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漲知識|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貴州海龍屯土司有什么背景?

盧惠龍/中國青年報 
2016-10-27 11:10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政庫 >
字號

當時屬四川、如今屬貴州的遵義海龍屯楊氏土司,在中國具有“標本”意義:海龍屯作為中國西南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于2015年與湖南永順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而使這座沉睡了700多年的土司城堡受到全球關注。然而,從唐朝時期太原漢人楊端征服播州,因軍功受封土司,到其第29代傳人楊應龍起兵反明,最終兵敗自焚的歷史故事,應該更牽引人心:本文所敘述的“土皇帝”驕奢淫逸與灰飛煙滅的過程,才是海龍屯這個土司城堡真正的歷史之魂。

蒼涼古堡海龍屯。

仲秋,秋雨細灑,沾衣欲濕。

出遵義,朝西北,往高坪,上空的云,灰色黯淡,一動不動。來到龍巖山東麓,海龍屯遺址終于在陰云中依稀顯露。孤峰聳峙,地勢險要。《明史》稱其“飛鳥騰猿不能逾者”。這個曾經的反叛者的軍事大本營,這個曾經的稱雄一隅的神秘王國,多少還有一層面紗?

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歷史上被稱為播州時,受轄四川。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唯恐四川尾大不掉,遵義府才由四川改隸貴州。四川盆地的南大門順理成章地被翦削。

明朝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29代土司、播州宣慰使楊應龍,為了營造他的獨立王國,欲望與野心一起膨脹。海龍屯居然出現這樣的對聯:“養馬城中,百萬雄兵擎日月;海龍屯上,半朝天子鎮乾坤。”剽悍而忘忌。終于,舉兵反明。

朝廷豈容得如此逆臣急調大軍進發播州。

第二年初春,明軍各路兵馬陸續匯集播州近旁。李化龍手持尚方寶劍,坐鎮重慶,主持討伐。每路兵馬3萬,20余萬人浩浩蕩蕩,勢如破竹。

貴州巡撫郭子章坐鎮貴陽,湖廣巡撫支大可移駐沅江,逼近播州。

明軍分兵8路進剿:總兵劉出綦江;總兵馬禮英出南川;總兵吳廣出合江;副總兵曹希彬出永寧;總兵童無鎮出烏江;參將朱鶴齡出沙溪;總兵李應祥出興隆衛;總兵陳出白泥。

如此排兵布陣,足見神宗剿滅楊應龍的決心。

這在明朝歷史上,堪稱驚天動地之舉。

明軍連破楠木山、羊簡臺、三峒天險、婁山關……

楊應龍率兵欲決一死戰。

城下,幾路大軍夜以繼日,輪番攻城;城上,楊氏苗兵,殊死抗拒。

六月初六,擁有18道險關的海龍屯,陷入重圍。明朝18萬正規部隊、各方土司的10萬地方武裝,在海龍屯最后的據點——2平方公里的山頂混戰一場。最后一道城墻,終于被朝廷軍隊攻破。明軍將領王鳴鶴,率先登頂。

士兵逃跑無數,楊應龍身邊沒有一名侍衛。49歲的他,提著大刀,獨自走馬城廓,撒出所有錢財,要士兵頂住。守兵稀稀落落,潰不成軍。楊應龍眼里固若金湯的城堡告破,三十六街七十二巷,灰飛煙滅。他勒住馬頭,望著落日的最后一縷血光,慘然而笑。一度的強勢與傾頹,榮光與悲愴,都如落日余暉在此戛然而止。卻原來,千古春秋,不過一粒朝露,日出即逝。山中偉業,終歸于土。

他提著大刀,回到了寢宮。點起一把大火,火焰騰起,楊應龍與二妾周氏、何氏闔室自縊。兒楊朝棟、弟楊兆龍被俘。余部22687顆人頭落地,血流成河,哀號遍野。

這是場耗時114天的大決戰,明朝以耗費白銀147萬兩、傷亡4萬余人的代價,平定播州之亂。

海龍屯陷落,楊氏執掌播州720余年的歷史,宣告終結。

十二月,李化龍班師回朝,并將楊朝棟等69人押解京師,磔刑于鬧市。至此,平播一戰以完勝結束。

這場震動朝野的血雨腥風,史稱“平播之役”,為萬歷三大征(朝鮮之役、寧夏之役、播州之役)之一。

海龍屯是平播之役的主戰場,見證了楊氏王朝的淫威,也見證了楊氏王朝的覆滅。播州土司720多年的臣服、歸順,一并了結。

沉睡700余年的軍事城堡——海龍屯,歷史之痕漫漶斑駁,歲月之傷早已結痂。2015年在波恩舉行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海龍屯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受到普遍關注,也留下不盡的思索與話題。

