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張涵予:基層小人物,凡人大英雄
11月19日,電影《鐵道英雄》正式公映。
“有首歌,緩緩淌,隨著風遠揚——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伴隨著劉德華演唱的片尾曲《又彈起心愛的土琵琶》,不難令人憶起黑白的影像。《鐵道英雄》堪為“紅色經典”(鐵道游擊隊)在新時代的新演繹。
60后演員張涵予在《鐵道英雄》中飾演大隊長“老洪”,同隊員們一道重新演繹那段歷史上的快意恩仇,“爬上飛快的火車,像騎上奔馳的駿馬。車站和鐵道線上,是我們殺敵的好戰場”。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他直言接演這個角色,來自兒時便種下的英雄情結。

張涵予在《鐵道英雄》中飾演大隊長“老洪”
而由一個“長”字說開,十余年間,張涵予先后在《集結號》《智取威虎山》《紅海行動》《中國機長》《中國醫生》里,演繹過連長、排長、艦長、機長、院長等角色。黝黑的面龐,細膩的表演,再加上他獨特的嗓音特質,無不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就喜歡演這些基層的共產黨員。他們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在突如其來的危機面前能夠挺身而出、勇于擔當,為黨、為國敢分憂,成為真正的英雄。”張涵予說。

張涵予
【對話】
出演《鐵道英雄》,是因為個人情懷
澎湃新聞:據我所知,你生長在機械部大院。談談兒時喜歡的戰爭片?
張涵予:出演《鐵道英雄》就是因為自己的個人情懷。首先今年是建黨百年,另外就是我對這些老電影,像《鐵道游擊隊》《永不消失的電波》《南征北戰》《野火春風斗古城》等等,有情結。老電影幾乎都是我小時候逃學曠課,甚至哄騙家人去看的。有的時候想混沒混進去,也得在影院門口等著,問問出來的大人,電影里講的什么,第二天到了學校才有吹牛的本錢(笑)。可以這么說,這些電影和英雄人物就伴隨著我成長。在我成長的年代,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樣板戲、戲曲、相聲、快板,大部分都是在謳歌英雄人物,包括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代英雄和之前抗美援朝的英雄。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
澎湃新聞:能回憶下1956年趙明執導的那版《鐵道游擊隊》嗎?
張涵予:小時候看完《鐵道游擊隊》,就把我爸的鴨舌帽翻出來戴上了。站在我們院兒的鍋爐上,拿著木頭做的盒子槍,就跟站在火車頭上似地喊,“沖啊!”其實,當年每一個電影出來,里面的情節都會被院里的小孩且得“玩”一段時間。長大后能夠在銀幕上演小時候的英雄偶像,我覺得很幸福,也挺有意義的。
如今00后們對這段歷史的感覺不是特別強烈,都是干巴巴的教科書上寫著的,沒有直觀的印象。作為演員,我肩負著一些責任,要把這樣的經典文本重新演繹,傳遞給現而今年輕的觀眾,讓他們別忘了那段歷史。

《鐵道英雄》劇照
澎湃新聞:在你看來,《鐵道英雄》同之前“鐵道游擊隊”的很多文本相較,有哪些不同?
張涵予:《鐵道游擊隊》除了最早的版本,1990年代又拍了一個版本(王冀邢導演《飛虎隊》),成龍大哥前幾年也拍過一個版本(丁晟導演《鐵道飛虎》),還有若干版的電視劇。
我們這部《鐵道英雄》跟這些都不一樣,就拿我飾演的角色老洪來說,他是有原型的,歷史上確有其人,是抗日英烈洪振海,也是鐵道游擊隊第一任大隊長。之前很多版本里,這個角色叫“劉洪”,是把洪振海和第二任隊長劉金山兩個歷史人物揉在一起創作出來的。在《鐵道英雄》里,老洪、老王(范偉飾演)最后都犧牲了。另外,這部電影里的鐵道游擊隊,是由鐵路工人和礦工組織起來的地下抗日武裝力量,是受黨的領導的八路軍115師的魯南鐵道大隊,這些歷史都做了介紹。
澎湃新聞:之前專訪楊楓導演,他提到你,不是喊“涵予”,而是直接叫“老洪”,聽說這個角色是導演為你“量身定制的”。
張涵予:導演給我劇本的時候說,想讓我演老洪。看完劇本,我給他打了個電話,說我想演老王,你再找個老洪吧。導演電話那頭半天沒說出話來,然后就跟我說,“老洪”就是按你寫的(笑)。
我看完劇本覺得,演老王表演的余地更大,因為他是臥底在敵人車站里面的,要時時偽裝自己,對演員來說,更有發揮的空間。后來這事僵持了一段時間,導演的意思是,電影里這“大哥”(老洪)還得我來,最后老王找了范偉老師來演。如果是我來演老王,就是另一種方式,每個演員塑造人物的方式都不一樣,展現出來的也不一樣。演員由于自身形象的原因,有很多的局限性或者說是特質,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去塑造人物。

