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制造漢武帝》引發激烈學術爭論,《文史哲》:論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11月18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辛德勇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文史哲>這是要幹什麼?》一文稱,學術期刊《文史哲》新近一期一篇文章的摘要提到,“辛德勇《制造漢武帝》認為,為了反對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刻意采用不可信的《漢武故事》,塑造了虛假的武帝晚年政治形象。本文對此有所質疑。”
辛德勇在文章中對此予以反駁,自己的《制造漢武帝》一書中并沒有表達司馬光“為了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刻意“塑造了虛假的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意思。
11月18日,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查詢發現,上述爭議論文題為《司馬光的學術邏輯與唐宋時人對漢武帝的看法:讀<制造漢武帝>》,刊于2021年11月5日出版的《文史哲》第6期。目前,該論文仍可在《文史哲》網站搜索可見。
該論文中,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鵠寫道:“辛德勇先生于2014年在《清華大學學報》發表長文《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認為司馬光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在《資治通鑒》中刻意采用不可信的《漢武故事》,塑造出了不符合史實的漢武帝晚年政治形象。其后該文于2015年由三聯書店出版(2018年再版),題為《制造漢武帝———由漢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資治通鑒>的歷史構建》。”
基于上述判斷,該論文提出質疑:“首先,《通鑒》相關部分,完成于王安石變法之前。其次,辛氏(即辛德勇)對《漢書》的認識,有偏頗之嫌。其三,武帝末年悔過,是唐宋時人的普遍看法。其四,辛氏所舉司馬光觀點前后變化兩例,均不能成立。其五,《通鑒》中漢武帝與戾太子政見分歧的記載源自《漢武故事》,并非無可爭議的定論,而辛氏對呂祖謙《大事記》、王益之《西漢年紀》及王祎《大事記續編》的解讀,均有商榷的余地。”

《文史哲》2021年第6期刊載的論文《司馬光的學術邏輯與唐宋時人對漢武帝的看法:讀<制造漢武帝>》(截圖)
辛德勇并不認可林鵠上述論文中對于自己觀點的總結,他在微信公眾號文章中解釋稱:“《制造漢武帝》中雖然提到了‘司馬光在陳請廢除王安石新法時,亦曾舉述漢昭帝即位后較諸武帝改弦更張的舉措’云云的話,但這只是用于說明司馬光對待漢武帝暴虐子民行為的態度,而這同司馬光‘為了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刻意‘塑造了虛假的武帝晚年政治形象’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兒。”
他在文章中強調,“須知不管是司馬光,還是王安石,他們的治國理念以及二人之間在這方面的對立,都不是從王安石具體推行新法也就是所謂‘變法’那一刻才驟然產生的,而是在此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就已經形成,至王安石‘變法’之后也一直維持,所以我才會舉述王安石‘變法’之后的史事來說明司馬光的政治態度,這同所謂司馬光‘為了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刻意‘塑造了虛假的武帝晚年政治形象’是風馬牛不相干的兩碼子事兒!”
他對刊發了上述論文的《文史哲》期刊斥責稱,“《文史哲》編輯部采納的這篇東西,所論純屬無中生有,亦即歪曲事實,強行捏造一個觀點硬把它栽在我的頭上,然后再對其恣意撻伐。”

11月18日,辛德勇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文史哲>這是要幹什麼?》(截圖)
對于辛德勇質疑一事,《文史哲》編輯部工作人員18日在回應澎湃新聞時稱,(論文)作者在平臺發布論文,論文中的觀點僅代表作者,與平臺觀點無直接聯系,作者有發表文章的權利。
該工作人員還表示,每一篇論文在發表之前都是經過嚴格的三審三校,論文發表完全合規,我們沒有辦法要求每一篇作文作者和讀者觀點一樣,(每)一位讀者讀一篇文章有他自己的看法,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文史哲》創刊于1951年5月1日,是一份反映中國大陸大學文科學術水準的老牌期刊,在海內外人文學界卓有聲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