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1年中國瑜伽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2021年中國瑜伽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原創 艾瑞 艾瑞咨詢
瑜伽行業丨研究報告
核心摘要:
?政策加碼,強化健身瑜伽行業標準化建設與管理規范,推動社會共建共享全民健康;
?需求分化,經濟水平提升推動生活方式轉變,女性消費力崛起,帶動瑜伽習練風潮;
?技術升級,新一代技術手段的投入與應用賦能瑜伽,助力瑜伽行業服務類型多元化;
?資本助力,大眾健身賽道布局加快,單筆融資金額再創歷史新高,市場正在被激活。
2020年,受疫情影響,中國瑜伽行業市場規模為387億。未來,隨著用戶群體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瑜伽服務與理念的進一步普及,在課程與服務的價值驅動下,中國瑜伽行業將繼續穩步發展,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將超500億。
目前,中國瑜伽行業市場集中度較低,整個市場呈現高度分散的競爭格局,疫情加速了行業洗牌。預計2021年開始,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頭部企業或將發揮規模及創新優勢,圍繞硬件環境、運營服務、創新模式等核心競爭要素打造品牌優勢、擴大品牌效應。
?用戶增長層面,未來主要競爭將在二三線城市,品牌需基于用戶特征探索不同打法;
?產品服務層面,圍繞用戶體驗拓展平臺化服務,提高數字化能力,實現精細化運營;
?商業模式層面,規模化運營,打破傳統單店模式,通過組合擴張模式搶占下沉市場;
?生態打造層面,圍繞女性消費力,以瑜伽服務為基礎,建設本地化女性服務生態圈。

研究范圍:中國瑜伽行業
聚焦向中國用戶提供的瑜伽相關課程與服務,以及以瑜伽為核心業務的專業瑜伽場館與平臺
從概念上來說,瑜伽指“通過運用易于掌握的技巧,充分發揮人體潛能,改善人們精神、情感、心理和生理能力的一項健康運動”。結合我國體育健身消費的服務需求,國家層面通過提出“健身瑜伽”的概念,構建了“中國式瑜伽”的推廣理念和服務體系。因此本報告中的“中國瑜伽行業”,聚焦面向中國瑜伽用戶的瑜伽運動相關課程與服務,以及以瑜伽服務為核心業務的專業瑜伽場館與平臺,而課程體系設有瑜伽課程的健身中心/健身房不作為本次研究的重點分析對象。

中國瑜伽行業的發展歷程
中國瑜伽行業起步較晚,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目前進入了初具規模的快速發展后期,逐漸走向成熟

瑜伽行業與健身行業對比
相比健身行業,瑜伽行業客單價更高、對教練資質和課程服務水平的要求更高、用戶規模更小、用戶粘性更強

行業發展驅動力-國家政策
全民健身持續加碼,從政策層面激勵瑜伽健身產業穩步發展

行業發展驅動力-女性消費崛起
隨著收入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升級,女性帶動瑜伽習練風潮
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升級改變了女性群體的消費偏好。據智聯招聘《2021年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當前中國職場女性收入較男性的差距同比收窄。隨著收入的提高,女性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的提升,女性消費力正在不斷崛起,“她經濟”時代來臨。據2020年艾瑞咨詢一次女性運動健身數據顯示,2020年超六成女性運動健身愛好者參與過瑜伽習練,由于女性消費者在消費動機和產品選擇上更注重“自我表達”與“分享”,因此極大程度推動了瑜伽習練的風潮。


行業發展驅動力-體育產業增長迅速
體育產業蓬勃發展帶動包括瑜伽在內的健身休閑業日益完善
根據2020年中國體育產業報告數據顯示,體育產業目前已經逐漸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從產業結構層面來看,隨著居民體育消費需求不斷增長和產業政策利好頻出,體育產業體系與產業結構得到加速完善與優化,體育服務業呈現爆發性增長的態勢,其中健身休閑業2019年增加值達到831.9億元,漲幅達到542.9%,增長迅速。經過多年發展,健身休閑市場向多樣化、個性化、時尚化轉變,以社區、商業圈、城市綜合體為主體的個性化專業化健身場所逐漸普及,頭部連鎖式健身場所已初步形成品牌優勢。

