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融科技會是諸神的黃昏嗎?
原創 邊鵬 看懂經濟

文 | 邊鵬 建行研究院研究員
金融科技的未來會是金融業“諸神的黃昏”嗎?如果不是,那會是什么?站在月球看地球,我們現在的金融科技做的怎么樣?如何通往永不過時(Future-Proofing)的金融之路?本文希望通過思維實驗的形式,以銀行業為背景,放眼中長期,立足短期,探討金融科技的發展路徑。

金融科技推動金融邏輯發生變化
(一)金融邏輯的回溯
有人認為,金融的經濟學使命就是解決信息不對稱性,這可以被看作金融的一階邏輯。從歷史上看,由于規模經濟的原因,金融業選擇了成立機構來經營,于是銀行等商業金融機構出現,金融危機過后,監管機構隨之而來,金融業進入了機構化階段,這可以被看作金融的二階邏輯。
(二)宏觀審慎視野下的金融新邏輯
在機構化階段,相關金融規則高度制度化、體制化,但這種機構化的金融遇到數字化就出現比較大的挑戰。以巴塞爾規則為例,國際清算銀行下設的金融穩定研究所(以下簡稱FSI)負責巴塞爾委員會的日常工作,該所所長及有關成員近年來撰寫了不少文章,從宏觀審慎視角指出:金融科技的發展已經超出巴塞爾現有框架的管理范疇,但是其又是亟需納入監管的系統重要性風險。
這是因為金融數字化將銀行等商業金融機構負責的全套業務放在信息技術開發視野下,金融業務被解構為一個個可拼裝、組合的功能模塊,根據信息技術邏輯,這些模塊需要高度可復用,以避免數據不一致問題、效率低下和重復開發等問題。在模塊化解構后的金融業務中,我們越來越難再像以前一樣找到某個機構和其負責人對某項業務負全責。傳統金融規則下,原來銀行機構化是以銀行員工和組織為主體的,但數字化模糊甚至是不考慮銀行員工和組織等這些主題,這使原有的銀行機制發生解體,銀行內部組織界限不再清晰,責任也出現了融合、重組。解構后的銀行需要尋求新的均衡,通過金融治理與發展,銀行不斷將負外部性內生化,使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達到動態均衡,最終探索到金融的新邊界、新邊疆。這個尋求均衡的過程,我們現在一般稱之為銀行數字化轉型。這樣,金融的二階邏輯就從機構化向數字化開始遷移。
數字化會不會是金融業“諸神的黃昏”?答案尚不可知,但是現有監管的“眾神殿瓦爾哈拉神殿崩塌”至少在FSI眼中存在可能性,當然也有人認為金融科技是金融的解放者(魏尚進,2021.10.28)。

金融科技在中長期對金融的塑造
遙遠未來的金融可能會是什么樣?這幾乎是不科學的想象,但我們可以嘗試探索一種可能性,就像一場思維實驗。金融的一階邏輯沒有變,依然是解決信息不對稱性問題,但是二階邏輯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從“單一的、極致的機構化”向“機構化與數字化并舉”的方向轉變,這個轉變過程可以被視為數字化轉型,而轉型的終點是完全數字化。
(一)人在金融中的作用存在韌性
以人工智能與風險控制為例。未來的風控不是員工在執行流程,而是機器;風控的規則也不是預先設定好的,而是動態演進的,甚至在金融科技治理解決了倫理問題后,風控的規則也是實時的,銀行風控將不再是個可能達到均衡的金融控制節點。那么,金融的負外部性由誰來負責?如果說誰設計的機器,就讓誰負責,但是這些機器很可能是基于歷史數據的自學習產生的,本身的知識產權不歸屬于任何人類而是算法本身(南非、澳大利亞[1]已經裁定人工智能算法成為發明人),那么就要強行植入人類可以控制的節點,并由人對金融行為結果負總責,這樣才能控制金融的負外部性。
(二)未來的金融不可怕
去機構化的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會是新的水平。筆者和同事在三年前一本書里提出金融科技會是金融的一場進化[2]。以貨幣為例,數字貨幣在全球如火如荼,BIS去年的調查顯示:80%的國家中央銀行都在研究自己的CBDC;雖然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貨幣還是要考慮主權問題,但是杜克大學全球金融市場中心執行主任Lee Reiners教授[3]已經認為信用貨幣理論在私人加密貨幣的沖擊下不再成立。那么,當貨幣進入到數字時代之后,人們可以再大膽地問一下:未來可不可以沒有貨幣?沒有貨幣會不會天下大亂,真的成為金融業“諸神的黃昏”,使現有的金融框架體系像“瓦爾哈拉神殿”一樣崩塌?
“占領華爾街”運動之父DAVID GRAEBER在其著作《債:第一個5000年》里提出信用比貨幣的發明早數千年[4],貨幣只不過是一種承擔起大規模社會協作功能的信用形式,貨幣無論何種形式,甚至化為無形,其信用在人類經濟體系中是永恒的,因為我們永遠需要衡量個體的價值。就像便攜式血糖儀替代了醫院掛號,但是沒人認為科技革了醫學的命一樣,只不過是醫學在進步。因此,未來的金融還會是金融,只不過變成了更好的金融。
(三)未來的金融很美好
筆者在兩年前展望了2035年的中國金融[5],現在看還是有些保守了,因為很多設想都已經提前實現了。如果把時間軸放長到更遠,未來的金融通過分布式的供需撮合邏輯實現微觀層面的均衡,進而在全局形成宏觀層面的均衡。屆時,從個人效用和社會效用的帕累托最優出發,每個人需要多少貸款最合適?整個國家需要投放多少金融資源最合適?都不再是個類似哲學的問題,而更像是科學問題。那時的金融將可能比每個個體更了解自己的金融需求。

