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美與共 天下大同,城市更新助力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思考

導讀:9月16日,清華同衡與中國建筑文化中心、清華大學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在京共同舉辦了“城市更新在行動——2021中國國際城市建設博覽會系列活動之城市更新論壇暨清華同衡城市更新學術專場”。詳規中心城市更新設計研究所所長劉巍,結合北京城市更新實踐,向大家分享了以城市更新助力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幾點思考。她從城市更新實踐的根本價值出發,闡述在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戰略目標要求下,北京城市更新實踐的價值引導。

劉 巍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設計研究所 所長
01
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背景
國際交往是指一個國家或城市與其他國家或城市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學習,以維系雙方友好關系、推進雙方基于共同利益的相互合作。
國際交往中心是那些在彼此聯結的城市網絡體系居于“交往中心”的城市,是聚集國際高端要素,具有強大的輻射世界、服務全球的國際交往功能,在全球或地區發揮突出作用和影響力的城市。
北京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和中國主場外交的重要平臺。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提出的北京城市戰略定位之一,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中提出的首都核心功能之一。
2020年,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組織編制的《北京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專項規劃》,確定了“一核、兩軸、多板塊”的空間布局,謀劃了未來15年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的發展藍圖。

圖1: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空間布局規劃示意圖
(圖片來源:《北京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專項規劃》)
其中“一核”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是開展國家政務和國事外交活動的首要承載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兩軸”為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國際交往功能的集中承載區,是體現中華文化自信和大國首都形象氣質的代表地區。
“多板塊”是拓展豐富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的承載空間,是多維度、全方位展現北京國際化大都市形象魅力的亮點板塊。
與側重城市間競爭關系的“世界城市”層級體系相比,國際交往中心更加強調城市間的合作關系,強調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相互學習,因此除了主場外交以外,民間外交在國際舞臺上將產生越來越直接的親和力、塑造力和影響力。

圖2:充滿魅力的民間外交
(左圖: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中圖:網絡,右圖:作者拍攝)
同時,北京作為一座屬于人民的城市,通過更為國際化、現代化,更加開放包容,完善的配套服務系統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必將極大地提升國際交往中心的內涵與質量。
2021年,北京發布了《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年) 》,借助城市更新行動,北京將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力度,為拓展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的承載空間創造重大契機。
02
以城市更新助力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路徑與案例
從國際經驗來看,城市國際化大致兩條路徑:綜合性和專業化。
綜合性是注重城市綜合功能,各功能領域形成某種相互支撐的系統優化,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專業化則是聚焦城市的單項功能,如日內瓦、巴塞羅那、戛納、西雅圖等。
2021年8月,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提出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要與“五子”緊密互動,形成疊加效應。“五子”指的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兩區”建設、數字經濟、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和深入推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的京津冀協同發展。

圖3:五子聯動推動國際交往中心建設(作者自繪)
顯然,北京從人口規模、經濟文化產出與貢獻、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城市知名度和品牌美譽度等方面,都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已經成為對全球事務具有重要影響的中心城市。
未來需要更加注重城市綜合功能,使各功能領域形成相互支撐的系統優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都需要國際高端要素支撐。五子聯動正點出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提升國際交往中心內涵和質量的落子點。
以下從五個方面談談以城市更新助力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一點思考:
在日常中加強交往,在體驗中產生共情,在時空中感受文化,在山水中理解文明,在合作中增強信任
1、在日常中加強交往
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是國際交往的重要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只有堅持以全球視野推動科技創新,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交流,方能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和發展格局中的位勢,提升我國國際交往的頻率和水平。
任正非在2017年的演講中用“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漿糊粘接世界智慧”鼓勵華為的員工與不同領域的人無目的接觸,激發更多創新力。