呵,楊應龍,海龍屯,歷史,一邊敘述你,一邊遺棄你。

土司楊應龍,你當年喧囂的疆域安在?你還在尋覓當年手書的“飛龍關”匾額嗎?你當年的驃騎曾踩碎多少人的脊骨?此刻,你是不是還蜷縮在歷史的陰影下書寫申訴?

海龍屯飛龍關遺址。

來到海龍屯,我面對群山,當年獨立王朝的心臟,曾在這里搏動;一個遙遠的帝王夢,曾在這里演繹和破滅。

播州,位于當年的四川、貴州、湖北間,山川險要,廣袤千里,尤其富庶。每年,大批糧鹽運往貴州窮鄉僻壤。據《萬歷會計錄》記載:嘉靖三十一年,播州協濟貴州糧食10995石,嘉靖四十一年播州協濟貴州糧食10400石。

四川盆地南部邊緣延伸至婁山關之南。晉商從自貢運鹽到貴陽,所經重慶、綦江、趕水、松坎、赤水、桐梓、遵義、烏江、息烽、扎佐,多為四川路徑。

據民國時期唐魯孫記,當年川鹽運銷權操縱在晉陜兩省鹽商之手。晉陜人習慣喝白酒,運鹽一路少不了以酒解乏。而沿途的土酒很不過癮。在四川到貴州途中,發現仁懷赤水河的一條支流,茅臺村楊柳灣一段,水質清冽,適宜釀酒。鹽商于是把山西的釀酒師傅請來,連同山西最好的酒曲也帶來了,就在楊柳灣設廠造酒。這酒以后被稱為茅臺,一躍為中外馳名佳釀。

地處四川的播州,與山西、陜西、貴州乃至湖南,在地理、經濟、軍事諸多方面聯系密切。

剿滅海龍屯土司,戰場在當年四川境內,考古發掘則在今日之貴州。

自秦漢以來,西南地區,中央王朝行“以夷制夷”政策。土司主要分布在湖廣、四川、云南、貴州、廣西。土司人選一是土著,二是世襲。不是所有的土司都是當地土著民,一些是朝廷對部分功臣的特殊褒獎,他們也可能是漢族。

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山西人楊端,漢族,在山西經考試,應募,奉命征戰播州。因戰功,楊端入播主政,子孫世襲。歷宋、元皆授世官。楊端主政即驅南詔,敗水西。為保存實力,選中龍崖山屯兵。此乃海龍屯之肇始。

從楊端到楊應龍,歷時29代,楊家立足播州700多年。此間,遼闊中原,疾風化石,大浪淘沙,改朝換代,經唐末,五代十國,宋、元,至明,播州楊姓不改。朝廷和楊氏之間大體相安。

楊應龍自以為勢力盤根錯節,蔑視四川官軍弱不經戰,誤判朝廷對偏僻地區鞭長莫及,不臣之心油然而生,欲占據整個四川,獨霸一方。

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楊應龍調集8萬役夫工匠、耗時4年,在龍崖屯擴建城堡、宮室,均以千斤巨石砌筑。屯前六關:銅柱關、鐵柱關、飛虎關、飛龍關、朝天關、飛鳳關;屯后三關:萬安關、二道關、頭道關。城門嵌刻關名、城門上營造箭樓。倉庫、兵營遍于城中,儼然成為虎踞龍盤之城堡。

8萬役夫,耗時4年。其規模,其聲勢,其場面,對人的想象力是一種測試。

天下本無事。此番大動干戈,實屬戰備,終為擴張。這位土司,要海龍屯成為子孫后代之根基。

現今,出現在我眼前的,是300多米高的山峰,三面環水,一面銜山,地勢極其險要。

拾級而上,步步驚心。

銅柱、鐵柱,左右相環,猶如鐵箍。

飛虎、飛龍,關關緊扣,威猛逼人。

屯后三關,高入云端,王者威儀。

周遭五六公里的城墻尚存,屯頂平闊,屯內有新老王宮兩組基址。金銀庫、四角亭、采石場、校場壩、環囤馬道遺跡尚存。

沿棧梯而上,北側威儀棣棣。鐵柱關拱門左右角柱,鑿有4個對稱圓孔,據說是當年設立吊橋的遺證。

驃騎大將軍,播州宣慰使,當年真是不可一世。

順著屯道,上行四五百米,飛虎關橫亙山口。飛虎關前,一座36級臺階的天梯。每一級天梯高約半米,步幅1米以上,全由巨大條石斜砌而成。

依飛虎關而建的關隘,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楊應龍,當年敲擊播州的山川,是何等撕裂人心。

