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精準醫學讓自身免疫病患者獲得了有變革意義的治療體驗
11月13日,由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主辦的2021自身免疫疾病精準醫學大會在廣州順利舉辦。此次會議邀請了國內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專家、病理專家、基礎研究專家,以及大數據平臺、AI技術等方面專家,聚焦國際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新技術、新療法、新產品展開研討,解讀臨床診治熱點與難點問題。

大會開幕式由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自身免疫病分會主任委員、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風濕科主任于清宏教授主持,學會理事、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體檢中心主任陳苒,學會常務理事、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副院長馮常森,自身免疫病分會顧問代表、中山大學附屬孫逸仙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戴冽等嘉賓出席活動并致辭。

自身免疫病分會主任委員、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風濕科主任于清宏教授主持開幕式

學會理事、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體檢中心主任陳苒致辭

學會常務理事、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副院長馮常森致辭

自身免疫病分會顧問代表、中山大學附屬孫逸仙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戴冽致辭
自身免疫性疾病作為繼心血管疾病、癌癥后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殺手,被列為我國十類重大疾病。伴隨國家對“精準醫學”的關注,業界也在積極應對新形勢下如何實現有效利用醫療資源,提升臨床診療水平的挑戰。會上,20多位來自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的一流免疫學者專家齊聚一堂,從基礎到臨床,共同探討自身免疫疾病精準診療現狀及進展。大會主席、自身免疫病分會主委、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于清宏教授分享了JAKi在自身免疫病中的應用,并對TAK抑制劑治療紅斑狼瘡、關節炎、皮肌炎、硬皮病等自身免疫疾病的療效予以肯定。于清宏教授表示,近年來TAK抑制劑廣泛應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是一個潛在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效的藥物。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的難點
據專家介紹,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數百種疾病,最為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類風濕關節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因為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否發病取決于個人免疫系統會否存在或出現問題,免疫系統又是人無法擺脫的自我保護屏障,所以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多年的臨床治療中,想要治愈簡直是“天方夜譚”。加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臨床表現多樣、異質性強,存在診斷困難、治療手段有限的現實問題。
基于上述種種難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往往都以控制病情進展為主,但較為遺憾的是,有不少患者都會因缺少個性化的精準診斷和精準用藥,而時常徘徊在好轉和復發的狀態中。直至近年來精準治療有了突破性發展,讓這部分病患獲得了具有變革意義的治療體驗。

自身免疫病分會常務委員、秘書、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接力剛教授介紹藥物治療的局限性
精準治療“準”在哪?
精準治療之所以能讓自身免疫性疾病“無路可退”,是由其能實現靶向作用所決定的。
以多發性硬化為例,它是一種具有較高復發性和致殘性的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而言,20歲至40歲的中青年女性是多發性硬化的高發人群。多發性硬化病患如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或經治療后多次復發,有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神經退行性病變,更嚴重者或可終身致殘。
以往針對多發性硬化的治療,傾向于盡早啟動疾病修正治療,盡可能降低疾病復發率,延緩病程。隨著精準醫學的科技的發展,有藥企研發出了多發性硬化的創新靶向藥物。該藥物能瞄準多發性硬化特定的神經病變部位,并在病變目標部位蓄積或釋放有效成分,在不損傷其它組織的情況下精準完成治療。
自身免疫性疾病精準治療的前瞻
據統計,目前我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數量已超過1億。雖說以目前的醫學條件,自身免疫性疾病無法治愈,但通過精準的早診早治,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不會對病患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的,尤其是當自身免疫性疾病“遇到”精準治療,患者恢復健康之路將越走越寬。通過此次論壇的圓滿舉辦,以及業內專家們精彩的學術報告,不僅可以促進多學科領域的學術交流,也對推動自身免疫病精準醫學研究和應用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會議同期,結合新時代治療思路和研發方向,自身免疫病分會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脊柱關節炎和護理專業委員會四大學組的發起人分別就學組工作計劃與展望向與會人員進行了簡短匯報。于清宏教授介紹到,此次四大學組發起人主要來自廣東省各大專科醫院的骨干成員。其中由南方醫科大學皮膚病醫院韓光明教授擔任脊柱關節炎學組發起人、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接力剛教授擔任類風濕關節炎學組發起人、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毋靜教授擔任紅斑狼瘡學組發起人,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謝惠玲護長擔任護理專業委員會發起人。相信通過四大學組的組建,將為自身免疫病分會系統化推進平臺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加速跨領域、多學科交流聯動,為促進我國自身免疫病的研究與應用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自身免疫病分會護理專業委員會發起人、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謝惠玲護長作工作計劃與展望匯報

與會嘉賓合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