圖4: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作者自繪)
海淀區作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大區,具有產學研基礎良好的中關村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是踐行首都科技創新及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沃土。
中關村科學城國際人才社區作為全市首批四個試點之一,嘗試以強化高端創新功能為導向,整合資源配置、提升環境品質、完善配套設施,依托城市更新盤活存量。從國際人才的休閑場景出發,以一杯咖啡講好創新創業故事,強化海淀創新品牌的整體IP,構建以知識社交和創新活動為內涵特征的一刻鐘宜居生活和創新創業服務圈。增強以人才為核心的上下游科技、產業合作開放度從而使不同領域的國際人才在日常休閑中加強交往,共同創造新的價值。


圖5:海淀特色一刻鐘宜居生活-創新創業服務圈品牌塑造計劃(左圖作者自繪,右圖來源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



圖6:海淀區城市更新典型項目
(左:藍潤大廈國際人才會客廳,中:牡丹集團全球數據中心,右:石油共生大院)(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2、在體驗中產生共情
以新消費為代表的服務貿易是國際交往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剛剛結束的2021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論壇上,《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正式發布。方案發布了包括“消費新地標打造行動”在內的十大專項行動。

圖7:《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十大專項行動(圖片來源:北京市商務局)
以2021年剛剛更新改造完成的美克洞學館為代表的消費空間的城市更新背后,我們可以看到新消費的幾個趨勢:
首先是文化與消費場景的深度融合,實現從產品銷售到生活方式引領;
其次是從單純的購物到休閑、社交甚至國際交往的多元場景融合,實現多義的城市公共空間;
最后,作為一家曾經以外銷為主的家居企業,在面對國際貿易競爭和雙循環時,呈現出的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產業升級路徑。

圖8:美克洞學館更新改造效果(左上圖來源北京朝陽,左下圖來源美克洞學館,右圖來源美克美家)
當前,以貨物貿易為基礎的全球化即將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城市國際化的競爭焦點將轉向服務貿易、高端制造業以及知識產權戰爭。
面對服務貿易的良好發展前景,需要文化、科技、服務和產品的深度融合,而這種融合推動下的城市更新也必將引發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人們在深度的體驗中產生心理和情緒共鳴,從而促進文化休閑、教育培訓、經貿往來等等國際交往方式的發生。
3、在時空中感受文化
除了科技合作、新消費以外,文化是國際交往最好的切入點之一。
北京老城的營造體現了中國古人的哲學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禮樂文化,是中國古代營城智慧的集大成者,也是北京城市魅力最重要的一張名片。
北京老城的營造魅力體現在物質性、精神性和社會性三個層面,三者的交織形成了矛盾而復雜的整體。

圖9:北京老城的營造魅力(圖片來源1861年京師全圖)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提到,要增強文化自信,以美為媒,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古人認為中國式的審美,是超越了一切的物質而到達的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
比如唐代詩人王昌齡提出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哲學家李澤厚則認為,中國建筑平面鋪開的有機群體,是把空間意識轉化為時間的進程。
今天,我們需要對老城的物質性加以保護,但是單純保護物質空間顯然無法傳承、延續和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正如北京大學朱青生教授所說:
生存的意義有時并不一定是在思想或者宗教,并不一定是在日常生活、政治和經濟,而恰恰在于我們人的一種創造和想象之中,就是說在藝術中間。通過藝術,我們看到的不是人的日常,而是人的超越。
在今天老城保護與更新的進程中,除了對物質空間加以保護以外更迫切地需要利用傳統的物質空間,營造與當下的社會生活、國際交往相適應的多種場景,并在這些場景中注入中國式的審美精神。使得中外友人能夠在這樣一系列“物境、情境、意境”相互交織的場景中,以超越三維的方式去感受和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圖10:與當下的社會生活、國際交往相適應的多種場景(圖片來源:參見圖片標注)
讓人們能夠從多元的場景和形式中窺見相通的情感,發現彼此之間的共同點比想象中要多得多,而這正是跨越民族和政治邊界對話的基礎。
4、在山水中理解文明
文化和與文明是一對互通的概念。文化通過與自然的對立來凸顯自身,而文明是一種對于人和非人存在的整體性關懷。
如果說老城展現的是北京800年建都史深厚悠遠的文化底蘊,那么北京3000年建城史反映的文明演進過程則必須放置于山水之間才能得以理解。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提出要“加強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這三條文化帶的整體保護和利用。作為“三條文化帶”之一,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擁有極為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