行業發展驅動力-疫情影響分析
短期利空,行業被迫洗牌;長期利好,居民健康意識升級
2020年初全國新冠疫情爆發,從短期來看,以線下團課為主營形式的瑜伽服務受到嚴重波及,不同地區的瑜伽場館被迫進入2至6個月不等的業務暫停期;部分經營不善、規模過小、資金支持不足的場館受限于成本壓力而不得不退出市場,導致2020年瑜伽行業規模有所萎縮。但從長期來看,綜合實力較強、具備多元化變現方式的大型連鎖瑜伽企業得以留存,并可擇機逆勢擴張,更好的課程質量以及更全面的線上商業模式探索,有利于整個供給端的良性發展。同時,在疫情影響下,城市居民的健康意識得到進一步提升,用戶對包括瑜伽在內的健身服務關注度提升,瑜伽品牌和課程得到更好地宣傳。


瑜伽場館規模
2021年瑜伽場館達四萬家以上,中小型場館數量占比九成
基于隨心瑜、三體云智能數據、天眼查和大眾點評等綜合數據,經精練GymSquare統計后發現,2021年中國瑜伽場館規模達到42350家。艾瑞咨詢研究發現,國內的專業瑜伽館主要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一線城市競爭相對飽和,新一線及二線城市發展迅速,并有向低線城市發展的態勢。按照場館規模、教練規模的大小等維度,可將場館大概分為大中小型三個規模層級。從場館數量來看,大型場館數量大約占比10%,中型場館數量大約占比45-50%,小型場館數量大約占比40-45%。

市場規模
2021年預計449億元,在課程與服務驅動下繼續穩健發展
2015年伊始,隨著政策利好頻出、資本持續加碼,瑜伽行業步入快速發展期。一方面經營靈活的中小型瑜伽場館快速擴張,帶動瑜伽場館數量整體擴大;另一方面,在線瑜伽服務的出現在用戶端起到市場教育的作用,帶動瑜伽用品(瑜伽服、瑜伽墊、其他輔具等)的增長。然而進入2020年,以線下團課為主營業務的瑜伽服務受到疫情爆發的波及,用戶無法出門,場館不得不用暫停業務或業務轉型線上的方式,應對這短則兩三個月、長則半年的運營空檔期。雖然疫情好轉后瑜伽場館快速恢復運營,但部分資金力量薄弱的中小型瑜伽館在沉重的成本壓力下選擇退出,導致2020年瑜伽課程服務全年規模下滑。好在瑜伽用品未受到明顯影響,規模持續擴大。在二者對沖下,2020年瑜伽行業規模保持在387億元水平。未來隨著用戶群體健康意識的提升,瑜伽服務與理念的進一步普及,在課程與服務的價值驅動下,艾瑞預計在2021年瑜伽行業規模將達到449億元水平。

用戶規模
數百萬中重度用戶和七千萬泛用戶共存,市場可挖掘空間大
長期以來,中國瑜伽行業主要由高消費力用戶群體的增長帶動,由于客單價高,瑜伽至今仍然算是相對小眾的高端服務。艾瑞研究認為,2021年中國專業瑜伽場館的重度核心用戶,預計在300-350萬人水平,用戶規模較小但粘性很高,頭部瑜伽品牌的會員續費率甚至可以達到70%;預計通過健身房、在線課程服務等方式進行穩定瑜伽習練的用戶也僅300萬水平。與此同時,中國存在一個龐大的瑜伽泛用戶群體,雖然沒有購買付費課程,但他們對瑜伽有基本認知,購買過瑜伽用品,通過各種方式接觸甚至習練過瑜伽。因此,中國瑜伽行業未來用戶拓展空間廣闊。

瑜伽教練規模
預計瑜伽教練從業者規模將超30萬,頂尖級教練占比較低
艾瑞預計2021年中國瑜伽教練從業者規模將超30萬,數量已趨于飽和。瑜伽行業的流派體系紛繁復雜,因此業界對教練的資質水平缺乏統一的評判標準,不同標準間的差異非常大,教練的培訓路徑與職業發展路徑也呈階梯式分布。
在國內,為數不多的頂尖級教練位于人才金字塔的頂端,他們大多出身“宗門正派”,在瑜伽領域習練多年,擁有豐厚的瑜伽文化積淀和影響力,自身具備一定的“IP效應”并擁有大量粉絲或學生,他們多就職于一線城市大型瑜伽館。
中等水平教練與普通教練則占據了教練市場中的絕大部分比例,是瑜伽課程服務中的中流砥柱,他們在資歷與影響力方面與行業內頂尖教練存在顯著差距,處于持續積累與上升的過程中。而受制于當地有限的培訓師資,有一定比例的普通教練會因為自身能力的不足在競爭中被淘汰,面臨轉行困境。綜上,瑜伽教練的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從業者需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并形成個人品牌,以此來保持市場競爭力。