海龍屯所用的巨大石材是怎么運上山,又征用了多少役夫壘砌?這是一個謎。

當我們無法解釋面對的奇跡時,神話就有了用武之地。相傳,楊應龍有根“趕山鞭”。每到晚上,楊應龍揮舞鞭子,驅趕巨石、巨木,它們自行往山上奔跑。

海龍屯城堡核心區域是新老王宮。

新王宮是土司的政治中心,具有衙署的功能,格局也與同一時期的衙署相似,有殿宇、宮室、廳堂、亭、閣、池、倉庫、營房。

一覽眾山小的天梯,黝黑,青黛,頂端殘存的城樓門洞,虎視眈眈地俯瞰著攀援者。每級石階落差,都令我膝蓋受累,不時需得手腳并用。無聲無息,卻道出楊應龍當年天威!天梯蘊含的防御理念,在冷兵器時代對同類工事產生過影響,發揮過作用。“因山為壘”一度成為西南地區普遍的防御模式。

上山的這些石級,讓人想象出海龍屯之戰,曾經何等慘烈,也讓人質疑土司們曾經的閉塞與愚莽。

明朝八路兵馬決戰海龍屯,天梯能阻擋住進攻者的步伐嗎?

天梯所達到的山頂平地,曾有皇城建筑模樣,從宮殿到繡花樓,已顯小王朝驕奢淫逸。

楊應龍的居所,飛檐轉角,雕龍飾鳳,將軍寵妾在傍,衣袂翩飛,紅顏脂粉,美目流盼。將軍所到之處,馬蹄揚塵,步步鏗鏘,步步榮耀。將軍風光榮華至此,卻依然對土司馬斗斛之妻覃氏垂涎三尺,這攪渾了水,上演了一出陰謀與愛情的好戲。難怪有文人稱,楊應龍在海龍屯的故事,可以寫一部貴州版的“特洛伊木馬”。對了,成吉思汗西征,不也包含搶擄西亞美女的動因?

繡花樓是海龍屯最凄艷的風景。它處于屯南城墻外下方,是一座秀麗的小山。傳說楊二小姐常在此繡花,與對面山中的情郎對歌談情,排遣寂寞。每一座山峰都是彪兵悍馬,每一個村寨都有萬種柔情。戰爭與享樂,各有各的算計。傾城的楊二小姐,在明軍破屯前夕,縱崖殉情。可憐春閨玲瓏女,飄零碧落海屯間。楊二小姐卷走的自然不只是情愛。

播州楊氏在南宋、元及明代前期,歷任土司都奉行十條《家訓》:“盡臣節,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從儉約,辨賢佞,務平恕,公好惡,去奢華,謹刑罰”。家族內部矛盾較少,眷屬生活也不過分奢華。但在權勢和財富雙重膨脹之下,播州土司開始講究儀仗排場,竭盡鋪陳,這為楊氏內訌和朝廷干預,埋下了伏筆。

光鮮之下,播州楊氏土司的積弊也逐漸凸顯出來。忠臣人杰有之,貪奸之流有之,厚黑的招數,紛紛上演,小王朝成了一鍋粥。人性陰暗與光明,實實虛虛,風風雨雨,活脫脫一個權力追逐的生態。家人、屬官和部民屢屢失和,終于造成了嫡庶之爭的變故。

楊氏面臨著滅頂之災,最后在絕望中堅守著不可能取勝的城堡。

海龍屯飛鳳關遺址。

楊應龍(1551~1600),楊氏地方政權的第29代統治者。他強悍多疑,對內酷殺,對外行劫,久有不法之名,亦有不法之舉。

萬歷十四年,楊應龍登臺伊始,明皇宮太和、保和、中和三大殿建成三月后起火被焚,他向朝廷進貢優質的金絲楠70棵有功,受賜飛魚服,加授都指揮使銜。隨著勢力坐大,一步一步,逐漸變得有恃無恐,欺壓百姓,驕橫無度。1573年起,楊應龍與明王朝的矛盾日漸表面化。

