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2040”開門納諫,1810條意見被采納落實或參考
2040的上海將建成什么樣?
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十屆委員會第十三次全體會議10月20日舉行,全會審議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送審稿)》。這份對上海未來20多年發展非常重要的城市總體規劃,在經由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等專業部門起草編制后,社會各界也積極參與到為這座國際大都市描繪未來藍圖的行列中來,8月22日-9月21日,有關部門對《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以下簡稱《草案》)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公示,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并充分吸納這些意見和建議。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從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獲悉,公示期間,社會各界通過電話、網絡、專題座談會、書面反饋等多個渠道,對《草案》提出意見和建議,共收集意見1810條。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對所有的意見建議進行了逐條梳理研究,共采納意見707條,解釋或在下位規劃中落實的意見818條,作為參考的意見285條。
1810條意見被采納、落實或參考
據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莊少勤介紹,“上海2040”編制工作全面貫徹“開門做規劃”,公眾參與力度是歷次總規編制中最大的一次,充分體現了中央“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將總規編制的過程變成全方位聽取意見建議的過程,舉全市之力,集各方智慧,使城市總體規劃真正成為凝聚全社會共識的行動綱領。
據莊少勤介紹,公示期間,社會各界通過電話、網絡、專題座談會、書面反饋等多個渠道,對《草案》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共收集意見1810條。其中,公眾來信、電子郵件、微博微信留言等書面形式意見589條,市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意見和建議54條,市政府38個委辦局、16個區和8個管委會意見和建議374條,長三角江蘇、浙江兩省和蘇州、無錫、南通、嘉興、寧波、舟山等六市意見和建議34條,市規委會專家、公眾參與咨詢團意見和建議321條,境外咨詢和設計機構座談會和市青年聯合會、青年企業家協會、青年創意人才協會等社會團體座談會等收集意見和建議438條。
“我們已對所有意見建議進行了逐條梳理研究,共采納意見707條,解釋或在下位規劃中落實的意見818條,作為參考285條。”
在公示期間,社會各界關心什么,對哪些熱點提出了真知灼見?《草案》公示期間,社會各界對“上海2040”給予了高度關注和肯定,城市性質、人口規模、區域協同、城鄉體系、綜合交通、公共服務、住房,以及環境保護都成了市民高度關注的熱點話題,對此,市民通過電話、網絡、專題座談會、書面反饋等多個渠道,對《草案》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
為何要傾聽社會各界的聲音?莊少勤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規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服務對象是老百姓,服務于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每一個人,因此規劃要聽他們的意見,匯集他們的智慧。公眾參與,開門做規劃是共建共治共享的過程,由此,規劃文本要能理解,能實施。規劃編制和實施正是城市治理的過程。
規劃至2040年,屆時,參與編制討論的很多人將步入老年,開門辦規劃,正是讓規劃可延續的保證。
“規劃一旦被批準后,它將具有法定效力,下一輪規劃將以它為依據,編制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是市民規劃意識的培訓、培養過程,大家認可它以后,就會把它當行動綱領、行為準則,這樣,城市發展過程中,我們能對其一起維護,共同實施。”莊少勤說。
更嚴格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見被采納
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在公示中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多名市規委會專家、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和部分網友提出,要更嚴格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有國外規劃研究設計機構建議,城市歷史是鮮活的,不應只是被封存在博物館中,而應兼顧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上海市很多青年代表們則希望,歷史建筑不僅要單純保留,也應該將保護和利用結合起來。
由此,“上海2040”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制訂了更為嚴格、更為系統的保護措施。在加強城鄉歷史環境整體保護方面,主要包括:加強對歷史城區的整體保護,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推進城市更新和環境提升;積極保護歷史城鎮與歷史村落,除必要的公共設施和市政設施外,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改善鎮、村居住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同時協調好旅游開發與風貌保護的關系;建設控制地帶內的新建建筑應當與鎮(村)的整體風貌相協調,新建建筑高度原則上控制在4層以下。
此外,在創新歷史文化保護機制方面,主要措施包括建立保護對象常態化增補機制,適時拓展和更新各級保護范圍;完善分級分類保護更新機制,制定差異化的控制要求和保護策略;在保護優先前提下,加強歷史資源活化利用;完善歷史保護的政策配套與支撐,建立由政府、居民、開發企業和社會力量等共同參與保護利用的平臺和機制。
