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進入深水區,互聯網企業干重活的時候到了
過去數月,“數字經濟”被提及頻率之高讓人們隱約感覺到,無論是政策導向,還是技術準備,這個領域似乎春風正暖。
作為百年變革中的經濟新引擎,中央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最新要求是:做強、做大、做優。破題方向,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作為數字經濟主體的互聯網平臺,開始進入由虛向實的深水區。

近四成的GDP貢獻
數字經濟何以成為百年變革中的經濟新引擎?
這要從技術革命史來看。拉開世界文明的時間軸,人類先后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目前,人們對于當下歷史階段的一個共同判斷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復蘇面臨嚴峻挑戰,“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與此同時,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動的數字技術在這場百年變局中起關鍵性作用。
縱觀國際,世界各國都把推進經濟數字化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在前沿技術研發、數據開放共享、隱私安全保護、人才培養等方面做了前瞻性布局。
我國中央高層更是在月前明確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
在中國,于改革開放春風中氳育的數字經濟近年來不斷發展壯大。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體規模已占GDP近四成,并保持9.7%的同比增長速度,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工信部最新數據也顯示,今年1—9月,我國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業務收入和營業利潤持續較快增長。規模以上互聯網企業完成業務收入11633億元,同比增長25.4%。
值得關注的是,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國內互聯網行業兩年平均增速高達19.4%。
放開視野,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的數字經濟仍表現突出。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測算,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近5.4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增速則位于全球第一。而在2015-2020年期間,中國超10億美元的互聯網平臺總價值由7702億美元增長到35043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5.4%。
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小米、京東、美團等在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企業躋身全球互聯網企業20強,無論是財富價值增速還是技術價值成長,都體現了中國數字經濟在全球的競爭力。
中國企業在數字經濟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從全球互聯網公司發明專利數這個維度就能窺視一二:2020年,全球互聯網領域發明專利數top10中,中國企業占比40%,其中騰訊的專利數排名第二,獲得專利14745項,是facebook的兩倍多。

在全球經濟脆弱復蘇背景下,數字經濟這塊“長板”,無疑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興實業、干實事”風起互聯網
數字經濟的概念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彼時,隨著ICP/IP協議、萬維網協議先后完成,互聯網開啟了快速商業化步伐,各種新型商業模式和互聯網服務被開發出來并推向市場,涌現出一大批互聯網企業。
“數字經濟”概念在此背景下應運而出。
其中,互聯網平臺是數字經濟的主體,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關鍵環節,是各類數字經濟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
如果說在過去的二十多年,數字經濟主要在社交、游戲、搜索、電商等領域深耕行業價值,那么可以說數字經濟已進入新轉折點,即與實體企業一起奔跑。
正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所認為,著眼實體經濟、賦能實體經濟,是需求所致,也是風口所在。“如果說‘十三五’數字經濟主要從消費端的平臺發力,那么‘十四五’生產端數字化、智能化將成為重要的新增長點。”
近年來,騰訊、小米、阿里等國內互聯網企業紛紛進行結構性轉型升級。互聯網行業也開始放緩腳步,從一味地追求高增速轉向長期價值思考,“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個困擾人類的哲學命題如今也開始困擾快速奔跑了20年多年的互聯網行業。
立意于反哺社會的“長期主義”似乎是互聯網行業內不一而同的答案。不看速度看價值,與實體經濟融合成長才能更大限度地拓展數字經濟價值的深度與廣度。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日前的公開表態被視為國內互聯網行業向實轉身的一個縮影。
“數實融合”需要興實業,做實事,靠實干,我們要把科學精神與企業家精神結合起來,培育中國的創新高地;更要把數字工匠精神與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結合起來,樹立新時代的“大國工匠精神”。馬化騰稱,要有長跑的信心和準備,努力做好實體經濟的“數字化助手”。
上述表態出自上周的騰訊生態大會。騰訊高級副總裁在同一場合透露,騰訊產業互聯網已經落地30多個行業,與9000家合作伙伴,打造了超過400個行業解決方案,實現了與實體行業的“同生共長”。
在這背后,流傳過的一個細節或能佐證互聯網企業的變化:為了能用AI幫助工廠找出流水線上的產品缺陷,騰訊的AI科學家們需要穿著防塵服在很噪雜臟亂的工廠里一待就是一天,或者持續幾個月時間在這樣的惡劣環境里工作。
“躬身入局,雙手沾泥,助力產業發展”成為新的業務作風導向。
其他互聯網企業如美團、阿里、百度等亦在數字經濟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多的背景下,開始調整業務重心。互聯網領域掀起“興實業、干實事”之風。
事實上,數字經濟脫實向虛的轉變,已讓實體經濟開始嘗到紅利甜頭。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國內智庫部高級研究員黃斌長期關注數字經濟。他觀察發現,近年來,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催生了靈活就業等“新就業形態”。而新就業形態的出現,是數字技術更加充分的披露了就業供需信息,降低了就業市場交易成本的結果。
背后的邏輯在于,交易成本降低有助于勞動者技能和就業崗位的更好匹配。在這一過程中,原有的市場分工和與之相匹配的勞動關系面臨變革,更加靈活的勞動力市場正在涌現,并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競爭。
黃斌與其團隊研究得出,具有一定程度專業“壟斷”技能的高技能勞動者是新就業形態中的主要受益者。

