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漲知識|為什么古代官員熱衷于給年齡“整容”?
現在流行穿越劇,許多人幻想能像劇中人一樣,“嗖”地穿越千年,跟古人交個朋友嘮嘮嗑。不過如果你還想回來的話,千萬要記住兩條秘籍:第一,不要問官員年齡,尤其在宋代以后。第二,萬一不小心知道了真相,務必淡定。
年齡好比橡皮筋
細心人發現,對同一個人的年齡,不同的古書說法不一,不知哪個是真的。事實上,古時官員的年齡就是一根橡皮筋,根據需要可長可短、時長時短,根本沒個準兒,有時甚至沒邊兒。
洪邁作為高級干部,對官場比較了解。他在《容齋隨筆》中透露,咱大宋官員都有兩套年齡,一個是“官年”,一個是“實年”。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檔案年齡和實際年齡。康熙帝的刑部尚書王士禎則見怪不怪:兩套年齡相差十幾歲的,稀松平常。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就是一個典型。像許多人一樣,他在年齡問題上未雨綢繆,還沒當官就下手了。那年冬天,范進在廣州接受面試,主考官周進問他:老弟貴庚?范進大大方方地回答:學籍卡上填的是30歲,實際年齡54歲了。
胡屠戶時常責罵女婿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就是這么個老實人,把自己的年齡生生砍去24歲,整整一代人的時間。
南宋大詩人楊萬里顯然比范進老實,他坦承自己檔案年齡66歲,實齡70歲。才隱瞞4歲。洪邁信手點了幾個身邊人,比如管公安的李提刑七十好幾了,檔案年齡才65歲。
假如動手晚、或者改得不到位咋辦?找秦檜幫忙。恩人張知州快到退休年齡了,急得團團轉。秦檜說這事簡單,利用職權調來了老張的干部檔案,在上面涂涂改改,減了整10歲!于是張知州繼續發光發熱到死。
為了鉆政策的空子,有人把年齡往大里改。
漢魏時期人才緊缺,政府決定從娃娃抓起培養干部,選拔優秀少兒當后備。司馬家的大小伙子毛遂自薦,自稱12歲,但人高馬大,雖然剃了胡子,胡子茬鐵青。主考官忍不住問他到底多大,被他一句話頂了回去:個子高是天生的,俺有啥辦法?
古代的“蔭子”制度規定,高干子弟成年后,可以直接安排當官,不用擠科舉獨木橋。唐德宗的宰相李晟有12個兒子,個個年齡飛漲,個個提前多少年就業。最小的兒子只有7歲,也像模像樣上班拿工資。有個辦事員不知底細,說誰家孩子?外面玩去。小干部的自尊受到極大傷害,拿鞭子把辦事員打出了血。
宋太祖趙匡胤心軟,很同情考一輩子的老考生,于是下令,年滿60歲、參加科考達到一定次數的,可以直接給官做。這個溫和政策的意外結果是,60歲的考生暴增!太祖拿著花名冊直納悶:年輕人都干啥去了?
年齡是個寶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古代官員熱衷于給年齡“整容”,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驅動,是當官發財的從政觀決定的。
一是成名越早,做官時間越長,獲利越多。年齡造假早已發端,唐宋常見,明清盛行,與科舉制度越發成熟有關,與行政管理制度、包括離退休制度的完備有關。
科舉制度雖然肇始于隋唐,但發展和定型則在宋之后,進入官場只此一條路,不能不動腦筋。與科舉制度配套的是從政的年齡限制,從周代到清朝,法定退休年齡大多是70歲,也有60歲的。而“三十老明經、五十少狀元”是常態,中了進士還有漫長的見習期、候補期,沒回本就退休回家了,太虧,不裝嫩行嗎?