瑜伽行業的產業鏈
瑜伽館是行業主體單位,瑜伽教練及課程服務是核心資源
瑜伽行業以課程服務為中心,衍生出一條包括瑜伽用品、教練培訓、SaaS服務在內的產業鏈。線下瑜伽館是瑜伽行業的主體單位,在行業中扮演著“名校”的角色。頭部瑜伽館甚至有能力橫跨整個產業鏈的多個環節,集線下課程、線上課程、教練培訓、瑜伽用品及其他衍生服務(如餐飲、美妝、母嬰等)于一身,為瑜伽用戶提供一條龍的綜合服務。瑜伽教練是瑜伽行業的核心資源,在行業中扮演著“名師”的角色,教練及其課程質量是衡量瑜伽服務的重要標準,也是形成高粘性客群的關鍵因素。

瑜伽行業的產業圖譜

大眾健身行業投融資情況
包含瑜伽在內的大眾健身賽道受到資本關注增多,布局加快
數據顯示,2016-2021年我國大眾健身行業的融資總規模已接近150億元。雖然賽道融資筆數逐年減少,加之受疫情影響,2019、2020年融資規模出現較大幅度回落,但2021年后,資本對大眾健身賽道的關注度出現明顯提升,平均單筆融資金額再創新高。2021年1月,運動科技公司Keep宣布完成3.6億美元F輪融資,為近六年來領域內最大單筆融資。從融資輪次來看,大眾健身行業近七成融資集中在天使輪、Pre-A輪和A輪,均為融資初期,這也意味著我國大眾健身行業目前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市場正待被激活。



線下運營模式
不同規模瑜伽館課程形式不同,“口碑”是主要獲客手段
如前文所述,瑜伽館按規模可分為三個層級,綜合考慮目標受眾、人員配比以及運營成本等因素,不同規模的瑜伽館在業務類型和運營模式上存在明顯差異。1)大型場館:一般選址在繁華商圈,一次性投入成本較高,老師較優質,課程體系相對豐富,以團課為主;2)中型場館:主要輻射場館所在社區的周邊人群,根據不同用戶群體需求,課程設置相對靈活,例如將團課進一步細分為大班課與小班課;3)小型場館:由于人員構成相對單一,偏獨立工作室性質,運營更加精細化。在獲客渠道端,線下瑜伽館主要依靠口碑傳播,通過老會員轉介紹的方式實現納新,同時得益于班課的上課形式,瑜伽館的會員粘性普遍較好,續費率遠高于健身行業整體情況。在教練招募端,瑜伽館主要通過兩種路徑吸納人才:一種是外部招募,另一種則是部分瑜伽館基于自身教練培訓體系,除提供瑜伽教練培訓服務外,也可以對學員進行內部孵化,將優秀學員轉化為場館教練,從而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內部師資供給渠道。

線上運營模式
構建完整運營鏈條,精準定位不同階段用戶需求
相較于傳統的線下瑜伽館,線上瑜伽服務供應商憑借豐富的資源優勢,更易打通用戶、內容、渠道等多個環節,從而構建相對完整的運營鏈條,對用戶需求實現精準覆蓋。線上瑜伽平臺的運營鏈條,涉及會員運營、內容運營、社群運營、電商、廣告等多個板塊。會員運營可進一步細分為針對初級會員收取的包年會員費(根據會員不同消費需求,提供不同時效的會員包)與針對進階會員收取的增值課時費兩部分,產品類型均以視頻課程為主;內容運營主要指通過與視頻網站、內容渠道方等合作教學內容的分發,一方面可以實現跨平臺引流;另一方面可以加速內容變現;社群運營主要依托短期訓練營的形式,在培訓周期內為學員提供線上的視頻培訓課程、線上老師答疑、課程提醒、飲食建議等相關社群服務,以此增強用戶粘性。電商及廣告運營則聚焦資源整合,打造品牌效應,從而擴大用戶的輻射范圍。線下方面,有瑜伽服務供應商會嘗試向線下瑜伽場館服務拓展,將線上用戶導流至線下。

