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孩子厭食多因喂養不當,可適當“餓一下”
有些孩子,一到吃飯時父母就發愁,想方設法追著喂、逗著喂、騙著喂,也吃不了幾口飯。在幼兒園雖然比在家好一些,但也總是剩飯。上海中醫醫院主任林潔醫師指出,造成小兒厭食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最主要還是因為父母缺少正確的育兒知識,喂養不當形成的。

零食不斷致無規律飲食
厭食,俗稱積食,是兒童常見癥狀,屬于中醫所說的脾胃病,也就是消化系統病,常常表現為寶寶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不愛吃飯。
長時間厭食可導致病兒體重減低,甚至影響正常生長發育,使免疫系統及內分泌功能紊亂。小兒厭食癥的概念,一是食欲差、食量少,與同齡兒相比或與自己正常時相比食量減少三分之一以上;二是無明確具體疾病,持續時間較長的食欲差,一般持續三周以上。
導致小兒厭食的原因很多,如:消化系統疾病、全身或其他系統感染性疾病、膠原病、某些營養素缺乏、藥物毒物影響、心理因素影響等。隨著生活條件改善,心理、飲食因素所致厭食常為目前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厭食癥的類型也由過去的虛證寒證為主,轉變為實證熱證居多的多種類型。
上海中醫醫院主任林潔醫師指出,造成小兒厭食的原因有很多種,如為胃腸道慢性器質性疾病引起,須先明確病因,把慢性病治療好了以后,厭食才會得到改善。
但是,大多數小兒厭食癥不是由于疾病引起,而是由于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合理的喂養方法、不佳的進食環境及家長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還是因為父母缺少正確的育兒知識,喂養不當形成的。
有些家長,尤其老人,經常用零食哄孩子,寶寶一哭給塊糖、寶寶一鬧給塊餅干,時間長了孩子就不能按時按頓吃飯了。這樣會引起飲食無規律,無固定進食時間,進食時間延長或縮短,正常的胃腸消化規律被打亂。零食不斷,嘴不停,胃不閑,導致胃腸道蠕動和分泌紊亂。飲料、雪糕、巧克力等高熱量,使血糖總是處于較高水平而不覺饑餓。進食環境差,邊吃邊玩,或進食時家長逗弄、訓斥,使大腦皮層的食物中樞不能形成優勢的興奮灶。
開食療處方需辨體質
老話常說:“若要孩子安,常帶三分饑與寒。”林潔醫師指出,保證孩子有正常的食欲是非常重要的,對于短期(兩三周左右)的胃口不好,特別是過度喂養的孩子,肚子里本來就有沒有消化的食物,這些孩子家長可以采取“餓一下”的辦法,注意觀察而不是再進行不必要的食補。
現在家庭條件好了,父母怕寶寶缺營養,希望寶寶長得快,從小就是魚、肉、蛋為主要飲食,甚至給孩子吃補藥。這樣片面追求高營養,肉蛋奶無節制地填喂,會損傷孩子稚嫩的胃腸,引起消化不良。高蛋白、高脂熱量、高糖的食物攝入反而會引起兒童主食的攝入不足。
針對這種孩子,可以將白蘿卜放在水里燒一下,把蘿卜水給孩子吃,起到消食的作用。“我們提倡科學喂養,家長應該重視飲食調節,學會有關科學喂養方面的知識。主食的進食量占到每餐總量的三分之二,葷菜占剩下部分的三分之一,蔬菜占剩下的三分之二。”林潔說。
同時,還應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做到按時進食、控制零食、營養均衡等。另外,家長過分關注孩子進食,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進而以拒食作為提條件的籌碼。家長喂養的時間應該固定在30分鐘左右,時間不要過長。寧愿讓孩子餓到下一頓以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小兒厭食還有一些原因是運動不足,代謝減少,胃腸道消化功能得不到強化。其他還包括:生活不規律、睡眠欠充足、過度疲勞、便秘、身體不適等,這些都可以造成孩子偏食、排食,營養不均衡,甚至厭食。
“家長應該正確教育孩子,避免各種精神因素引起厭食。增加孩子的活動量,特別是戶外活動,以促進消化,增強食欲。進食要愉快。對于已經形成厭食、偏食的患者要耐心引導,不要呵斥、強迫,以免形成惡性循環。提倡食補,補充微量維生素,如粗糧雜糧。”
林潔說,“對于一些食療的方子,比方說山藥粥、山楂膏、烏梅汁、薏米水、白蘿卜湯等并不適合所有的厭食孩子,如若要進行食療,還是應該到醫院,讓醫師辨證、辨體質開食療處方。”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