關注上海城市老齡化,規劃提出應對措施
上海老齡化不斷加劇,緩解人口結構問題是全社會所要面臨的挑戰。部分市人大代表建議,今后15-20年上海老齡化不斷加劇,城市發展需要的中堅勞動力人口比例下降較大,對人口結構問題應充分研究。一些市規委會專家提出,規劃要認真研究應對老齡化的發展趨勢,拿出相應舉措。15分鐘生活圈應充分覆蓋老齡化社區。同時,適老性住宅規范應全面融入一般住宅規范。
針對老齡化問題,“上海2040”明確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變化,提供適應老齡化發展趨勢的公共服務,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建設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區。上海將提供覆蓋全年齡段的公共服務保障。應對人口結構的變化,構建覆蓋全年齡段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務與管理,重點保障對老人、兒童的文化、醫療等公共服務,落實殘疾人、老年人、兒童的無障礙規劃設計理念。
到2040年,上海將完善社區圖書館、文化活動室、市民健身中心、老年學校、青少年培訓中心等多樣化的文化設施建設,為市民提供康樂多樣的社區文化。同時,上海將建設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和改造一批適老性住宅,提高社區適老性設施建設標準,重視適老性住宅的內部功能和細部設計,實現全市新增住宅適老性達標率達到100%。優化形成以家庭自我照顧為基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服務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格局,加強社區養老院、長者照護之家、日間照料中心、老年活動室等社區為老服務設施以及無障礙設施建設,養老機構百名老人床位數不低于3.75張。為老年人提供多層次交往與多樣化生活,建立終身學習服務體系,提供老年人學習成長環境,每萬名老年人擁有的老年人休閑福利及學習機構數量達到30個。
城市慢行交通環境建設借鑒國際經驗
慢行系統、綠道系統將成為人性化交通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多位公眾參與咨詢團成員提出,目前上海非機動車道路建設嚴重不足,步行、騎自行車都不安全。有咨詢機構負責人提出,要重視慢行系統和綠道系統,加強公園、開放空間之間的連接性,通過步行和騎行系統,使街道更加適宜步行和騎行。多位市規委會專家提出,全市要建設慢車道系統,重新配置道路空間,劃分車道組織慢行系統才是人性化的交通體系。
“上海2040”高度重視各界對進一步改善城市慢行環境的意見,全面借鑒國際大都市先進經驗,進一步增加“上海2040”成果中優化提升慢行交通環境和品質的內容。
“上海2040”草案明確,上海將重視步行和非機動車通行,提出將逐步調整優化路權分配,恢復禁行道路的非機動車通行權,加強利用公共通道空間,建立非機動車通道網絡,提高非機動車通行網絡的連續性和功能性,完善安全通達的騎行網絡和舒適便捷的步行活動區域。對于中央活動區和城市副中心,應重點優化步行等慢行交通環境,使中央活動區率先成為“低碳出行實踐區”。同時,上海將突出綠道建設,規劃提出推進“通江達?!钡乃{網綠道建設,未來將建成226條水綠交融的河道空間,結合市域生態空間,設置騎行、步行、復合三類慢行道,形成總長度逾2000公里的慢行休閑骨干網絡,倡導健康生活,豐富城市體驗,提升城市活力,滿足市民、游客對步行、跑行、騎行等日常鍛煉及大型活動的空間需要。此外,上海還將全面優化街道功能環境,實現道路以“車”通行功能為主向街道以“人”的活動體驗為主的轉變。未來將結合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全面關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轉變,注重安全、綠色、活力、智慧的街道空間的塑造。目前,上海已出臺《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未來將加強街道空間管控,推動街道整體空間環境設計,促進城市街區發展。
市民高度關注PM2.5,規劃編制完善補充相關內容
霧霾關系著市民的健康,城市綠肺是城市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些同樣受廣大民眾的關注。專家提出,目前規劃中關于環境和城市安全方面的內容還是偏弱,指標方面,也要重點加強指標值的研究,重視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很多市民高度關注PM2.5控制、河道污染、垃圾處理、土壤修復等話題,也有市民建議,上海的城鎮之間要有綠化隔離帶作為城市的綠肺。
專家和市民提出的意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反映了目前上海在快速發展中面臨的資源環境緊約束的壓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對此,“上海2040”進一步落實“四條底線”要求,完善補充了相關內容。
總體上,堅持“底線思維”不動搖,明確上海要突破發展瓶頸,牢牢守住“土地資源、人口規模、生態環境、安全保障”四條底線,學習紐約、倫敦、東京等領先的全球城市先進經驗,建設更可持續的生態之城,守護城市安全,建設能夠應對各種風險、有恢復力、可持續服務的韌性城市,還重點深化明確了各類社會關注度高的生態、環境和安全指標。
“上海2040”草案提出,在大氣環境上,上海將積極改善城市大氣環境,力爭2040年PM2.5濃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與當前發達國家的全球城市標準相當。
其實,不僅上述的城市環境、交通、養老,還有更多涉及城市發展規劃的相關內容,在此次規劃中都充分吸納了群眾和社會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正如莊少勤向澎湃新聞強調的,“上海2040”規劃是一次非常全面的開門納諫過程,得到了全社會積極的回應,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澎湃新聞了解到,上海市委全會已經同意將《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按程序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后上報國務院審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