《鐵道英雄》劇照,老王和老洪
澎湃新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你就是業內知名的配音演員,聲音一直是你塑造人物的“利器”,能否談談此次在老洪身上的聲音塑造?我聽說你們專門為此探討了當年的話語以及地域色彩的發音。
張涵予:我會盡量把所有人的臺詞都往年代上靠一靠,別說現在的話。年代戲里蹦出一個現在的詞兒,肯定不行。這部電影的創作氛圍還是非常好的,大家在一起琢磨戲,認真去摳細節。我提了一些自己的建議,比如有鐵道隊的演員,在工廠里跟在茶館里似的,叼著煙卷、翹著二郎腿就準備拍了。我說這可不行,這是在日寇鐵蹄下的工廠,工人們都是待宰的羔羊,起碼在大面兒上,要表現地像“順民”一樣,才不會引起敵人的懷疑。這段的表演上一定要收著點。
澎湃新聞:你在片中同范偉飾演的老王,以及日籍演員森博之飾演的藤原間都有多場對手戲,談談同他們飆戲的感覺。
張涵予:17年前,我就和范偉合作過《天下無賊》,也是在火車上,但是沒有同場戲,我飾演的警察,主要是在盯劉德華、劉若英飾演的那對賊。后來又拍了《一九四二》,也是在同一個電影里面,但和范偉還是沒有同場戲。這部《鐵道英雄》,可以說讓我們終于有了同臺的機會。很巧的是,這回華仔演唱了片尾曲《又彈起心愛的土琵琶》,所以我們仨還是蠻有緣分的。
我是第一次跟森博之合作,原來也合作過幾位日本演員,《廚子戲子痞子》以及《追捕》(吳宇森導演版)里面,也有日本演員。他們很敬業,這種敬業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鐵道英雄》人物海報,張涵予飾演老洪
“我就喜歡演這些基層的共產黨員”
澎湃新聞:老洪這個角色是你在《集結號》谷子地后,又一個形象鮮明的軍人,或者說準軍事人員形象。兩者都帶有“大哥”范兒,談談你飾演這兩個角色的體會?
張涵予:谷子地跟老洪還是不一樣的,前者就是職業軍人,一名老兵。《集結號》這個電影重點是在戰場之外,后期的尋找。這名老兵覺得委屈,戰友們明明應該是烈士,怎么就算成了失蹤?他是一個受了委屈的老英雄,當時我們是這么定位的。
老洪不一樣,他是一個充滿了民族仇恨,苦出身的鐵路工人。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派教導員來之前,這些鐵路工人是自發組織起來的,實際上是一幫江湖人,像游俠一樣,憑著在鐵路上的經驗和自己的身手就跟日本鬼子干,練就了一身“吃鐵路”的本領。是黨就把這些人組織了起來,教育他們為了民族大義抗日,應該怎么樣做,應該注意什么,怎樣提高自己的覺悟和層次。
具體到老洪的人設,劇本里是有詳細設計的。當年招工修津浦線,估計他來的時候也就十幾歲,由于聰明再加上勤快,深得德國工程師弗蘭克的賞識——電影中,藤原去搜查他的家,墻上有一張老洪跟弗蘭克的早年合影。弗蘭克走前,把那件德式大衣給了老洪,老洪就一直穿著,一直都穿爛了,胳膊肘那兒打著補丁。在弗蘭克那里老洪掌握了修鐵路、修火車的手藝,日本人來了也需要技術人員,就重用了老洪,因為他可以當半個工程師用,隨時可以檢修。老洪是這么著,在鐵路上樹立了自己的威信,人是膽大心細又敢干,充滿了正義感。
從谷子地到老洪,倒是有一個共同點。《集結號》里,谷子地用的就是一把美式春田M1903步槍,那是把一戰名槍,能裝填五發子彈,有效射程在800到1000米,完全可以作為狙擊步槍使用。《鐵道英雄》里,也設計了老洪等一幫戰士,在魏晨飾演的亓順(一名前漢陽兵工廠的驗槍員)來了后,幫他們把之前繳獲的一批春田步槍做了改裝。這部電影在槍械道具上下了很大功夫,軍迷、槍迷們看了肯定會覺得過癮。
澎湃新聞:近些年來,你出演過《紅海行動》中的艦長,《長津湖》里的兵團司令員,也演過很多一線的戰士。你更喜歡哪類角色?
張涵予:我還是更喜歡演小人物。《長津湖》里我演宋時輪將軍,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的司令員。宋時輪將軍是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的,湖南醴陵人,老紅軍。他人很能喝酒,早年大碗喝酒,光著膀子第一個帶著戰士往前沖鋒。同時,他文采也好,一筆好字,又很內秀。解放上海,他的部隊是第一批攻入上海市區的,“南京路上好八連”就是他的部隊。電影里反映的是,他們正在上海松江休整訓練,本來他的部隊是準備參加渡海作戰解放臺灣的,裝備也是最優良的,這時候接到命令要赴朝作戰。所以拍動員大會那場戲的時候,我就跟陳凱歌導演商量,宋時輪身上要有一股久經沙場職業將軍的風采,一張嘴必須威震三軍。這是我演過的最大的“干部”,當然也很過癮。

