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南訪古|乾隆皇帝:看朕如何為吳中勝景花式“點贊”

今人提及乾隆皇帝,往往懷著復雜而微妙的情緒——一方面嘲諷他好大喜功,自詡“十全老人”,實則是清代乃至近代中國衰弱落后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乾隆皇帝堪稱“人生贏家”的一生,既讓不少人羨慕嫉妒恨,也成為了各種商機與創作的靈感,以“當年乾隆皇帝南巡時”開頭的名勝和風物介紹是往往招來客源的好招牌,至于風流逸聞,更是早就被小說與影視翻來覆去地演繹。
津津樂道的人十有八九,說的不是乾隆皇帝,而是把自己代入想象出的皇帝夢,乾隆皇帝下江南確實是平民百姓難以企及的排場和陣仗,但也并非步步皆是“猛料”,他其實與假期出游的你也有相似之處。
游山玩水時你要拍照發朋友圈,乾隆皇帝也是這么想的。六下江南,千里江山如畫,尤其吳中勝景,不僅讓乾隆皇帝賦詩和書寫的欲望極其強烈,還得一次不夠再來幾次。他是中國歷史上作詩數量最多的人,萬幸一首都沒進必讀必考的名錄,可見水平不入流。至于書法,雖傾心苦學趙孟頫,但到底沒有修成名家風骨,有評論曰:“雖有承平之象,終少雄武之風?!?/p>

(清)乾隆《道風神俊榜書》,南京博物院藏

(清)乾隆《暖翠春泉榜書》,南京博物院藏
不過,這樣的書跡其實很適合給吳中的錦繡山河盡情“點贊”。偶爾遠離京畿,做一回真正“富貴閑人”的皇帝,游目騁懷,筆隨心動,贊賞美景,還有什么是比這更愜意的呢?
賞楓勝地,范式遺風
(天平山)
一座海拔不過兩百米的小山,獨得乾隆皇帝鐘愛,六下江南,四到天平山,于是“吳中第一山”聲名鵲起,聞名遐邇。
十年前,在天平山白云泉畔,人們又發現了一處飽經歲月風霜的乾隆御碑。碑身上“宸翰”二字表明這是帝王書跡,背面刻有“香山昔日對流泉,太守公堂一日閑。我自先憂天下者,豈能效彼樂斯間”。這說的是北宋名臣范仲淹,詩中明顯化用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言。
天平山雖小,但奇石險峻,景觀豐富,從山頂遠眺太湖更是一絕,已是蘇州人登山的首選,然而最負盛名的,還是范仲淹家族的祖墳與深秋時節滿山的絢麗紅楓。
北宋皇帝曾將天平山賜與范仲淹,又名“賜山”,范仲淹的曾祖、祖、考的墳塋都在此地。范仲淹的十七世孫范允臨從福建移植了380余株紅楓栽種于此,才有了如今天平山作為賞楓勝地,完全不輸北京香山的地位。
對于封建帝王來說,忠實能干的臣子永遠不嫌多。乾隆皇帝賦詩記下自己游歷天平山的感受,除了贊賞風光,總不會落下對范文正公的褒獎。
為紀念乾隆皇帝四次游天平山,紅楓林中特建有一座御碑亭,碑正面所鐫刻的正是作于乾隆十六年的《詠范文正祠》:“文正本蘇人,故山祠宇新。千秋傳樹業,一節美敦倫。魏國真知己,夷維轉后塵。天平林翠笏,正色立朝身?!?/span>

