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創業圈悼念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他們如履薄冰,沒有退路
在北京綿長的秋雨中,一名深受其生前好友喜歡的中年創業者,去世了。
10月6日18時許,移動醫療平臺春雨醫生發布其創始人、CEO張銳離世的消息,北京春雨天下軟件有限公司(春雨醫生)創始人兼CEO張銳先生,因突發心肌梗塞,不幸于2016年10月5日晚在北京去世,享年44歲。

張銳是在春雨醫生曙光初現的時刻離世的。此前,春雨醫生的線上問診業務和做線下診所的商業模式遭受頗多質疑,融資也幾經周折。有分析稱,張銳的精神焦慮壓垮了他的身體。在生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張銳坦言自己確實很焦慮,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會擔心資金鏈斷了怎么辦,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勵自己說,自己的產品解決了那么多人的痛苦,這么有價值,一定會拿到錢,只是緣分不到。”
據財新2016年6月報道,春雨醫生當時已完成12億融資Pre-IPO環節,2015年線上問診業務實際收入1.3億元,盈利3000萬,計劃分拆打包上市,但在A股并購或者新三板上市兩大方案尚在踟躕。
張銳是一名70后,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某郊縣,中國人民大學生物學學士,新聞學碩士。曾任央視記者、《京華時報》前新聞中心主任、網易前副總編輯等職。
對于張銳的突然離世,前丁香園CTO馮大輝在微博中表示,“正當盛年,壯志未酬?!?/p>
張銳生前好友、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向澎湃新聞表示,張銳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身上總是充滿生命激情,心直口快且富有才情。張志安回憶了一個細節,當張志安還在復旦大學任教時,一次他請張銳到復旦大學講課,張銳彼時忙得不可開交,但他還是接受了張志安的邀請,還認真地準備了演講PPT,“發言時干貨滿滿?!?/p>
“他在網易做新聞時,不斷琢磨產品創新和內容挖掘,還與復旦大學、暨南大學等好幾所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資助老師和學生研究網絡原創新聞。對待朋友,張銳不管如何疲憊或辛苦,只要朋友開口相求,能幫的他一定幫忙,不能幫的他會真誠說明?!睆堉景哺嬖V澎湃新聞。
張銳的突然離世,再度引發公眾對創業者身體健康的關注。張銳的諸多同行、好友,包括優米網創始人王利芬,互聯網醫療創業服務機構動脈網創始人李大韜,大申網總裁王棟,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等也紛紛發文悼念。
下面是澎湃新聞獲得授權,轉發的王利芬、李大韜、王棟、張志安等人的4篇悼念文章,以及錘子科技CEO羅永浩的一篇微博。
優米網創始人王利芬10月6日晚間發布的悼念張銳的文章:
張銳今天的去世我相信對所有的創業者都是一次心靈深處的沖擊。
創業是什么?是走一條從來沒有人走過的路,這條路上,找了方向找需求,找了需求做產品,做產品就得找錢,找了錢得繼續找人,找了人不合適還得繼續再找人,人找來了產品做出來了得花錢找客戶,客戶來少了要再找大量客戶,然后又需要找更多的錢擴大規模,然后管理又跟不上了又需要找人,然后找人然后找錢,然后找客戶。如此循環往復中,創始人要回答無數來自投資人,合伙人,監管者,家人等各路人等的與業務相關或者不相關的有聊和無聊的問題,回答到心力交瘁桑子嘶啞不想說話。在所有的找人找錢找客戶中,都是乙方,都在求人,甚至都要當孫子。
所以,各位想創業的朋友,想清楚了,你究竟要不要創業?這是一條真的難走的路,它剝奪了太多的原本應有生活的美好時刻,特別是那些融資金額高看起來估值高的公司創始人,其內心的焦慮只有他們發綠的臉色、身體包藏著的各種疾病能丈量。我曾經仔細地打量過一個幾十人課堂的企業家,他們少有臉色正常的,他們內心的焦慮寫在臉上,身體語言中,這些焦慮來自融資,來自竟爭者的挖角,來自監管的恐慌,來自家庭的破裂,來自朋友和合伙人的反目,來自資金鏈的斷裂,來自商業模式驗證前的驚恐,來自巨頭突然的商業合縱聯橫,總之,這是一批被外人羨慕的眼神包裹起來,他們以企業家的美譽出現在各個論壇和鎂光燈中,但內心沒有一刻安寧的人。