楊應龍的反叛,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執政29年,反叛史大體為:

第一階段,從萬歷十八年(公元1590年)起,他與播州附近的黃平、白泥等土司結怨甚深。因嗜殺,所轄五司七姓——真、播、白泥、余慶、重安五司,田、張、袁、盧、譚、羅、吳七姓,不堪其虐,于貴州告變。他們之所以到貴州,而不到播州所隸的四川告狀,是因為他們普遍知道,楊應龍常到四川送禮、效力,與四川官員走動頻繁。

萬歷十八年(公元1590年)貴州巡撫葉夢雄上疏彈劾楊應龍殘害多命、賄賂公行、禁錮文字等為非作歹罪行。朝廷上下也多有征討之論。明朝廷考慮播州山高林密,道路崎嶇,不易征討,遂聽之任之。

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十二月,楊應龍到重慶接受勘問。

楊應龍有罪,且依刑律當處死。楊應龍當即表示愿以2萬兩黃金贖罪。那時,正值日本進犯朝鮮,明朝要征兵援朝,楊應龍上奏愿率5000播兵赴朝以贖罪,朝廷準奏并釋放了楊應龍。

雖然釋放,但不等于就此勾銷楊應龍罪行。四川巡撫都御使王繼光要繼續勘問楊應龍,此時楊應龍已返播州。在返播途中“回至松坎,殺害押回官軍,遁還巢”,拒絕出播州接受王繼光提審。

這可以說是楊應龍走向反叛的起點。

第二階段,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明朝廷招撫楊應龍,此期間作為朝廷命官的楊應龍武力抗拒朝廷勘問,反叛成事實。

同年五月,朝廷招勘官員到達松坎,楊應龍再次玩弄假降故伎,假裝歸順。推出黃元、阿苗等12人,抵己罪,斬首于重慶,又許以4萬兩黃金助朝廷采木以贖罪。

從萬歷二十三年楊應龍的行跡看,楊應龍認罪受撫是假,爭取時間做反明戰爭準備是真。

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楊應龍之子楊可棟死于重慶,楊應龍借此出兵焚掠余慶、草塘二司,以及興隆、偏橋、鎮遠諸衛,圍黃平,殺重安司長官全家。

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楊應龍向西北劫掠江津、南川、合江,向南劫掠貴州洪頭、高坪、新村等地,向東南侵入湖廣四十八屯,阻塞驛站。

已經有恃無恐。

促使楊應龍反叛的另一個原因,是明朝內憂外患、國力虛弱,雖有張居正的改革,明朝宗藩制度、黨爭問題、土地兼并、財政模式等從來沒有得到改善。寧夏之役和正在進行的援朝之役花去大量財力,萬歷極其不愿用兵。面對一個土司的抗命,才有最初的隱忍,引而不發,順坡下驢。而這恰恰助長了楊應龍的野心。楊氏土司治播700多年,積累了雄厚財力。楊應龍不斷向貴州輸糧救濟,而朝廷卻反目成仇,數次勘問。楊應龍自身還曾平松潘叛亂,而川貴諸省軍事實力遠不如自己。跋扈的個性激化了他,他不造反朝廷也難容他,為了楊氏土司的基業不斷,為了自身家族利益,與其被改土歸流不如起兵造反。

時任四川總督的李化龍,除增收國家稅賦外,還私自增加播州的稅賦,要求楊應龍長年向其進貢。楊應龍不允,便派其子前往四川談判,其子被殺,并將頭懸掛于城門,李化龍激化矛盾,楊應龍震怒。這使楊應龍不接受中央政權轄制的野心空前膨脹。

同年起,楊應龍大集工匠役夫,在海龍屯大興土木,擴建天塹。并廣集糧草于屯中,將屬下官員及其家眷移居屯上,制定紀律,布置軍隊嚴守海龍屯,其嚴陣以待的程度,猶如大敵當前。這無疑是公開樹起反幟。

在招撫無效的情況下,明朝擔心,湖廣的土司彭元錦、貴州的土司安疆臣,早有二心,如若“事事以楊應龍為法”,明朝勢將難以控制局勢,只得出兵討伐,而討伐部隊又被楊應龍全殲于甕安附近。

