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美劇看懂美國大選③|美國選舉過程有哪些“套路”?
在美劇中有許多描繪選舉過程的片段。不論是從競選人宣布參選還是到電視政治辯論,每一個細節都能折射出選舉人和團隊的別有用心。為了獲得更高的支持率,一些“套路”已經在選舉過程中孕育而生。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刁大明博士是這樣解釋的:
片段一:宣布參選
如果說競選是一場真人秀的話,那么,宣布參選肯定就是最為關鍵的第一場首秀。
為了時間更為廣泛且更為準確的宣傳效果,宣布參選一定需要方方面面的細節把控,時間、地點,甚至是段落里提到的穿著都需要精心設計。比如,宣布的時間點一定不要與重大新聞撞車,甚至不要選擇周末或者假日,以免失去足夠的媒體注意;再如在地點上,往往會反應強烈的競選意圖,比如2008年大選中,奧巴馬就在2007年2月10日選擇在伊利諾伊州斯普林菲爾德市的舊州議會大廈前正式宣布參選,而亞伯拉罕-林肯也是于1858年在這座大廈前宣布了參選總統,奧巴馬對地點的選擇顯然是暗示一種歷史的傳承。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互聯網選舉時代的到來,通過網絡宣布參選的做法也越發流行。比如,2007年1月20日,希拉里就通過自己的網站宣布參選,而2015年4月12日,她更是在youtube上發布了一則宣布競選的視頻?;ヂ摼W宣布的方式事實上打破了時間、地點甚至是形象的束縛。

電視辯論是面對大眾選民的公開競選。
我們看到鏡頭里伴隨著三位候選人唇槍舌戰的是一群不同膚色、性別乃至年齡段的觀眾在利用手中的反應器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就意味著,其實美國競選中與其說存在是非黑白的真問題,不如說一切都是選民如何認為的真議題,換言之,不在乎事實如何,更在乎選民的感受與想法。這就意味著,候選人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取悅選民,而非真正拿出問題的解決方案。所以當一位候選人談到青年人、談到未來,毫無成本地描摹美好前景時,得到了極大的選民認可度。

這個片段中展現了投票日當天的一些現實情況,即選民的實際投票率。
即便民調數據再好,如果投票日選民都不出來投票的話,其結果勢必與民調大相徑庭。由于全美的投票日基本上是在星期二,那天是工作日,所以其實選民不去投票也并不是太意外的事情。比如,美國總統選舉的投票率持續低于60%,最近的2008年大選和2012年大選的數字分別為57.1%和54.9%,而片段中的縣檢察官的選舉可能還會再低。有很多影響投票率的因素,比如天氣,試想如果是大雨、颶風甚至是暴雪的話,自然就會出現低投票率。再如就是片段中提到的堵車情況,選民的確可能直接調轉車頭回家而不去投票。當然人為因素也很常見,比如片段中展現的,操縱選民預期,如果比較權威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人物反復強調某位候選人必然當選,或者該候選人在民調中大幅度領先的情況下,他的支持選民自然會認為即便自己不參與,候選人也完全可以順利當選,進而就會產生群體缺席投票的現象,極可能導致候選人的意外落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