一個原因是因為市場分工越細,高技能勞動者的就業崗位需求就越大,比如由中國信通院和微信聯合發布的《數字化就業新職業新崗位研究報告——基于微信生態觀察》顯示,2020年微信生態蘊含的就業機會達到3684萬個,同比增長24.4%。僅以微信小程序為例,小程序的開發、產品、運營等工作機會就超過780萬個。
隨著就業市場交易成本降低,高技能勞動者更容易在分工細化后的市場中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就業職位,并不斷累積專業技能,從而獲得專業“超額收益”。
比如APP/小程序開發者、優質的公眾號/視頻號作者、知名網絡文學作家、優秀的短視頻創作者可以通過反復實踐、聚焦一個垂直領域并持續提升技能而獲得更高收益。
一組最新的微信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三個月,微信小程序的數量同比增長超過40%。
騰訊稱對此的解釋是,這得益于微信加強了商業生態以及加深了在餐飲、零售及交通等實體行業的滲透。

“負責任的數字經濟”
當我們在肯定數字經濟在當今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時,我們也看到數字經濟帶來的挑戰。
數字經濟的兩面性體現在:一方面,數字經濟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激活社會化創新、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給大眾帶來更多福利等方面呈現出顯著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帶來的規則建設與治理難題不容忽視。
發展負責任的數字經濟,成為領域共識。
月初,中國正式申請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就被國內外視為彰顯中方參與制定全球經濟規則的開放姿態,有利于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提升競爭力和影響力。
在國內,數字治理的中國方案,正在為數字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這兩年來由政府、企業、學者、公眾共同建立起的規則體系也逐漸上軌。
堅持發展與安全并重,鼓勵和規范并舉,政府在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管理等,網絡安全保障等數字經濟治理維度進行了全方位的頂層制度設計,使得實體經濟得以持續健康發展。
一些數字經濟基礎雄厚的城市也在創新監管方式。例如,半個月前,深圳市就召集騰訊、華為等20余家重點APP運營企業簽署《深圳市APP個人信息保護自律承諾書》。
在新監管環境下,互聯網企業也紛紛調整“自治”門檻,以擁抱監管。11月1日正式實施的《個人系信息保護法》促使互聯網企業建立外部監督機制。
開以先河的騰訊對外透露其個人信息保護外部監督委員會的工作內容就包括:結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獨立評議騰訊公司及各產品隱私保護相關工作、提出指導和修改意見等,以不斷完善與提高騰訊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的機制建設與透明度水平。
如果說要把握好數字經濟在百年變革中的關鍵作用,一方面需要保障數字經濟在規則城墻里,有序健康地發展;另一方面則需要數字經濟深深扎入實體經濟的土壤里,實現共同發展。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所言,我國的數字經濟是在工業化還沒有完成的發展階段起步的,有些工業化積累的矛盾和問題用工業化的辦法難以解決,但數字經濟可以開出更有效的藥方,數字經濟為我國更好更快完成工業化任務提供了新的引擎。
負責任的數字經濟應該惠民為民。惠民為民,也正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初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