(清)乾隆《游天平山》,南京博物院藏
雖說并非出色詩作,但對于范仲淹的功績與美德,也算概括得十分完整了。天平山也確實有范文正公忠烈廟,那是歷朝歷代官吏學人祭拜范仲淹的地方,康熙皇帝執政時已親賜“濟世良相”匾額,乾隆皇帝就在此之上又親書“學醇世廣”匾額,同樣都是為了以帝王權威,樹立起忠臣典范,以供自己的臣屬瞻仰學習。
天平山的“宸翰”絕不只兩三件,乾隆皇帝從御道上多次走過,為形容盡這小小天平山的深邃內涵,一兩首詩也肯定是不夠的。乾隆二十二年,又有一首《游天平山十六韻》,被鐫刻成碑:
吳會眾山鎮,天平萬笏朝。
飛來峰拔地,林立石干霄。
茶塢西鄰近,支硎北戶招。
勢連高景秀,氣接太湖潮。
是日春方仲,行時興倍饒。
靈巖盤嶺路,功德訪云寮。
芳玉溪梅綻,柔金陌柳搖。
行行見別墅,緩緩度橫橋。
宛到前游處,閒看舊詠標。
名園實瀟灑,古跡半荒寥。
文正風猶在,梓桑澤未遙。
小停憩閒館,更進步層椒。
翠樾茈虒密,蒼巖突兀嶠。
庵傳遠公法,泉溯白翁謠。
絕頂高無匹,三吳望里要。
未稱元氣復,用是一心焦。

(清)乾隆《天平山十六韻》,南京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要描述形容天平山的景色,一定得用上“笏”字,這或許不是詞窮,而是因為天平山的花崗巖山體因長期風化,形成了石柱聳峙,集結成群的景觀,如大臣朝見皇帝時手上所捧的朝笏,故而有“萬笏朝天”之譽。如果不用上,或許還表達不出天平山景致的精到之處。
高士放鶴,梵音不絕
(支硎山)
皇帝圣眷所至,御道不可勝數,吳中之地,寒山、支硎山、天平山等其實都有御道相連。要前往天平山,就可以從支硎山走乾隆皇帝的御道。如今,此處行人稀少,茅草叢生,倒是更有古道的韻味了。
支硎山的名字聽來別致且生僻,是因有名士隱居其中——東晉高僧支遁,號支硎,精通老莊與佛學,名望極高。山因此得名,便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典例。山分中峰、南峰、北峰,山上山下古寺名剎眾多,最有名的有四座:中峰寺、南峰寺、北峰寺和觀音寺,所以山又名“觀音山”,香火信眾不絕。
觀音寺的前身即是支遁庵,也曾作為范氏的香火院。就像天平山與范仲淹密切相關,來了支硎山就不能不隨時感受名僧遺風與佛法莊嚴。
所以乾隆皇帝作《游支硎山疊舊作韻》曰:
依舊青山與白泉,重來過眼又三年。
彂硎那是庖丁刃,招鶴仍參高士禪。
舞為鼔琴同木石,甜如食蜜徹中邊。
設云佛法全拈出,遠矣失之大不然。