第三階段,即決戰階段。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明朝廷起用前兵部侍郎李化龍總督四川、湖廣、貴州三省軍隊平叛。楊應龍乘官軍尚未聚集,率兵入綦江,大肆殺戮,血洗綦江城。明朝綦江守將戰死,綦江縣志說百姓“男女被殺死萬計,被擄千余,童稚亦不得免”。

人性的惡,一旦膨脹,則底線全無。

至此,楊應龍殺紅了眼,四處焚掠,擴大叛亂。挫貴州,打重慶,攻成都,一度將明朝軍隊打得狼狽不堪,西南形勢危急。迫使明王朝不得不從陜西、甘肅多省調集軍隊增援,下決心武力平定楊應龍之亂,畢其功于一役。

海龍屯朝天關遺址。

戰爭是人類互相殘殺的怪物。以犧牲庶民百姓的鮮血和生命換得的“成功”,其本質都需要廓清。暴力,在我們漫長的文明史里,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信奉、崇拜暴力的土司楊應龍,殺人不眨眼,好以誅殺立威。他聽信寵妾讒言,包括他的妻子、岳母,都死于他的屠刀之下。他驕橫無度,演繹成播州狼煙四起、硝煙彌漫。海龍屯的殿宇、宮室、廳堂、亭閣、棧道、石墻、斷碑、脊獸、瓦當、陶罐、瓷碗,無一不沾滿血腥。

海龍屯的殺人溝,亦稱“叵立谷”,長1000米,深350米。楊應龍殺的人,平播戰爭中被殺死的人,都丟進了這條溝里,因此得名。這很深的峽谷,山峰與峽谷咫尺為鄰,地形反差非常強烈,構成了一道怪異的景觀。山壁上還有許多一丈多高、一個人勉強可以環抱的大柱,就像怪獸的牙齒。文物考古者在溝中發現散布的累累骸骨,毛骨悚然。尋訪海龍屯的葛鎮亞說,海龍屯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里發生過什么。在海龍屯看到白骨不稀奇,當時山上的玉米地,隨便撥開泥土,都有一大把骨頭。最為險要的三十六步天梯,也白骨累累。葛鎮亞說,每天近30個村民一起幫他挖掘,挖掘超過2個月,龍虎大道才露出了它的廬山真面目:泥土中,白骨依然不計其數,此外還有殘破的盔甲、大刀等。葛鎮亞說,發掘現場,似乎把當年那場驚心動魄的大戰勾勒出來。

楊應龍次子楊可棟,曾留渝作人質,不久,楊應龍聞次子之死,拒繳贖金。為兒復仇,他喊出了:“讓我兒活過來,就給你們金銀。”萬歷二十四年,楊應龍喪心病狂,派兵四處襲掠,朝廷震怒。

君不見,楊氏土司復仇的利刃,又奪走多少他人的兒子?

海龍屯,就是楊應龍埋葬家國恩怨情仇的虎狼之地。

因忌海龍屯攻防中,墜入山谷中的數萬尸骨陰魂不散,海龍屯遺跡上,后人修建了寺廟海潮寺——以佛鎮山,超度亡靈。我不知道,孤零零的海潮寺,于海龍屯亡靈超度有多少法力?

佇立千古雄關,面對殘垣斷壁,面對古戰場、殺人溝、萬人坑、皇宮,繡花樓、云鳳樓……平播一戰,使多少百姓和軍人死于非命?月黑風高的夜晚,獨自上山,你只會聽到冤魂野鬼在溝壑中的呻吟,他們的鮮血在殘垣斷壁中流出……

而鎮壓土司叛亂的李化龍,與楊應龍一樣崇尚暴力,草菅人命,殺人如麻。

楊應龍派其子前往四川談判,其子被殺,并將頭顱懸掛于城門。

楊應龍兵敗海龍屯,所有與楊氏家族有關的人均被誅殺,斬首22687級,僅楊應龍幼子楊奉祿,被一侍女所救,從海龍屯古堡后山崖逃脫。

平播之役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王朝的覆滅。曾經擁兵自重的大明王朝,也因頻頻戰事,傷筋動骨,元氣盡失,茍延殘喘。

楊應龍和那些戰死的冤魂,成了明朝的掘墓人。

44年后,在另一個反叛者李自成的重擊下,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朝廷的大廈亦轟然而倒。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朱由檢,在北京煤山一棵歪脖子槐樹上自縊,江山從此易主。皇帝大仙也好,亂臣賊子也好,各有各的精彩和蹩腳,都是要結算的。家國故事,再次翻篇。

