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天安門廣場有個好大好大的花籃,你知道花是怎么“插”的嗎?

你可能會想到,“美女用纖纖玉指將鮮花擺放進花瓶或者花籃”的場景,比如下面這樣——


但是,這不是答案的全部。完成花籃的制作,除了需要你所看到的重型機械,還需要借助你所看不到的精密科技,那就是3D技術。
這已經不是3D技術第一次“加盟”天安門廣場花壇布置工作。據了解,之前的國慶擺花工作就開始引用3D技術,以提高布景精度、提升景觀效果。以花籃為例,制作時先采用3D掃描技術對小花籃模型進行3D建模,確定每一朵花在花籃的空間定位和安裝位置,讓制作和布置過程更加精確。
要是小編這樣說完,你有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那咱繼續往下看。
這是北京泊淵鑫利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總監徐源正在對今年中心花壇花籃的小樣進行一次整體3D掃描。


經過掃描,我們肉眼里的花籃小樣,被“分散”成無數小點。技術人員將掃描過程中產生的“噪點”清理掉,留下有用的點。這些密密麻麻的小點,看上去就像一片云。在制作流程中,這個過程被稱為“點云合成”。
數學上講過,兩點成線,三點成面,我們把所得到的點進行三點結合,就能得到無數的三角面片,再將無數的面片進行組合,得到立體圖形,也就是每一根花桿的立體圖形。技術人員不斷調整三角面片,使3D圖形與每一桿實際花桿不斷接近、提升精度。
接下來是逆向造型。這是相較于正向造型來說的。如果正向造型,那就是畫好花籃的設計圖,然后由工廠根據設計圖制作各個部件,最后組裝。這其中的問題是設計和實物之間的誤差較難控制。逆向造型則是先制作一個花籃小樣,通過3D掃描得到數據,在專業軟件上對數據進行處理,得到3D模型,然后等比例放大,得到花籃中各個花桿的相關數據,再進行制作安裝。這種逆向還原設計原貌的做法,更有利于最終效果的逼真、自然。

造型之后,技術人員將每一根花桿以及其他部件的具體制作數據輸出,比如中心線長度、花桿夾角、花桿頭部的空間坐標等。這些數據是工廠制作和廣場布置的基礎。


徐源介紹說,今年的花籃小樣3D掃描數據量為8.5GB,逆向造型后的數據總量達到10.8GB,形成的制作參數共計400多個。
有了制作參數,就可以交付工廠開始制作了。小編了解到,往年的花籃里,花桿采用的一般是直桿,主要原因是直桿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制作。但使用直桿的不便之處在于花朵無法自然彎曲,難免相互遮擋,影響整體效果。今年使用的一些異型桿,正好解決了這樣的問題,請看下圖:

然而,異型桿的制作不是一帆風順的。“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用在這里十分恰當。最終的花籃是將小樣放大十幾倍,如果在小樣上只是5厘米誤差,那么最終的成品誤差可能達到80厘米,接近一米。
為了保證最終效果,工廠把異型桿制作出來后,技術人員還要再次進行掃描,得到異型桿的數據,與小樣的掃描數據進行比對,就成品的長度、角度、彎曲度、空間點位等數據進行擬合,然后調整,目的也是為了最大程度還原小樣。下圖就是技術人員對制作出來的異型桿進行掃描。

接下來,接下來什么都不說了!直接上圖,還是“夜景炫酷”版的。

為了獎勵你認真閱讀本文,小編準備了一個“彩蛋”——花籃異型桿分布圖。

(原題為《你知道天安門廣場的大花是怎么“插”的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