近期金融科技的發展形勢
站在月球看地球,我國和其他國家現在的金融科技發展得怎么樣?
(一)我國金融科技在發展中強身健體
國內在金融領域開展的科技治理,曾經引起市場上的各種聲音,但是插上科技翅膀的金融發展迅猛,雖然在普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上進步的快,但也以非常快的速度積累系統性風險[6]和負面社會效應;同時,我國金融業數字化在局部優勢的基礎上,也面臨工業化知識化不足的短板,如業務建模沒有完全融入日常經營。這時候,監管當局多次表示對金融科技的辯證式支持,最重要的是國家無論是在中央有關會議[7]上還是十四五規劃中均強調發展數字化監管(也稱監管科技),其邏輯就是為控制金融負外部性的監管體系也插上科技的翅膀,不難預見,一旦我國數字化監管/監管科技體系進一步完善,金融科技就會迎來又一個春天。
(二)發達國家金融科技與我國存在結構性差異
我國面臨的數字化轉型機遇與挑戰,對發達國家也存在,只是存在結構化差異。我國普惠金融目前的主力是大型銀行,而美國是小銀行。美國比較早就通過CDFIs和MDIs支持的社區銀行和少數族裔銀行解決了個人普惠金融的問題。但是在疫情加速美國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美國小銀行的數字化程度低,反映出其普惠金融也需要數字化轉型。在2021年10月18日,由BIS參與舉辦的華盛頓特區金融科技周發布《永不過時的普惠金融(Future Proofing Inclusion)》[8]就指出,疫情期間出臺的“可原諒貸款”政策,實質是贈款,但卻因為小銀行沒有線上觸達手段,消費者缺乏線上辦理金融業務經驗,而導致大量“可原諒貸款”無法落實到消費者身上。這個問題已經引起美國國會的重視,他們希望將金融科技引入到小型社區和少數族裔銀行中,在邏輯上是合理的,但還需要探索清晰的路線圖。

關于當前金融科技發展路徑的思考
中華文明富含優秀思想,兩千多年前,管子“輕重之術”金融思想領先于世[9],但我們如何與時俱進、邁向永不過時的金融之路?筆者早年學習信息學,其時導師教誨:我們這些人的工作就是讓我們自己失去工作。身為一名普通金融科技從業者,如果不拿出自我革命的精神去創新發展金融,審慎防范金融的負外部性,很難保證自己不會被時代拋棄。
本文整理后發表于《中國金融》2021年第22期。
注釋:
[1]Grant Shoebridge, The DABUS decision makes Australia look like a champion of innovation, nout a chump., The IAM Saturday Opinion, 2021.9.11.
[2]王博、邊鵬,金融科技研究與評估,中國發展出版社,2018年12月:245-247。
[3]Lee Reiners, Cryptocurrency and the State: An Unholy Alliance, DC FinTech Week, 2021.10.
[4]DAVID GRAEBER,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Melvile House (2011):38.
[5]邊鵬,2035年的一天,中國金融,2019(13):104。
[6]Beneath the Surface: Technology-driven Systemic Risks and the Continued Need for Innovation,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1.10.28.
[7]錢箐旎,提高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三論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經濟日報,2021年8月28日。
[8]THE INSTITU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 THE INSTITUTE FOR FINANCIAL MARKETS, Future-Proofing Inclusion: Technology Proposals for CDFIs and MDIs, 5th WASHINGTON DC Fintech Week, 2021.10.
[9]Lee Reiners, Cryptocurrency and the State: A Unholy Alliance, 5th WASHINGTON DC Fintech Week, 2021.10.

原標題:《金融科技會是諸神的黃昏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