《長津湖》,張涵予飾演宋時輪
《紅海行動》中我演的艦長,應該是一位上校。剩下的,楊子榮(徐克執導《智取威虎山》)是位排長,谷子地是連長,老洪是大隊長,劉傳健(劉偉強執導《中國機長》)是機長,張競宇(劉偉強執導的《中國醫生》)是院長,雖然都帶著個“長”字吧,但大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我就喜歡演這些基層的共產黨員,他們在突如其來的危機面前能夠挺身而出、勇于擔當,為黨、為國分憂,成為真正的英雄。

《中國機長》劇照
澎湃新聞:走上演藝道路,你是有家學的。特別的,我聽說上海譯制廠的于鼎老師是你舅爺,但你還是最喜歡邱岳峰老師的聲音。
張涵予:于鼎、于是之都是我的舅爺爺,我媽媽的叔叔。但我確實最喜歡邱岳峰老師,小時候看過的那些蘇聯的黑白片,《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里面就有邱岳峰的配音。因為年紀小也分辨不出來,就覺得那個演員說話的聲音太獨特了,完全是一個外國人在說話。什么叫“先聲奪人”?他的聲音一出來,“哐當”進入你的耳朵,就再也忘不掉了。我有鼻炎,鼻音一模仿,聲音還挺像他(笑)。
澎湃新聞:于是之先生,北京人藝1992年他們那版《茶館》你看過嗎?從他身上有沒有汲取一些表演的經驗和技巧?
張涵予:1992年的時候,我還在國外,于是之《茶館》的謝幕演出遺憾沒有看到。于是之在表演上受石揮的影響非常大,石揮是于是之的舅舅,他們兩位形象上也比較相似,我媽媽那邊親戚長得都有點像。他們兩位都是偉大的演員。
于是之繼承了很多石揮的表演風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話劇《雷雨》里,他還演過周萍,大少爺公子哥也能演,包括《青春之歌》余永澤也是類似的形象。石揮的《我這一輩子》太棒了,后來拿到美國放,達斯汀·霍夫曼看完就驚著了,到處問這位中國演員還在世嗎,想見一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