風水輪流轉,有時忽然流行“裝老”。北宋中后期很關心退休干部,生活待遇比在職的更優厚。于是,過去想方設法把年紀改小的干部,又強烈要求改回去、加幾歲,雙重得利,甘蔗兩頭甜。房州的章知州是洪邁的朋友,68歲,檔案年齡卻是71歲,絕對不是出于謙遜。
二是在多子多福、人均壽命40多歲的農耕時代,年紀越輕,在婚姻市場上越走俏。伴隨科舉制度興起的,是唐宋開始的“搶親”陋習,一旦有人金榜題名,高官巨賈馬上蜂擁上門,半強迫地把閨女嫁給他。新娘的容顏素養、岳父的政治經濟地位,同新科舉子的年齡直接掛鉤,并成反比。新郎如果風華正茂,那就賺大了;如果屬于大齡剩男,這門親事的滿意度就不如預期。對此,范進心情一定很復雜。
在范進中舉前,胡屠戶天天抱怨女兒嫁虧了。范進高中后,有人上門硬送了三間房,胡屠戶則反復表白早知女婿不是一般人,拒絕了多少富貴人家提親,讓女兒等到30多歲,就等這個乘龍快婿呢。其實,如果范進中舉前并未婚配,肯定不是胡家女婿。
三是年齡作假有利無害,何樂不為?任何不正常的事,如果做起來只有好處、沒有后果,就會變得普遍而正常。習近平總書記曾借“破窗理論”闡釋過這一重要社會現象。
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氣憤地說,官員們喝酒聊天,說到自己的“官年”“實年”,態度都很坦然,沒人覺得丟人或者不妥。而上面不但不制止,政府公文中也這樣表述,這不是君臣之間互相欺騙嗎?
王士禎則深感無奈,他在《池北偶談》中慨嘆,由于上下都不當回事,官員年齡造假已經形成了社會“薄俗”,也就是惡習、壞風氣。雍正帝上任后翻看干部檔案,拍著桌子大罵:活見鬼,竟然沒幾個人不改年齡的!
當作假者以僥幸和蔑視的心態進入官場,意味著第一??圩右呀涘e位,今后很難培育起他們對國家的忠誠。當政府中充斥著大量“年高德不劭”的干部,行政和統治效率自然低下,遑論官風民風。
當然,清醒的統治者也曾試圖干預過,但很少有制度性的貢獻,行為人討便宜的多、吃虧的少。統治者需要的是維持統治機器運轉的工匠,至于工匠的品行如何,即使在乎也不敢得罪。加上國土遼闊,缺乏甄別核查的技術手段,年齡造假這個封建官場的頑癥,越往后期危害越大,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大教訓。
忠誠從不說謊開始
傳統王朝社會消失一百多年了,但升官發財的病毒還附著在一些人體內。初心不正,總要出洋相。有個因改年齡被查處的干部辯解說:想為黨和人民多做點事。這還不如唐代宰相崔造實在,崔造退休后常對孩子們嘆氣:現在沒人送土特產了。
黨和人民首先要求干部忠誠老實,不“作偽”之后才是有“作為”。而忠誠必須體現在行動上,說一套做一套是更嚴重的不忠誠。如果連年齡這樣的客觀自然都作假,還談得上什么忠誠?對組織謊話連篇,對人民群眾能有誠信?
其實即使在封建舊官場,也不乏愛惜羽毛的正派人。
明代的沈孚聞在42歲那年考取了進士,而超過40歲不能入翰林,超過38歲不能當御史。有經驗的人勸他把年齡稍微壓一壓,因為這兩個崗位前途無量,大家都這樣做。沈孚聞態度非常堅決:剛當官就欺君?我不干!盡管做了一輩子芝麻官,但他這句話卻流傳下來,令人感佩。
宋太宗趙匡義覺得年長的干部穩重有經驗,對工作有利。于是很多人便想辦法增加年齡,穿著打扮盡量老氣??軠适强婆e史上少有的神童,18歲就中了進士,太宗想用他,但覺得還欠火候。有個老鄉勸寇準托關系改年齡,還帶來了讓黑發變白發的祖傳秘方,他斷然拒絕。由于忠誠能干,后來寇準不斷受到提拔重用,最終成為一代名相。宋代扎堆出現著名政治家,與德才并重以德為先的用人導向有關。
徹底清除歷史余毒,除了要在理想信念層面矯正權力觀,提高忠誠度,還要凸顯法規制度的剛性約束力,提高監督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據刑偵專家介紹,世上沒有解不開的鎖,因為總有人惦記著。所謂好鎖,就是盡量增加解鎖難度、延長解鎖時間,讓人知難而退,不收手必被捉。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一個重要突破,就是加快法規制度建設,并且更具系統性和針對性。開展檔案核查工作、建立副處以上干部“逢提必查”制度、執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有關規定等,都是在打造一把堅固的鎖,而且已經初見成效。這些拆解歷史迷局的有效戰略舉措,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論斷:“鏟除不良作風和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規制度?!?/p>
當年,朱镕基同志給三個國家會計學院題寫了同樣的校訓,劃定了財會人員的職業底線:不做假賬。今天,我們實踐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也應給自己劃一條職業底線:說真話、不說假話。
(原題為《“官年”與“實年”——古代官員的年齡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