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貧困生自白”背后:別當苦難的看客
“貧困生自白”背后:別當苦難的看客 原創 陳泓昕 清華大學清新時報
作者 | 陳泓昕
責編 | 戎漸歆
排版 | 張葉佳

圖源中國攝影報
近日,匿名論壇的“貧困生自白”講述的故事,被不少校友轉至朋友圈等各種公共平臺。這份陳述式的自白,被冠以純粹、溫馨,乃至“奮斗榜樣”之名宣傳。主人公的事跡確實令人動容,但在筆者看來,若對這一私人分享過度消費,實際會導致對苦難沉重性的解構。
貧窮是窘迫,是隱私,是根據程度不同而劃分的苦難,而不該被視作有益奮斗的動力大肆宣揚。挪用苦難來歌頌意志和激勵奮斗,是對苦難沉重性的消解。在類似“經歷風雨,得見彩虹”的語境下,以歌頌戰勝苦難的人來激勵自己努力,包含著一層危險的邏輯:它往往意味著,那更多的沒能從苦難中走出的人,他們見不到彩虹,也不值得學習和歌頌。猶記得當年十一歲的殺魚弟,在被家人的直播塑造為“網紅”后,他貧困的家庭和失學的處境,一時之間成為人們資助、打賞,展示溫情與感動的上好對象。當時的鼓勵確實發自真心、感人肺腑,可旁觀者在道德嘉年華中的一次狂歡是無濟于事的,人們散播眼淚,卻無視苦難本身,以及它背后的成因、邏輯和傷痛。當關注散去,六年后的殺魚弟收獲的,依然是每時每刻在生活重壓下的掙扎,和一次未遂的自殺經歷。而更多有相似命運的人,也許就在無聲的苦難里化作了一抔黃土。

圖源搜狐新聞
再者,以他者的“旁觀心態”來轉載并感慨的人里,大多數其實并不具備敘述苦難的資格。坦陳講述匿名之下才能宣之于口的故事,本就風險極高。匿名平臺發布的內容是否可以隨意轉載姑且不論,就敘述者的心態而言,陳述苦難的目的,至少不是去博取眼球和同情,更不是去尋求他人居于上位的凝視和評判。他的敘述,也許只是分享給那些同樣在泥潭里,未能脫身的人們而已。然而各類新聞,終歸還是將這次推心置腹的對話,渲染成了一場旁觀者的狂歡,淹沒在一段段帶有隱蔽的優越感、看起來深受感動的小作文里。人們以第三者視角談論苦難,終歸是難以擺脫施舍式的關注、“少見多怪”的感慨和自我感動的共鳴。
可我們應當意識到,苦難并不應具備天然存在的合理性,它是需要去克服、去消滅的,旁觀者看著掙扎在苦難的沼澤里的人,看見他們的頭露出來了便為他們鼓掌叫好,看不見泥潭下的人,便以為全然不存在了似的,自信著自己永遠不會跌落進去。我們勉勵自己要像這個爬出來的人一樣,避這片沼澤越遠越好,卻忽視前路未必是平坦的大道,也依然有可能是暗藏沼澤的草地。我們應當努力嘗試的,是和所有人一起規避和填平這樣的泥潭,拉人一把,而非置身事外。

圖源騰訊新聞網
聚光燈下,我們分給苦難親歷者的關注,更多被動地投射成了一種幸存者偏差。主動的敘述是需要勇氣的,視頻網站上不乏身殘志堅、深陷苦難的人們分享自己的生活,但在這類視頻的評論下,總會有質疑他們“賣慘”的諷刺和謾罵。似乎只有成功熬過苦難的人才有資格講出他的故事,但更多真實的苦難,依然埋藏在未經敘述的、難言的窘迫與痛苦當中。那些未被呈現在聚光燈下的敘述,也許會因此而成為消失在黑暗的求助。
這份未知確切真假的自白里,進入清華、受到幫助、生活好轉,是社會的貧困群體里相對強大的人成功回歸正常軌跡的一次陳述,是窮盡力氣擺脫苦難的回憶;其背后之沉重和所需要的勇氣,或許只有敘述者自己可知。這個故事里的貧窮是被克服的苦難,它并不溫馨,也并不感人肺腑。
少一些為苦難賦予價值的敘述吧,因為總有無法表達自己、只能被旁觀者表達的存在。不求共情,但求緘默。也許苦難的敘述者并不能真正意義上擁有他的聽眾,但至少希望我們,不僅僅成為只對“苦難幸存者”共情至深的看客。
原標題:《“貧困生自白”背后:別當苦難的看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