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部月更“美食番”,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今年B站引進的日本動漫里,《舞伎家的料理人》應該算是比較特殊的一部。原因也很簡單,在更新頻率普遍以“周”計的日漫里,這部今年2月開播的12集動畫片居然是每個月更新一集!不可否認,過于長久的播出間隔與時間,耗去了不少觀眾的熱情。結果就是眼瞅著追番的彈幕一集更比一集少了……

《舞伎家的料理人》海報
這其實有點可惜。《舞伎家的料理人》并非乏善可陳。作為如今常見的漫改作品,小山愛子所創(chuàng)作的同名漫畫原著在《周刊少年Sunday》連載,還曾獲得第65屆(2019年)小學館漫畫獎少年向部門的得獎作品。另外,為動畫片主人公野月季代配音的也是著名聲優(yōu)花澤香菜——這在動畫片播出前就被作為一個宣傳的“噱頭”。
就像片名顯示的那樣,野月季代的職業(yè)是個“料理人(まかないさん)”,實際上,日文原文里的“まかない(makanai)”就是“伙食”的意思。這位料理人,是為在京都花街的屋形(集體宿舍)生活的舞伎們制作伙食的廚師。按照片中的設定,季代原本是一名為了成為舞伎而來到京都學習的舞伎后補,但被評價為不具備相關天賦。當她正準備打道回府的時候,時任料理人病倒了。沒幾天,舞伎們就吃膩了便當。恰在此時,季代利用現(xiàn)有食材做了蓋澆飯,意外地讓舞伎們大為滿意。于是屋形的管理者,阿市“媽媽”便任命季代為新一任的屋形料理人。
由此也不難想見,《舞伎家的料理人》是一部以各種料理為看點的“美食番”。從日式年糕,到炸雞塊與三明治……每一集動畫片,都會出現(xiàn)色彩繽紛的各種料理,在讓觀眾觀賞美食的過程中體會到某種滿足感。

動畫片里出現(xiàn)的烏冬面
話說回來,以“美食”為看點的動漫,實在也算不上“新鮮”了。就連宮崎駿的動畫片里也時常有著美食的鏡頭——據(jù)說,在《天空之城》中出現(xiàn)的“加蛋吐司”還在“宮崎駿動畫中的食物你最想吃哪樣”的調(diào)查中位列男性調(diào)查者的榜單之首。
或許也是這個原因,《舞伎家的料理人》特意安排了一個橋段,詳細介紹了每集出現(xiàn)的料理做法,以及一些頗為有趣的“冷知識”。比如片中提到一種“法國女式三明治”。看它的樣子,不過是三明治上放了煎蛋。為什么會有如此奇怪的名字呢?按照動畫里的解釋,光是三明治的話,男子往往用手拿起來就吃,可要是有了煎蛋的話,就非得像優(yōu)雅的女士一樣用刀叉來吃才行了。
至于日本傳統(tǒng)的節(jié)令食品“年糕紅豆湯”,更是名稱復雜,令人如墜霧里云中。在日本東部,年糕紅豆湯用細豆沙和粗豆沙做均可,只要有湯汁就行。而沒有湯汁的叫“善哉”。而在日本西部,只有有湯汁又用細豆沙做的才能算“年糕紅豆湯”,反而是粗豆沙做的叫做“善哉”,至于日本東部的“善哉”,在日本西部則叫做“龜山金時”。以此看來,游客一不小心,怕也是會點錯的吧……

稱呼繁多的年糕紅豆湯
作為“美食番”,《舞伎家的料理人》顯然可以歸為“治愈系”動畫。所謂“治愈系”,其作品劇情一般不論片中主人公的多少,總是以短篇幅的小故事構成。嚴格地說起來,《舞伎家的料理人》并沒有什么情節(jié)的沖突與矛盾,所展現(xiàn)的不過是舞伎屋形里的日常生活。每個故事之間也談不上有何情節(jié)的關聯(lián)。不過,其中也有一個主題,就是季代與堇的友情。堇是季代在家鄉(xiāng)(青森)的玩伴。她不顧母親反對,和季代同樣立志成為舞伎而前往京都見習。比季代幸運的是,堇通過嚴格自律和勤奮練習而成功出師,躋身舞伎(獲得藝名“百花”)之列。而身為料理人的季代則一直在以自己制作的美食,支持著堇的前進。
而《舞伎家的料理人》在美食之外的“看點”也在季代與堇的互動里展現(xiàn)了出來:在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顯著位置的舞伎,究竟是如何培養(yǎng)出來的。在過去,日本的舞伎一般從10歲開始學藝,一直訓練到16歲左右才逐漸升為藝伎。現(xiàn)在則因為《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的限制,必須等到初中畢業(yè)(即14、15歲左右)才可以開始學藝。所以《舞伎家的料理人》把季代與堇的年齡都設定為16歲,片中還特意安排了季代看到街上的初中生穿著校服走過感到懷念的橋段。
觀眾在動畫片里還可以看到,舞伎的學習內(nèi)容繁多,過程十分艱苦。其中包括文化、禮儀、語言、裝飾、詩書,直到鞠躬、斟酒等,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嚴格的要求,處處要體現(xiàn)出高貴和穩(wěn)重。頗有些黑色幽默的是,舞伎想要活潑一點到也很難,因為她們的服裝是十分華麗的和服,做工非常考究,光是腰帶就可長達5米,整套和服重達20公斤,扎束時需要相當大的力氣,所以不得不依靠稱為“男眾”的男性仆役來幫忙。

舞伎每年年初的開工日
此外,動畫片里還展現(xiàn)了日常生活里舞伎的一些清規(guī)戒律。比如,在如今這個信息化時代,舞伎不能擁有手機而只能打公用電話。又比如,身著和服的時候,舞伎連便利店都不允許去……這些規(guī)定在觀眾眼里似乎沒有什么意義,而所謂“儀式”,亦不過是些有意義的“形式”而已。但是無論如何,《舞伎家的料理人》終于做到了將舞伎這種傳統(tǒng)藝術做成了喜聞樂見的動畫(相當于國產(chǎn)動畫里出現(xiàn)京劇),這似乎比“美食”的介紹,顯得更有意義一些。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