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初中生課后三點半都干啥?上海這些學生走進手術室了解醫學
“雙減”政策使學生的課后生活大大豐富,今日(11月22日),上海一批初中學生進行了一次“醫學之旅”。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的50名初三學生在課外活動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參加“天使愛科學”活動,走進手術室了解醫學知識。 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攝
22日下午,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的50名初三學生在課外活動指導教師的帶領下,來到美敦力上海創新中心(MIC)參加“天使愛科學”醫學科普課外課堂項目。
這期課堂主題是“腦血管健康-腦卒中”,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現場看到,同學們在課堂上學習醫學知識,還走進手術室模擬了手術。

科研志愿者為學生們講解腦血管知識。
腦梗是怎么回事?如何預防?取栓手術怎么疏通腦血管?在醫學科普課堂上,科研技術人員作為志愿者,為學生們講解腦血管疾病的病因、癥狀和治療方法。比如心臟、大腦血管堵住了,現在主要的介入手術治療,是通過人的大腿、手臂血管,把支架送到心臟或顱內疏通血管,以最微小的創口實施手術。
課堂互動中,學生們在科研人員的指導下分小組設計各自的血管疏通方案。鐵絲(模擬支架)如何更好地穿過堵塞部位、更順暢地疏通血管,怎樣對人體造成的損傷更小、恢復更快,學生們認真思考,上臺演說自己的想法。

在課堂互動環節,一名學生上臺介紹自己設計的血管疏通方案。
在醫療科技展示環節,50名學生穿上鞋套,模擬醫生的角色走進“手術現場”。他們先后參觀創新中心的肺部腫瘤導航培訓室、麻醉及重癥監護模擬培訓室、一體化手術室和腔鏡手術室,了解不同醫療器械的功能和用途,并且近距離地觀察它們是如何運作的。
外科手術室的一臺ECMO(體外膜肺氧合)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新冠疫情以來,醫療設備ECMO進入大眾視野,科研技術人員向學生們介紹,這種設備主要用于對重癥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續的體外呼吸與循環,以維持患者生命,并向學生們具體講解設備如何運作。

學生在腹腔鏡模擬器上感受醫生做手術的感覺。
一臺模擬手術臺前,學生們觀察模擬人體身上復雜的血管,再次直觀地了解介入手術是如何從大腿動脈把導管運送到顱內血管堵塞位置的。不少學生的興趣很大,主動操作腹腔鏡模擬器,感受醫生做微創手術的感覺。
“手術太考驗雙手協調能力了,還有手眼協調能力。”一名學生操作完腹腔鏡模擬器后興奮地說,自己的手只輕輕動了一下,腹腔鏡中的手術刀便有很大擺動,“現在能感覺到,醫生做手術真是細致入微。”

學生們在手術臺上觀察人體模型,了解介入手術如何從腿部、胳膊把支架輸送到顱內。
記者了解到,為落實“雙減”政策,上海市教委鼓勵有條件的區、校將初中課后服務有序延伸到校外藝體、科普、安全實訓等場館,也支持和鼓勵區、校在課后服務中因需引入社區教育資源、社會公益力量。
“天使愛科學” 項目旨在探索公益組織和企業共建青少年課外科普活動的新模式,負責該項目的公益組織上海悅安健康促進中心和企業美敦力上海創新中心目前已邀請上海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組建科普志愿者講師團隊參與服務“課后三點半”,在中小學生中傳播健康知識、激發醫學夢想、培養科學思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