商業模式-To C-課程服務
以會員制俱樂部為機制發展場館會員,提供瑜伽課程服務
瑜伽館大部分的營收來自面向C端提供的課程服務,課程類型主要分為團課與私教課,且普遍以會員卡形式進行收費。會員卡分為年卡、半年卡、季卡、月卡等,其中,不限次數、不限課程的年卡與半年卡等長周期會員卡是瑜伽行業較為普遍的消費模式,年卡費用在5000-30000元不等;此外,根據用戶的不同消費需求與消費習慣,瑜伽館也會為其提供次卡及單次消費等收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城市的行業發展成熟度不同,考慮到會員保有率與會員體驗感等因素,會員卡定價水平存在一定地域差異,例如同一連鎖品牌瑜伽館,新一線城市門店年卡價格僅為一線城市的80%左右。整體而言,由于瑜伽館的房租成本及員工成本普遍較高,而會員制模式的續費周期又相對較長,資金回流較慢,往往不足以維持瑜伽館的長期運營,因此以會員制俱樂部為主要商業模式的瑜伽館盈利狀況多為微利。

商業模式-To C-平臺服務
圍繞高端消費人群的用戶特點,提供平臺化服務
如前文所述,瑜伽核心用戶以高收入、高消費的城市女性為主。隨著新時代女性回歸自我,追求個性表達、自律意識逐漸增強,瑜伽行業除了提供瑜伽課程服務以外,也逐漸延伸出許多圍繞女性會員的多元化服務,以此來滿足高端女性消費人群的多方面需求。例如,線下瑜伽館在場館中除了設置常規瑜伽教室外,還強化了功能區的設計,為會員提供瑜伽輔具、精油按摩、芳香理療以及健康餐食等周邊服務;同時,瑜伽館還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搭建線上平臺,一方面便于會員的課程預約與管理,另一方面圍繞高端消費人群的用戶特點,提供內容互動、社交分享以及電商購物等一體化平臺服務,維持消費者粘性,打造品牌效應。


商業模式-To B-教練培訓
教練培訓作為營收的重要來源,周期性短,盈利水平更高
教練培訓業務是瑜伽場館營收的重要來源之一。一些大中型瑜伽品牌通過與瑜伽協會合作,搭建經由認證主體授權認證的自主培訓體系(包括教練認證與教材認證),輸出培訓課程。在培訓師資方面,一些頭部瑜伽品牌借助自身資源優勢,會與業界名師保持長期合作,通過不定期開設的瑜伽大師課來進一步鞏固與提升品牌影響力。由于一般瑜伽教練轉行教練培訓老師的壁壘較高,因此在大中型場館中,承擔培訓重任的仍以品牌內部的明星老師為主,他們授課經驗豐富,在行業內擁有較高知名度,且具備一定的“粉絲效應”。常規教練培訓按周期長短,主要分為集訓營與工作坊兩種形式,前者周期相對較長,一期課程一般持續2-3個月;后者培訓周期較短,一般為3-5天。綜上,由于培訓更偏零售屬性,即短時間內多次消費,加之客單價幾乎與會員年卡價格持平,因此利潤率更高,未來可發展空間也更大。不過,對于中小型瑜伽品牌而言,由于缺乏品牌知名度與優質教練人才,若想要在培訓市場占據一席之地仍需較長的時間積累。

瑜伽行業競爭格局
市場高度分散,疫情加速行業洗牌,頭部企業品牌效應擴大
目前,中國瑜伽行業市場集中度較低,全國范圍內沒有絕對龍頭,超大規模的直營品牌尚未出現,但各地方區域范圍內存在地方龍頭,整個市場呈現高度分散的格局。行業內相對知名的連鎖品牌主要聚集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但一線城市品牌競爭激烈,市場趨于飽和狀態,行業競爭壁壘高,新品牌入局難度較大。此外,疫情加速了行業洗牌,許多規模小、規范化不足的瑜伽館因資金流、運營能力等問題倒閉,導致市場上大量瑜伽會員等待被接盤,很多空白區域等待被填充。預計2021年開始,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頭部企業開始發揮規模或創新優勢,品牌效應也將進一步擴大。

