀,截至11月25日A股收盤,隆基股份股價下跌3.67%,距離月初的最高點下滑了約11%。
經歷了2020、2021兩年的“光伏大年”后,長期具備周期波動性的光伏產業是否已經到達頂點?而作為龍頭的隆基股份,又是否只是被資本大浪拍上潮頭的泡沫?
由盛而衰,向死而生
光伏產業的興起,不過短短的二十幾年。而帶入國內視角,則是一部記錄著中國光伏產業跌跌撞撞的發展史。
2000年,37歲的施正榮帶著太陽能技術與40萬美元積蓄回到國內,創辦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在抓住國家發展光伏產業的大勢后,尚德一路走上紐交所,成為中國首家登陸紐交所的民營光伏企業。
到了2005年,賽維在江西省成立,并帶著它的創辦人彭小峰登上了2008年的胡潤富豪榜。隨后的幾年間,在政策的扶持與刺激下,漢能、三安光電等眾多光伏企業先后誕生,多晶硅爐遍布全國各地。
2010年前后,我國光伏產能一躍達到占全球一半以上,并包攬了全球前十大光伏組件生產商中的前五名。

但如此快速的進步,也同樣留下技術實力跟不上的禍端。
表面上看,以尚德為代表的早期國內光伏企業,靠著國內政策利好與海外市場景氣,迅速實現騰飛。然而由于缺乏技術支撐,國內大部分光伏企業只能成為外國資本的“代工廠”。
于是,伴隨2008年金融危機大浪襲來,光伏市場“黃金十年”結束,并大幅萎縮。同時歐美地區接連對中國光伏產品實行“雙反”,嚴重依賴海外市場的中國光伏企業們,陷入“進退維谷”的艱難境地。
2013年,曾風光無限的尚德發布公告承認5.41億美元債務違約,最終實施破產重組;而賽維LDK創始人彭小峰也負債累累,最終逃亡美國。
或許,只有置之死地,才能激發求生的欲望。落后產能的淘汰,反而為后續的崛起奠定基礎。
近兩年間,全球對新能源利用提升到新的高度,光伏作為極具發展前景的清潔能源,更是得到極大發展。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及組件分別占據全球69%、63%、77%、69%的產能,且產能產量均高居世界第一。
而在這背后,隆基股份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參與者,到領路人
隆基股份經歷了早期中國光伏產業的興衰。1990年,李振國畢業于蘭州大學物理系半導體材料專業,進入國企從事單晶硅材料生產。在隨后的十年間,李振國一直在單晶硅材料領域奮斗。
2000年,李振國創辦先新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隆基股份前身),依然從事半導體級單晶硅材料的研發、制造與銷售。初創的西安新盟舉步艱難,在資本市場的路上越走越慢。由于缺乏明確的戰略目標,李振國也因此試了很多錯。
一直到2004年,光伏產業風口吹起,于其他中國企業家一樣,本就是做硅材料的李振國也加入到行列之中。
同時,這場風口也是隆基股份發展史上的關鍵轉折點,是在這個節點,隆基確定了單晶硅的技術路線。2004年前,多晶硅片因為成本優勢,占據主要市場份額,而無錫尚德此前就是這一路線的佼佼者。

受制成本、工藝等多重因素,同樣一塊硅片,單晶硅片往往需要投入更多資金。但同樣,優勢在于單晶硅具有更高的電能轉換效率,以長期的發展角度看,單晶硅顯然更具未來。
首先,對比晶硅路線和薄膜路線,晶硅路線具有投資成本低、產業基礎穩定、產業化前景廣闊等優勢。
其次,對比單多晶工藝,單晶的生產工藝和技術門檻高,高轉化效率帶來的度電成本下降空間大。
此外,隆基同時還對原料提純方法、聚光電池(CPV)與晶硅電池的發展趨勢等進行深入調研,最終堅定了走單晶高效電池的技術路線。
不過,一開始整個行業并不看好單晶。后來李振國曾回憶到:“我跟他們講,今后兩年單晶硅片的成本會快速降低,你們往單晶轉。但我跑一圈下來,結果不樂觀,沒人愿意轉。”
但隆基為推廣單晶,在當時公司財力和能力只能在組件和電池里選一項的時候,選擇了最靠近終端的組件。組件如果用單晶,那么硅片自然也要用單晶。于是,隆基股份自2014年開始發展組件,用了6年時間布局,值得2020年組件產能開始放量。
同時,為了加快單晶硅片的順利推廣,隆基更是主動向行業擴散自己的單晶技術。
2017年隆基聯合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帝爾激光聯合推出并向全球免費公開“單晶低衰減方案“-LIR(光致再生)技術。隆基通過持續的向外輸出技術,調整產業鏈布局,改善產業鏈對單晶的態度,一步步開辟了光伏產業單晶硅方向的技術路線。
如果沒有隆基的積極推進,單晶路線的普及時間可能將會更晚,而發展路徑或許更加曲折。在隆基的推動下,以單晶硅為主導的光伏產業格局由此形成,并在光伏產業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爆發之下,仍存隱憂
“順者昌,逆者亡”,順應市場的發展規律,往往能夠帶領企業走向高點。
而光伏產業的興衰,似乎正是這段話的真實寫照。長期以來,光伏產業都被認為具有極強的周期性。從宏觀經濟的變化再到政策的更替,都可能引起市場整體的起伏波動。如果去看隆基股份十年的股價變動,似乎也能確定某種漲跌規律。
2012年上市時,光伏市場正遭遇大洗牌階段,伴隨市場的整體調整,隆基股價也從上市初的1.55元,一路跌至不足1元。