圖11:三大文化帶(圖片來源:《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
無論從地理上還是文化上,永定河都是北京的母親河。
300萬年前,永定河從上游沖刷裹挾而來的泥沙沉積形成了北京小平原,為北京城的形成提供了地理條件。
百萬年來,永定河帶來的泥土和充足水源提供了富饒的物產,孕育了最早的人類文明之一。泥河灣人、周口店的北京人、東湖林人,都是在永定河的滋養下孕育出的古人類聚落。
5000年前在永定河畔,黃帝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戰中打敗蚩尤部落,形成華夏民族。永定河從此與中華文明的發端深深聯系在一起,沿河孕育出大同、張家口、宣化、北京、天津等城市,深刻影響了中國和世界。

圖12:永定河:地理與文化雙重意義的北京母親河(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今天永定河沿線尚存大量的自然物產、人文遺蹤、名勝古跡、古道名村,具有重要的自然價值與人文內涵,多維度地反映了北京自周代到遼金元明清歷代的經濟、社會、文化的演進歷程。

圖13: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自然與人文資源(圖片來源:參見圖片標注)
同時隨著城市的發展與功能的演替,西山永定河沿線地區的城市更新漸次展開,礦山的修復、古道的復原、工業遺跡的保護與利用、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為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也為國際交往、文明的互鑒創造了多元豐富的場景,記錄、展示和推動著這片古老的土地從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再到生態文明的嬗變。
在這片土地上,人們可以超越宗教、國度、文化和時間,從細微與平凡中解讀自身,在時空的多重維度中欣賞和贊嘆自然與文明的力量。
5、在合作中增強信任
治理是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重要命題
作為國際交往中心的北京是我國作為新興大國的首要外交舞臺,是東方傳統文化與現代多元文化交融和中國文化自信的展示窗口,是全球科技創新和交流合作的樞紐,更是全球治理的開放平臺。
從治理的視角來理解國際交往中心建設,除了國家治理、全球治理外,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也是完善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的重要命題。
社會治理的核心是政府、企業與社會的互信、協作與共贏。各級政府需要創新社會治理,倡導共建共治共享。
企業需要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
社會組織、志愿者需要弘揚志愿服務精神,講好中國故事。

圖14:政府創新社會治理:2019年北京國際設計周 · 五道口 城市更新薈(作者拍攝)

圖15:社會組織、志愿者弘揚志愿服務精神(作者拍攝)
左:專家志愿者共創志愿服務建設,右:后廠直播間 · 身邊好人志愿直播
如果說城市更新是拓展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承載空間的重要手段,那么社會治理則是伴隨城市更新過程中推動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經貿往來、學術合作、旅游休閑的創新手段,借助這些民間外交的多元形式(文化外交、旅游外交、體育外交和教育外交),一方面展現了北京濃厚傳統文化底蘊和現代國際大都市的形象魅力,更有利于推動政府、企業與社會在合作中加強信任,在信任中實現共贏。
03
要點與總結
1、 回歸以人為核心
與大事件推動的主場外交不同,以多元場景相互融合推動的“以人為核心”的民間外交,在國際舞臺上將產生越來越直接的親和力、塑造力和影響力,從而成為國家外交的重要補充。
2、文化是國際交往最好的切入點,而文明的互鑒則是國際交往的最終落腳點
以城市更新助力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需要實現空間賦能、文化激活、場景再造、山水聯動,從而形成一系列城市的魅力空間、進而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美譽度。
3、治理是國際交往終極的命題
社會治理有助于推動政府、企業與社會在合作中加強信任,在信任中實現共贏,從而為豐富多彩的民間交往搭建平臺,體現中國之治的內涵價值。
以上是我的一點思考,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希望以城市更新的專業力量為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貢獻點滴智慧。
排版 | 孫青
圖片 | 供稿部門
供稿 | 清華同衡 城市更新設計研究所
原標題:《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以城市更新助力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思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