瑜伽行業發展痛點
資金端:新店擴張門檻高,年投入成本高,資金流轉能力弱
資金是企業經營的重中之重。瑜伽館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資金壓力主要表現為新店擴張慢、運營成本高與現金流轉慢。
1)新店擴張門檻高:瑜伽的核心用戶以白領一類的高消費女性群體為主,因此線下瑜伽館多選址在繁華商務區以及大型商圈拓展新店,租金成本高居不下;同時,為營造高品質的軟硬件環境,瑜伽館在裝修等方面的采購成本通常在百萬甚至千萬級別,一次性投入成本極高。
2)年投入成本高、毛利率低:由于瑜伽館所在地段往往房租極高,且品牌為了保證品牌師資、課程質量和后期服務的統一性,經營者通常會付出高昂的人力成本,如教練與員工工資,運營服務、營銷推廣等。
3)資金流轉能力弱:大多數瑜伽館面向會員的收費模式都是年付預收,續費周期長、資金回流慢,加之部分瑜伽館經營者依靠瑜伽館初期回籠的資金繼續投資第二甚至第三產業,因此可能會出現現金流不足的困境。

人才端:結構不穩定,優質教練儲備不足,人才管理有局限
整體來看,瑜伽館在人才端面臨的發展困境主要體現在教練結構不穩定、教練專業度不足以及場館對教練的管理能力存在局限三個方面。首先,教練結構不穩定。由于大中型瑜伽館的教練多為兼職,人員流動自由度高,同時也會出現全職明星教練在積累了大量會員資源后選擇自立門戶的情況,由此導致瑜伽館的員工流動與會員流失現象時有發生。其次,教練專業度不足。如前文所述,雖然市場中的瑜伽教練數量已趨于飽和,但行業內針對教練的培訓體系與認證體系標準不一,導致教練水平良莠不齊,優質教練數量占比較低。最后,場館對教練的管理能力存在局限。瑜伽館的創辦者多為瑜伽教練出身,該類人群通常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但在商業運作以及管理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很多瑜伽館因此缺乏科學和體系化的人才管理、培養和晉升體系。


用戶層面
用戶群體持續擴大,未來主要競爭將在二三線城市,品牌需基于不同城市線的用戶需求特征探索不同打法
受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步伐不同的影響,瑜伽用戶需求具有較明顯的地區差異:一線城市市場相對成熟但競爭激烈,在高端用戶的爭奪上,有能力推出差異化、個性化和創新性產品的頭部品牌更有優勢;二三線城市的用戶消費升級需求上升,預計是未來瑜伽付費用戶規模擴大的主要來源之一,但高客單價對付費用戶規模擴大有所限制,仍需要中低檔服務加快市場教育。低線城市和下沉市場將由小型場館和個人工作室引領市場探索工作。

產品服務層面
以瑜伽服務為起點,圍繞用戶的體驗拓展平臺化的多元服務
近兩年,瑜伽泛人群和核心人群數量均有顯著提升,各類用戶群需求之間的差異化特征也越來越大。伴隨人群規模的增長,瑜伽館的課程品類也在趨于多樣化。能否實現精細化運營是瑜伽品牌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簡化課程預約流程,加快場館的數字化平臺建設,借助大數據平臺優化會員管理體系,結合會員的不同需求為其提供更加精準、更具人性化的綜合服務體驗,從而提升用戶粘性、延長用戶生命周期、降低獲客成本。

商業模式層面
規模化運營,打破傳統單店模式,帶動不同城市的瑜伽產業
如前文所述,雖然近幾年一線城市的瑜伽館數量漲幅迅猛,但國內瑜伽行業發展極不平衡,具有絕對領先地位的超大規模直營品牌尚未出現,市面上的瑜伽培訓產品魚龍混雜,大眾對瑜伽缺乏正確的認知且判斷力不足,市場正待被規范化。對二三線城市而言,瑜伽館的一次性投入成本相比一線城市較低、選址范圍相對更廣,未來品牌可以通過直營與加盟等組合擴張模式搶占下沉市場,快速布局擴張,率先占得市場先機,實現規模化運營。



生態打造層面
圍繞女性消費,從瑜伽擴展到其他業務,如美妝、化妝品、母嬰等,建立本地化女性服務生態圈
如前文所述,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女性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的提升與生活方式的轉變,女性消費力正在不斷崛起,新時代女性更加追求自身的全方位養護(如:瑜伽健身、護膚保養、美容儀器、保健品以及健康代餐等)。未來,圍繞女性消費,建立以瑜伽課程服務為核心、美妝、時尚、母嬰、餐飲等周邊衍生服務為輔的本地化女性綜合服務生態圈將是瑜伽品牌吸引消費者、打造品牌效應的關鍵競爭要素。

原標題:《2021年中國瑜伽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