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大首批“跨專業(yè)導師制”本科生結業(yè),諾獎得主寫親筆推薦信

11月,南京大學有57名本科生迎來一場特殊的項目結業(yè)典禮。
由南京大學跨學科研究平臺——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簡稱“高研院”)發(fā)起的“本科生駐院研修項目”,結束了“黃埔一期”的培養(yǎng)嘗試。
一年前,南大面向全校選拔出來自19個院系的59名本科生,讓他們在著名學者“開小灶”式指導下,在正常課業(yè)之余開展“跨專業(yè)研習”。這場“全憑興趣,不給學分”的實驗中,有57人堅持到了最后,順利結業(yè)。
在南大聯(lián)合境外高校全額資助下,高研院首批駐院學生分赴港臺地區(qū)和美國進行短期訪學。一年多時間的駐院生活里,他們享有優(yōu)先列席“學術午餐會”及南大各類高級別論壇的“特權”。其中,更有幸運兒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親筆推薦。
南京大學高研院院長周憲教授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表示,選拔本科生進駐高研院開展研修,是南京大學“本科生學術研修計劃”的首項創(chuàng)舉。近年來,南京大學持續(xù)發(fā)力本科教學改革,提出要“集全校之力,辦中國最好的本科教育”。
跨專業(yè)拜師求教,本科生論文獲諾獎得主推薦
蔣元秋是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的一名理科生。2015年6月,他通過南大教務處和高研院的聯(lián)合選拔,成為高研院駐院學生。駐院期間,蔣元秋用英文完成的一篇古典詩歌論文,得到他的導師、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先生高度評價。
76歲的法國文學家勒·克萊齊奧是南京大學名譽教授。在為蔣元秋撰寫的推薦信中,他稱贊這位中國弟子“對翻譯的分析、用詞的考究和對詩歌哲學蘊含的獨到思考令人十分信服”。
像勒·克萊齊奧這樣的駐院學生導師一共有12位,系南京大學從高研院特聘教授和歷屆駐院學者中邀請組成,包括文史哲、政經(jīng)法等各個領域的“大牛”。根據(jù)項目實施辦法,每位導師指導4-5名非所在院系的本科生,并計入其本科教學工作量。
“研討間隙,勒爺爺也會跟我們講故事、嘮家常。”同屬勒·克萊齊奧指導的哲學系女生張懷遠告訴澎湃新聞,相處一年下來,導師的博學令她印象深刻。有次她忍不住發(fā)問:“您好像什么都讀過,是什么時候讀的呀?”勒·克萊齊奧回答:“17-24歲,在公共圖書館,從早到晚。很多都忘了,現(xiàn)在重讀。”
像這樣,每位導師指導的研修小組,都由來自好幾個院系的學生組成。古典文學專家張伯偉教授指導的四名駐院學生,主修專業(yè)分別是歷史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和法學。他讓四位本科生跟自己的碩博士生一起參加師門論學會,兩到三周一次,如此堅持了一年。
“曾經(jīng)有學者說‘給本科生常識,給碩士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我看也不完全如此。”出任駐院學生導師伊始,張伯偉便告訴弟子,“本科生也要有方法和視野”。

全公費出境訪學,每周有“蹭”午餐會“特權”
坐落于臺北市郊的政治大學是臺灣島內頂尖的文科學府。今年5月,南大21名高研院駐院學生來到該校進行短期訪學,參與課堂、旁聽會議,與臺灣師生零距離對話。在一門名為“中國大陸經(jīng)濟社會變遷”的課上,教授直言,“頭一次見到教室里一半是陸生,一半是臺生”。
“真是一個學問和生活上相互了解的機會,”如今已進入劍橋大學深造的南大政府管理學院畢業(yè)生丁慧琳,回想起半年前的臺北之行仍感嘆不已。“一個人過去交換只能算單向體驗,組團過去才會產(chǎn)生雙向互動,實在很難得。”
全公費資助赴境外高校短期訪學,是南大給予高研院駐院學生的一大“福利”。沒有前往臺北的那些學生,后來分別去了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
“福利”遠不止這些。高研院為每個研修小組配備了專屬研修室,用作研討及活動空間;此外,每位學生都有一定額度的“買書經(jīng)費”。至于南大校內高級別的學術會議、沙龍、講座等,駐院學生還享有郵件通知的待遇;即便是不對外開放的學術活動,也有破例旁聽的機會。
在南大高研院內部,每周會舉行一次“學術午餐會”,每次邀請一位校內外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為保證交流充分,午餐會一直嚴格控制參加人數(shù)。而啟動“本科生駐院研修項目”以后,過去連老師們都較少有機會參加的午餐會,每次新增了5個本科生席位。
有機會跟學界大咖邊吃邊聊,學生報名異常踴躍。南大從中受到啟發(fā),開始探索“建立本科生與境內外高端學者的常態(tài)化交流機制”。
不過,高研院這個“本科生學術特區(qū)”也設立了退出機制。首批入選的駐院學生中,有兩名同學因故無法完成研修,不得不中途“出院”。
持續(xù)發(fā)力教改,南大要“辦中國最好的本科教育”
“高級研究院”(IAS)是海外一流大學常設的學術機構。南大高研院副院長從叢教授介紹,2005年,南京大學成立中國大陸首家文科高研院,旨在“打破學科壁壘,構建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相結合的實驗特區(qū)”。成立十周年之際,南大高研院推出“本科生駐院研修項目”,又成為本科教改的最新試驗田。
南京大學素有重視本科教育的傳統(tǒng)。人們津津樂道的數(shù)據(jù)是,恢復高考后的各校本科畢業(yè)生中,南大培養(yǎng)的中科院院士人數(shù)居全國之首。
南大教務處處長邵進介紹,近年來,南大持續(xù)推進本科教學改革。啟動于2009年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養(yǎng)體系改革,為本科生規(guī)劃了“大類培養(yǎng)、專業(yè)培養(yǎng)和多元培養(yǎng)三個階段”以及“專業(yè)學術、交叉復合和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三條路徑”,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權。這一方案在2014年獲得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備受各界關注。
南京大學高研院院長周憲告訴澎湃新聞,2015年,南大啟動了“本科生悅讀經(jīng)典計劃”,向新生贈送厚厚兩冊的經(jīng)典著作選集《南大讀本》,并開展了一系列與之配套的課程改革。而選拔本科生進駐高研院開展研修,是南大尚在醞釀的“本科生學術研修計劃”首項創(chuàng)舉。
澎湃新聞注意到,2012年,南京大學曾明確提出要“集全校之力,辦中國最好的本科教育”,讓“理科學生盡早進入實驗室‘真刀真槍’搞科研,文科學生‘讀、寫、議’小班研討”。南大近年來在本科教改上的持續(xù)發(fā)力,無疑是“辦中國最好本科教育”的不斷探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