海龍屯三十六步與飛虎關。

普列漢諾夫1898年曾經發表《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恩格斯的這個朋友、曾經的民粹派,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個人對社會的命運常常有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由社會內部結構所決定的。

社會歷史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尤其是歷史人物,他們或者是實現某個歷史任務的發起者、策劃者、組織者,有的歷史人物卻為其反面,因為他們代表不同的社會結構。歷史人物對某些歷史任務的完成,可能加速,也可能延緩,甚至會決定個別歷史事變的結局。

人,往往是研究社會歷史的出發點。

我們在評價貴州歷史上的楊應龍、奢香時,離不開他們所處的不同社會結構,同樣也離不開他們個人的才能、經驗、意志、性格、品質這些個人因素。這是歷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戲劇性交叉。人類生存及賴以生存的社會都可能荒誕不經,人性、人道卻是最值得珍惜的。

在楊應龍之前200年,貴州歷史上曾經出現和睦親善、知曉大義、促成進步、發展文化的彝族部落首領奢香。

1381年,奢香攝政后,審時度勢,支持朱元璋討伐元蒙勢力,獻糧通道。她還親赴烏撒、芒部,對諸土酋闡明形勢,勸說開導。回貴州后,奢香親率各部落開置驛道,還把彝族文字從神秘中解放出來,使彝文成規模地出現在金石等載體上。奢香帶頭遣子弟到京師入太學。隨后,烏撒、烏蒙、芒部、永寧各土司先后送子弟進京入學。

明廷派駐貴州的馬曄,役使官兵開置普定驛,大肆殺戮彝族人民,并強迫奢香繳納賦稅。

奢香多次行文陳訴,馬曄將奢香抓到貴陽,指令壯士裸露奢香的身體,鞭笞奢香,企圖激怒彝族兵釁。奢香屬下四十八部頭人早已恨透馬曄,得知奢香受辱,更加憤怒,即帶兵聚集。戰事一觸即發。

奢香深明大義,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支撐民族的痛苦。這不是弱小,而是強大;雖為苦難,卻不喪志。她當眾揭露了馬曄逼反的用心,從而避免了一場可能殃及貴州的戰禍。

朱元璋大喜,封奢香為“順德夫人”,并將馬曄召回京都治罪。

貴州大方縣洗馬塘畔的奢香博物館,很好說明了歷史的評價,人心的向背。

楊應龍在位29年,他的所作所為,與奢香形成極大反差。

楊應龍與奢香之別,在于他們的歷史視角大相徑庭,也是野蠻與文明的分野。

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明朝在播州廢除土司制,地方軍政官吏由中央任命,異地交流使用,拉開了土司地區改土歸流的帷幕。

海龍屯是封建王朝羈縻、土司制度的重要實物遺存,完整見證了從唐宋的羈縻之制,到元明的土司制度,再到明代改土歸流的變遷。

楊應龍王朝覆滅,萬歷皇帝深深地舒了一口氣,登上午門城樓,親自將《平播功詔書》頒布天下。楊應龍治下的疆土劃為遵義和平越,分屬四川、貴州兩省。

歷史很吊詭,貴州田氏和當時的四川楊氏土司,分別在明初和明末被鏟除。田氏的毀滅見證了明帝國的興起,楊氏的隕落則為明帝國殉葬。至此,延續上千年的土司制度徹底終結,貴州土司崩盤,加快了明代國家化進程。

海龍屯成為當今旅游的熱點,旅游者并非為懷念、憑吊楊應龍而去。當年土司禁地,變成人們來去自如的游樂場所。

有的人物隕落,化為一粒塵埃。

有的人物升起,成就萬里晴空。

他們,構成歷史長久不衰的多樣性魅力。

(原標題為《土司之死:海龍屯風云錄》)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丰市| 中西区| 陇南市| 吉首市| 逊克县| 新化县| 恩平市| 邻水| 富阳市| 尉氏县| 安化县| 南宁市| 仁寿县| 荥经县| 广水市| 南阳市| 聊城市| 凤台县| 襄汾县| 博客| 宜川县| 冕宁县| 洛宁县| 洪洞县| 罗甸县| 方城县| 军事| 龙山县| 响水县| 宣威市| 南通市| 沙雅县| 田东县| 林口县| 咸阳市| 阳新县| 裕民县| 郯城县| 娱乐| 廉江市|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