其實在今天,創業的環境越來越差。經濟寒冬好像不會在近期變暖,上月某市將公司除稅收之外的某某保障金突然提高并限期交完否則交滯納金,作為民營企業的創業公司跟政府跟國企合作人家說跟民營企業合作還是不放心,等等這些都在預示創業的環境在變壞,這個變壞中,最難過的人也就創始人,他們是一個公司最后一道防線,他們沒有退路,退路就是死。
企業家是社會的脊梁,是和平時代的英雄,偉大的企業家是社會的財富,是歲月錘煉的奢侈品。普通人看他們有常人難以企及的財富,他們實則過著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日子,他們的所謂成功和榮耀與他們內心的煎熬和翻刀尖的血淚生活完全成正比。要命的是,創業上路前其實沒有一個人清楚創業究竟是一條什么樣的路,等大體知道了,其實這時已經沒有退路了,因為找了合伙人,因為投資人進來了,因為員工幾百幾千,因為無數的人在期待,創始人們只好帶著各種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傷痛繼續前行,然后在某一天心臟突然不工作,也就解脫了。
所以的所以,那些沒退路的創始人們,創業真的是長跑,找自已喜歡的事慢慢做,不要讓公司估值超高,不要招很多人,不要試圖做出業績給別人看證明自已有多牛,更不要讓資本主宰了你,走出自已的節奏,讓創業這條的確能提升自已的路走得慢一些,稍稍輕松一些。即便這么說了,其實在產品的所謂關鍵時刻,在融資的所謂關鍵,在找大客戶的所謂關鍵時刻,創始人一定把這些話忘記得跟沒聽過一樣。
張銳,我的朋友,我知道你有多苦多累,我知道你上天堂休長假了。
我好感謝你曾經為我和我的團隊花去的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那天我離開你的辦公室好感激,因為你完全是在付出,基本上你不會從我和團隊那里獲取任何一點對你有用的東西,但你仍然那么認真地對待我,為了讓我們聽明白還拿起筆在白板上畫,我為費掉你那兩個小時的時間深深內疚,你那天的臉色已經很菜色了,你還不如去睡一覺呢,真的。
今天寫下這些文字,悼念與我有過交集的創業者張銳,先送去我對你的祝福,對春雨醫生的祝福!
讓下圖這朵荷花開放在你去天堂的路上,哪怕給你帶去些許的愉悅。

于我而言,春雨醫生的張銳是一位啟蒙者,他的很多演講總是充滿了邏輯的張力,為當時看似不可能的棋局指出可能的行處;于行業而言,張銳的思考和商業探索為創業者、擁抱變化的從業者提供了更多的實踐與思索。
與很多醫療創業者不同,這位畢業于人民大學、從網易副主編位置上辭職創業的小個子,無疑是這個行業最有力量的人之一,他的力量來自于他的理想、勤奮、思考、實踐,來自于他對于這個世間苦痛的體悟。
有次開車去西部自駕,看到當地的人因為無法及時就診而落下各種后遺癥,而這些疾病在大城市本不是什么大事情,為什么我們不能做點什么事情幫他們、幫那些不能享有大城市醫療資源的人來獲得及時的醫療服務呢?去年的一個午后,眼泛淚光的張銳這樣對我說。
每次與張銳在768園區里聊天,他都會談起春雨的夢想與愿望“live to freedom”,“我們的愿望讓我們一路結了很多善緣”,張銳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兄弟們在做一件善意生,他們有足夠的胸懷和氣量來面對市場和大眾,春雨不藏私,我們會分享我們對行業的思考,“對大韜,我可以開放春雨所有的后臺數據給你”。
2014年9月份,我們在分析了多家醫療創業項目后,決定以數據解讀的形式分析互聯網醫療創業代表春雨醫生,在當時看來,春雨基本上將所有的平臺運營數據都呈現在了APP上,這代表了一種對自我商業模式的自信,更在于春雨提供了一種可能,一種重新建構醫患關系的未來醫療新模式。
對于很多人而言,評論春雨模式的各種不可能曾經成為了一種儀式。但在張銳的眼里,這些批評并不重要,“作為創業者,我清晰地知道春雨的方向。我們的世界正在發生驚人的裂變,將醫療資源、空間配合起來,這里面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們沒有誰可以學習,只能自己沒日沒夜的干。”
有位認識了六七年的朋友這幾年一直在春雨醫生,從普通員工變為中層,他說去年春雨商業化探索時曾經很迷茫,因為沒有可以借鑒的模式,他們嘗試了很多種新方法?!坝泻芏喙就谖?,但我也奇怪自己為什么沒走,可能就是喜歡春雨的氛圍和夢想吧?!?/p>
有次跟張銳在千尋咖啡外面樹下長談,我說起創業中的苦悶、彷徨、壓力,曾經同樣因為壓力而白了鬢角的張銳建議我去找到人生的導師,“我很感恩春雨總是能夠遇到貴人相助,無論是來自醫院、保險還是政府層面,都有很多貴人在幫助春雨,”當時正在探索互聯網醫療與保險結合的張銳說,有位保險行業的老前輩給了他很多智慧的指導,在他看來,這是一種不同的視角和看法,來自于看待產業的立場和看法。