直到2014年,隆基股份開始涉足光伏組件業務,并帶動自身單晶硅片產品打開市場。2015年,隆基股份營收達到59.47億元,凈利潤從2013年的不足億元增長至5.21億元。
在營收凈利雙漲的同時,疊加2015年的牛市,隆基股價逐步攀高。不過,2015年下半年牛市結束,A股大盤整體回調,隆基的股價也一并回落至3元左右。
2017年,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速推動太陽能熱發電產業。政策利好推動光伏產業重新繁榮,尤其是單晶硅片更是成為香餑餑。這種情況下,擁有技術優勢的隆基成為市場寵兒,股價迅速拉升至17元左右的高點。
但在2018年6月1日,“531新政”發布,對補貼水平進行削減,使得國內光伏產業遭到重創。受此影響,隆基股份從“531”前的高點跌去約300億市值,跌幅近50%,其他光伏股股價均接近腰斬線。
2020年,突然的疫情爆發限制硅片產能增長,同時硅料廠事故頻發進一步加劇供給不平衡。同時直接造成硅片價格持續攀升,作為龍頭的隆基股份,更是實現營收凈利大幅上升的戴維斯雙擊。
如此看來,光伏行業的興衰與行業的起伏有著直接的關聯。當本次行業浪潮不斷向上攀升之時,可能存在的下滑態勢將給予隆基股份可能的威脅。
此外,縱觀國內光伏產業發展史,補貼幾乎出現在了每一次的大漲大跌間。伴隨國家光伏補貼逐步退出,光伏行業正逐步擺脫政策驅動的原有形態,開始向市場化轉型。
不過對于隆基股份而言,這種轉變反而是一種利好。作為行業龍頭,占據多方面優勢的隆基股份反而有望獲取更高估值。
2020年后,伴隨全球各主要國家分別明確碳中和目標及政策,光伏產業進入新的黃金時期。行業的高度景氣,同樣也吸引大量玩家涌入硅片賽道。但這也同時帶來了產能過剩、價格補貼戰可能打響的風險。
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硅料產量約56萬至57萬噸左右,約能生產240GW的硅片。但事實上,預計到今年年底,行業前十的硅片廠商產能就將達到350GW。這意味著2022年全球硅片產能將超過原料產能,為保證自身市占率,硅片廠商明年可能會采取主動降價的措施。
如此看來,一旦價格戰掀起,這波上升趨勢將可能被遏制。而作為龍頭的隆基股份,或將遭到重大打擊。
與此同時,在日新月異的光伏產業,技術的波動也是隆基股份將面臨的威脅。正如隆基的崛起得益于市場從多晶轉向單晶,但想要繼續保持這種優勢并不容易。
目前,光伏硅片市場主要以166、182、210三種規格的大尺寸光伏硅片為主。中環股份、東方日升等頭部光伏企業正在加速朝著210mm尺寸發展,而隆基股份則選擇不同的打法。
據隆基股份2020年年報顯示,太陽能組件及電池業務為其主要營收來源。近幾年間,隆基開始加快在組件電池業務的步伐,通過構建、打通光伏全產業鏈,來形成自身的護城河。
不過,182與210硅片的尺寸之爭仍將持續,雖然短期內兩種尺寸將保持共存的局面,但正如單晶取代多晶,站隊的失誤也可能為隆基埋下一縷風險。是成為歷史還是繼續書寫歷史,隆基股份的下一次選擇將是關鍵。
文|松果財經(songguocaijing1)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