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濟痕跡︱提高產能利用率,首先要還富于民
10月25日,有發改委官員稱,截至9月底,鋼鐵、煤炭退出產能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量的80%以上,部分地區和中央企業提前完成全年任務。按照目前的進度,今年中國鋼鐵煤炭過剩產能退出任務將提前完成。
筆者不敢這么樂觀。就在幾個月前,中歐商會發布題為《中國的產能過剩》的報告,對鋼鐵、鋁、水泥、煉油、平板玻璃、紙和紙板六個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進行了估算。結果顯示,這些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嚴重下滑。
近幾個月情況有所改善,9月PPI同比漲幅時隔54個月后由負轉正。不過,改善到什么程度?統計局頗謹慎給給出兩個“有所”:“工業行業供需矛盾有所緩解”,“工業領域通縮壓力有所減輕”。事實上,在41個工業大類中,僅有17個行業價格是正增長,包括石油、化工在內的其他24個行業仍然處于負增長狀態。
質言之,我國產能利用率不足的問題仍然嚴重。
長期產能利用率過低,意味著生產要素被閑置和浪費。對此,坊間沒有分歧——產能過剩企業為了維持利潤,往往削減成本,以致工人工資增長緩慢,甚至失業。如果還于事無補,企業就可能鋌而走險,采取一些不正當手段,比如違法勞動法,或是無視環境安全衛生管理標準。不僅如此,由于缺乏研發資金,產能過剩企業往往無從自我升級,而滯留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系其整體競爭力,企業又可能反過來尋求擴大產能——如此這般,形成惡性循環。
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產能利用率不足?坊間至今沒有共識。一派觀點認為,主要就是產能過剩所致。因而要去產能,“關、停、并、轉”產能過剩企業。上文發改委官員所謂“全年任務”,指的就是這一做減法的過程。
另一派觀點則認為,造成產能利用率不足的真實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這派觀點主張做加法,即通過刺激有效需求來改善產能利用率。
我傾向于做加法。在我國的廣闊內陸,有效需求不足是顯而易見的——去年我國人均GDP達8000美元,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只有13個超過這一平均水平。其余18個省市自治區人均GDP不達平均水平,其GDP總量也只占到全國的40%。巨大的區域差距背后,必定存在巨大的潛在需求。換句話說,產能過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當前產能利用率不足與其說是因為產能過剩,不如說是源于發展差距帶來的產需錯位。
那么,如何改善有效需求?答案仍然分兩派:一派主張增加政府需求,即擴大財政支出;另一派則強調減稅,提高企業和居民的購買力,讓他們有錢可花。似乎兩個辦法都不錯,但實際效果如何,還是得看數據:

2008年危機以來,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府支出大幅增加。2008年我國政府支出僅占GDP的18%,去年這個數字已升至26%。其中增加得最快的是政府投資,其占社會固定投資的比重亦由2008年的13%升至去年的28%。而為了支持政府支出,我國實際的宏觀稅負(政府收入/GDP)也呈上升之勢,去年達到22%。
遺憾的是,財政支出積極了這些年,收效卻不大。央行對5000戶工業企業調查數據顯示,截止去年底,工業企業設備能力的利用水平已經由2007年峰值的46下滑至37,年均降幅超過一個百分點。2016年一季度末更降至35。
所以,僅有積極的財政支出是不夠的,還是要減稅!在稅負增加和成本縮減的雙重壓力之下,實體經濟茍延殘喘已屬不易,很難想象還有結構性改革的可能。《易經》有句話,“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要解決我國產能利用率不足的問題,先得還富于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