作為顛覆創新的信徒,張銳對克里斯坦森充滿了敬意,“我非常希望能夠有朝一日邀請他到國內來講講顛覆式創新?!痹趶堜J多次的公開演講中,他都引用了克里斯坦森的邏輯架構,輕問診、去中心化等詞語已經變成了行業的常規術語。
在2015年底動脈網做互聯網醫健風云榜發布時,張銳作為嘉賓曾說希望在2016年啟動A股上市,“原因有兩個,一是為了還債,創業過程中,有無數人的幫助,所有投資春雨的人都已經獲得數百倍的回報,這是我還債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當今年春雨宣布“開放聯結共贏”戰略時,張銳將春雨過去數年間積累的行業認知、勢能開放給行業,試圖打造一個全新的生態圈,相信這也是回饋那些認可、支持春雨的人們的方式之一。
2013年底開始籌備動脈網時,讀了很多關于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的訪談,后來才發現我們的辦公室與春雨醫生同處一個園區,也有了后來多次的樹下暢聊。最后一次與張銳見面是一個午后,在張銳春雨二層的辦公室里,我在他辦公室白板上畫了滿滿一白板的關于新媒體與醫療產業的設想,他給我講了春雨商業化的探索,給我看了他們跟一些大機構的商業合作規劃。
窗外,是金色的夕陽透過高高的白楊樹,窗邊是一架風琴,白板旁邊躺著一把吉他。
春天的768花香四溢,張銳的特斯拉車上落滿槐花,他在朋友圈中這樣寫到“香噴噴的在車水馬龍中埋葬光陰”。這位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縫的創業者,這位充滿了張力卻善意滿滿的人,這位把我稱為“大韜兄弟”的人,在秋意起時將不再考慮創業路上的那些挑戰還有他的夢想。
人到中年,最不愿意面對也最不能避免的就是死亡了,無論是老去的親人還是朋友。成住壞空,每個人來到世間,總會離去,但也總歸要給曾經來過的世間留下一些懷念。作為春雨醫生的創始人,張銳為之努力的春雨醫生和他的夢想無疑是我們所身處的醫療行業最偉大的商業實踐之一,而且張銳的兄弟們仍將繼續前行。
佛前燃一炷香,愿銳哥西歸凈土,也愿世間無疾痛。
大申網總裁王棟6日下午發布的悼念張銳言論:
無法相信!當年在廣州的時候,我在廣州日報集團做新媒體,張銳在網易當副總編,經常在珠江邊討論如何抓住新技術浪潮做最牛逼的產品。后來幾大互聯網公司視頻大戰,沒有預算,張銳通過網易公開課獨辟蹊徑。2010年左右我們在新天地聊天,他說要離開網易,抓住移動大潮,做最好的垂直產品。我們倆惺惺相惜又互不留情面,你喜歡我寫的書和對民生服務互聯網化的探索,也會批評我抓的一些用戶需求是偽需求;我佩服你對人性善與惡的洞見和對人對事的智慧。你說不僅要做牛逼公司,還要給心愛的人蓋特別的房子,等年紀大了要寫搖滾音樂史??天妒英才,世事無常。張銳,這幾年我們都在互聯網的驚濤駭浪中上下求索,面對面聊天不多,但你一直是我在價值觀和能力上最認同和敬佩的幾個人之一,一直覺得等你公司上市后我們可以有更多時間聊技術聊文化聊美酒,但從此生死兩茫茫。除了創造留得住的產品,我們要花更多時間和家人與朋友在一起,不能等到什么也做不了的那一刻。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6日晚間發布在微信朋友圈的《痛悼“銳張大人”》
認識張銳,差不多是15年前,一起活躍在西祠胡同。他那時還在報社工作,以“銳張大人”為ID在論壇里觀察和評論報業發展,觀點犀利、且有洞見;后來,他去網易擔任副總編,在網絡新聞挖掘和產品創新方面做了諸多創新和探索。我在復旦新聞學院任教時,還經由他與網易建立了新媒體研究項目的合作,邀請他來參加論壇,他的演講總是既前沿又有思想;近幾年,他開始創業,做春雨醫生,短時間內風生水起、令人矚目。去年,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久別重逢,兩個人一起吃的午飯,他依然專業敬業,沒有成功驕傲、只有平靜淡然,但神情略顯疲憊。今天突然傳來噩耗,震驚、痛心、悲傷。對事業充滿激情,對朋友抱以真誠,對生活不失情懷,這是他最令人敬佩和懷念的。張銳兄,走好!你直率的話語、嘴角的微笑、溫暖的眼神,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
錘子科技CEO羅永浩6日下午在微博上表示:
剛得知張銳去世,震驚,難過。當年他也是牛博作者,同歲……沒想到大家一眨眼就到了不注意身體不行的年紀了,傷感。但創業者過勞死肯定是極小概率,沒必要上綱上線。創業者忙的過程中肯定是想著家人親友同事投資人和健康的,只是這些考量難免沖突,萬一運氣不好,那也是求仁得仁,沒什么好說的……加班去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