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蘇省黨代會報告:支持南京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中共江蘇省第十四次代表大會11月24日在南京開幕。省委書記吳政隆代表江蘇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回顧了過去五年的工作,也為全省今后五年的發展定下基調。澎湃新聞(wwww.kxwhcb.com)梳理發現,在2017年提出實施“1+3”功能區戰略的基礎上,報告提出更高水平推進“1+3”重點功能區建設;支持南京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更高水平推進“1+3”重點功能區建設
吳政隆在報告中提到,要大力促進區域協調聯動,更高質量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更高水平推進“1+3”重點功能區建設。
“1+3”是江蘇2017年提出的重點功能區戰略,其中的“1”指沿江八市組成的揚子江城市群,是全省經濟發展的主發動機;“3”分別指包括淮安、宿遷兩市和里下河地區5個縣(市),重在展現生態價值、生態優勢和競爭力的江淮生態經濟區;江蘇最大的潛在增長極——由連云港、鹽城、南通沿海三市組成的沿海經濟帶;以及把徐州建設成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拓展江蘇發展的縱深。
區域布局是地方發展理念的反映,也是發展內涵和水平的直觀體現。據新華社2018年報道,江蘇省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施“1+3”戰略的一個重要意圖就是打破三大板塊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壘,使蘇南、蘇中進一步融合,形成更強大的增長核,更好地輻射、帶動和支撐包括蘇北腹地在內的其他區域發展。
對于更高水平推進“1+3”重點功能區建設,吳政隆表示,要提升揚子江城市群發展水平,支持南京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加快寧鎮揚、蘇錫常一體化進程,努力把沿江地區打造成全省現代化建設先行帶、引領帶;全力推進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加快陸海統籌發展,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打造成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經濟帶;推進淮海經濟區建設,支持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加快江淮生態經濟區建設,打造江蘇發展“綠心”,加快建設江蘇生態大公園。
支持南京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關于支持省會南京發展,報告著墨不少,如著力提升揚子江城市群發展水平,支持南京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加快寧鎮揚、蘇錫常一體化進程。
2020年,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6%,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躋身全國城市十強。去年底發布的省委《關于制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提及“支持南京爭創國家中心城市”。今年前三季度,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907億元,同比增長8.3%,兩年平均增長5.8%。
國家中心城市“競速賽”戰況激烈。據澎湃新聞2020年12月報道,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已被明確為國家中心城市,杭州、昆明、福州等省會城市在各自的“十四五”規劃中明確將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在10月底的安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省委書記鄭柵潔在報告中也提出支持合肥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除了支持南京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報告還提到支持南京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南京、蘇州、無錫等具備條件的城市建設國家級人才平臺,讓更多“千里馬”在江蘇創新創業;支持引導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推動更多企業直接融資,支持南京建設重要金融中心。
堅持生態綠色發展,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
江蘇是工業強省,同時也面臨著較大的污染防治壓力。“十三五”時期,江蘇累計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5.7萬家,處置“僵尸企業”876家,鋼鐵、水泥等行業完成去產能任務,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分別下降約28.4%、25.8%、14%、14.6%,碳排放強度降低24%,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以上。
吳政隆在報告中表示,過去五年,江蘇的生態環境質量創新世紀最好水平,未來五年是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整體布局,加快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綠色成為美麗江蘇最靚麗的標識,成為“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最鮮明的底色。
太湖熟、天下足。河渠縱橫、水網密布的江蘇自古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也有生態綠色發展的底蘊,該如何保持“魚米之鄉”的魅力并賦予其新的內涵?報告提出,江蘇要努力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高效精品農業和都市農業;創建一批“蘇字號”農業品牌,創建一批“國字號”綠色農業發展先行區,嚴守耕地紅線。同時,發展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富民產業,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田園鄉村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