(清)乾隆《游支硎山再疊舊韻》,南京博物院藏
吟詠支硎山很難不提“鶴”,這是因為支硎放鶴的典故:支遁喜歡鶴,有人特地送了他一對鶴,過了不久鶴的羽翼漸漸豐滿,大有飛離之意。支遁舍不得它們飛走,就損傷了它們的翅膀。無法飛翔的鶴經?;仡^看自己的翅膀,垂頭喪氣,失去了生機。支遁看這情形,感慨道:“它本來就有著凌云翱翔的身姿,又怎么甘心滯留在地上,只為讓人賞心悅目而成為玩物呢?”于是支遁精心調養好了它們的翅膀,放任它們飛走。
支硎山南峰寺中特建有放鶴亭,以紀念此典。為支硎山與放鶴亭賦詩作文的文人雅士,往往思慕的是自由與理解的可貴,比如“云鶴不可呼,空復名其亭”。就算對鶴的離去心有不甘,也不過惋惜感慨,但乾隆的詩文涉及此典,既有說要“招鶴”,還有“馬嘶墻外鶴籠院”,大概對于九五至尊且承平日久的帝王來說,毫無回報地解放自己鐘愛的玩物,這實在無法認同吧。
世外仙源,雪落千尺
(寒山)
“支硎一嶺過,咫尺到寒山”“亭子剛過放鶴邊,寒山別墅到依然”從乾隆皇帝的詩作中不難發現,他很喜歡經過支硎山到寒山的游覽路線。世人或許對“姑蘇城外寒山寺”之說耳熟能詳,但只說“寒山”,就可能相對來說比較陌生,甚至,若是想當然覺得寒山寺就在寒山上,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寒山位于天平山與支硎山之間,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必到寒山別墅,賜御匾十二、御聯四,吟詠寒山的詩作有三十多首,然而,他在寒山寺從未留下只言片語,就連《清稗類鈔》中關于乾隆皇帝在寒山寺中吃素齋的記載,也因不見于正史而受到真實性方面的質疑。可以說,寒山與寒山寺,一字之差,待遇天壤之別。
不過,寒山別墅并不是乾隆皇帝下旨建成的享樂之地,它最初的主人,是一位聲名冠絕吳中的明代高士——趙宧光。
趙宧光是宋太宗第八子趙元儼的后代,與支遁相似,他博學多才,格調不凡,不愿沾染世俗而一生不仕。其父去世后,他為了父親“及歸骨,輒以謝家青山為志”的遺言,在吳郡尋訪數載,終于買下了一座山安葬父親,然后舉家隱居守墳。山本無名,附近的支硎山東麓有支遁品題的寒泉,趙宧光就受高僧寒山“時陟涅槃山”詩句的啟發,為之起名“寒山”。
趙宧光不僅擅長詩文書法這些文人的必修課之外,還是個出色的造園師。隱居寒山期間,他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愿與自然為友,鑿石疏泉,栽花植樹,結庵建屋,經營三四年后終成世外桃源般的寒山別業。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反復閱讀了趙宧光六世孫呈上的趙氏先祖遺稿《寒山志》,對寒山別業神往不已。第一次南巡,他不顧寒山別業簡陋,想在此留宿,被群臣勸離。蘇州官員揣摩上意,很快就大興土木,在寒山建起富麗堂皇的行宮,寒山嶺因此也得名“皇宮嶺”。
雖然行宮不是對趙宧光莊園的復原,但乾隆皇帝還是很高興有了自己的寒山別墅,品味情趣可以和前人境界相通了。所以他游玩后的詩作中寫道:
“欲起宧光問,居斯可宥否?”——“宧光,我住你家,你不會怪我吧?”
另有《寒山千尺雪疊作舊韻》一首曰:
寒山即是支硎山,趙凡夫始疏山泉。
我昔憑觀愛清泚,云中曾未窮其源。
隱人別墅茲一至,故跡歷歷閒評詮。
乃知芙蓉注乳竇,千枝萬派斯依緣。
煙崖冰峽疊高下,瀉為飛瀑渟為淵。
大珠小珠跳澗谷,五出六出紛林巒。
四時恒此舞滕六,千尺幻欲生藍田。
雪乎否乎否雪乎,長笑人然我亦然。
朅爾題詩朅爾去,淙淙響在依稀間。

(清)乾隆《重游寒山別業作》,南京博物院藏
所以寒山的關鍵詞,就是“雪”了。
寒山的千尺雪,并不是真正的冬季落雪,而是趙宧光引泉,從峭壁上飛流而下,日夜不絕,落到澗底濺起了潔白連綿的水花,猶如千尺雪。以雪形容水花本不罕見,蘇軾有云:“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趙宧光改“堆”為“尺”,改江浪之勢為瀑布之勢,深得乾隆皇帝贊賞。他為千尺雪御題“玉峽飛流”之匾,又將自己的賞景之處起名為“聽雪閣”。
故有《聽雪閣疊舊韻》曰:
飛魚於云中,聽雪乃峽底。
高下殊倒置,名象若斯耳。
適從寒山來,始遇空谷美。
過墻即范園,水閣重憇止。
峯色與泉聲,識我重臨喜。
理解泯今昔,耳觀無終始。
點筆一囅然,偶如是而已。

(清)乾隆《 聽雪閣疊舊韻》,南京博物院藏
由于對千尺雪念念不忘,南巡回京后,他下旨在京城西苑、薊縣盤山靜寄山莊和避暑山莊仿千尺雪之景,其名更是一字不改,還是“千尺雪”。
吳中勝景雖好,但到底南北相隔,路途遙遠,每一次旅程的結束總是意猶未盡。在帝王的詩篇與書跡里,這樣的情感其實也與凡人無異。
原作者: 沈淵
注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strong>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