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十二五”中國年均3.1億人次受災,死亡失蹤1500余人

中新網10月11日電,據民政部網站消息,在今年“10·13”第27個國際減災日來臨之際,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發布了《“十二五”時期中國的減災行動》(以下簡稱《行動》)。《行動》指出,“十二五”時期我國年均造成3.1億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1500余人。
《行動》指出,中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
“十二五”時期,我國各類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呈現出災害影響范圍廣、災害區域特征明顯、季風氣候影響顯著、洪澇和地震災害損失重等特點,年均造成3.1億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1500余人,緊急轉移安置900多萬人次,倒塌房屋近70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2700多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800多億元。
與2001-2010年均值相比,“十二五”時期中國年均因災死亡失蹤人口、緊急轉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數量、農作物受災面積、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減少86.7%、22.6%、75.6%、38.8%、13.2%。
《行動》指出,“十二五”時期,我國著力加強自然災害工程防御、監測預警、科技支撐、防災減災人才隊伍和基層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自然災害綜合防御水平不斷提升。
在自然災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設方面,我國加大了對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風防潮、防沙治沙和生態建設等防災減災重點工程設施的投入,工程設防水平明顯增強。
在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方面,進一步加強了自然災害立體監測體系建設,完善各類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和信息發布機制,增加監測站網密度,不斷優化監測布局,提高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在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方面,注重發揮科技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搭建科研平臺,推進災害研究,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不斷提升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
在防災減災人才隊伍能力建設方面,將防災減災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國家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支持鼓勵防災減災人才隊伍健康發展。
在基層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方面,通過結合新農村建設、災后重建和扶貧工作等,大力推進區域和城鄉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城鄉基層綜合防災減災能力逐步提高。
《行動》指出,我國高度重視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推動建立健全災害保險制度,大力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活動,社會公眾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的深度、廣度和力度不斷增加。將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工作納入政府規范體系,各級政府積極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災,搭建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協調服務平臺,制定完善救災捐贈和志愿服務管理規章制度。中央財政不斷完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積極支持農業保險發展,試點推進農房災害保險,推動建立健全災害保險制度,市場機制在轉移和分攤災害風險、拓寬救災資金渠道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原題為《“十二五”中國年均3.1億人次受災 死亡失蹤1500余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