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圍繞明中都遺址,安徽鳳陽縣擬13億打造400公頃遺址公園

墻高15米、底部寬8米,一段足以與北京紫禁城城墻相媲美的古城墻,至今屹立在安徽省鳳陽府城鎮西北。史料記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此興建明中都皇城,只是開工6年后,不知何故被神秘叫停。從遺留的巍峨古城墻身上,今人依稀能見當年明中都皇城的氣派,而近段時間,安徽省文物部門對明中都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大量的殘存的墻基等遺址,讓這座豪華都城的輪廓更趨清晰:據文物部門考證,整個紫禁城面積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昨日(9月27日),記者來到考古現場,看見許多精美的石雕重見天日,據鳳陽縣旅游部門介紹,該縣將投資近13億,圍繞明中都遺址,打造一個面積近400公頃,以明文化為核心的城市文化遺址公園。
雕欄玉砌重見天日
從去年開始,安徽省考古部門對中都皇城遺址進行了挖掘,昨日記者來到探訪了考古現場。從午門進入皇城最核心,這里還是大片的農田,長滿了玉米等作物。隨著考古部門的進駐,籠罩在這里的神秘面紗被逐步揭開。
在一些開挖的區域,可以看見中都皇城的老地基,此前,這些已經埋藏在地下數百年。在西南邊的一處挖掘現場,省文物考古所的專家李軍介紹,這里是中都皇城核心區域的邊緣,可以看到當時的地基結構,由一層層的青條石與青磚堆砌,青條石的側面雕刻有精美的云紋。
在另一處,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段漢白玉的欄桿,石制的護欄,還有一根石柱,石柱頂部呈圓柱形,刻有祥云花紋,真正是雕欄玉砌。
可惜這段石制欄桿已經斷成數節,文物專家介紹,中都皇城在被廢棄后,許多材料被拆下運走修建其他建筑,加上數百年來,歷經戰火,許多珍貴文物都慘遭破壞,令人惋惜。
城磚上燒制了產地
東華門,皇城核心區域的東門,經過發掘也已初顯原本的面目。據文物考古所專家王志說,當時筑城,城墻內部夯土填實,外部用青磚層層包裹,往往多達十余層。這些青磚來自全國各地,為防止以次充好,青磚上都要標明來源和監造人名稱職務,以方便相關部門追查。
記者看到,這些青磚雖然歷經數百年,仍然堅硬無比,許多磚頭側面的確燒制了來源等字號。
在東南角樓也是如此,這里是南墻和東墻的交界之處,也是被青磚厚厚包裹,原本清朝在這里增建了一個角樓,后來被毀壞。
據了解,在發掘過程中,文物部門還發現了一些當時的瓷器,通過底部的字樣,大多為明代成化年間,這也是一個有待破解的疑問。
規劃建設遺址公園
鳳陽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唐更生介紹到,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于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明確“保護現狀,重點維修,分期實施”。2002年10月,國家有關領導對修復“明中都遺址公園”進行了審批。 2004年,國家文物局又將方丘、寰丘、觀星臺、涂山門四處附屬建筑遺址并入明中都皇故城和皇陵石刻國保單位中。2012年11月17日,明中都皇城城墻與南京城墻等8處古城墻被國家文物局聯合“打包”為“中國明清城墻”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踏上了“申遺”之路。
據文物所介紹,“明皇城”是中國歷史“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位于縣城的“皇城”遺址。 2013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鳳陽縣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遺址公園躋身其中。
為更好地做好遺址的保護和旅游開發,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遺址公園項目部負責人袁媛介紹到,鳳陽縣把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定位為明文化為主題的城市型遺址公園,規劃以明中都城考古遺址公園為核心,以鳳陽歷史文化名城為依托,逐步形成集遺址保護、考古科研、文化展示、旅游商貿、生態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鳳陽文化新城,融合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教育、科研、游憩等多功能的明都城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向公眾展示真實的遺址及考古成果,展現“明朝古都”的文化內涵。
據了解,遺址公園的展示總體規劃為“一軸一心兩帶四區九點”,一軸為皇故宮的中軸線,一心是奉天殿的核心展示區,兩帶是皇城墻和護城河及禁垣城墻兩個展示帶,一共有16個展示區域,總面積382.30公頃,總投資約12.7億元。
(原題為《鳳陽中都皇城發掘一年 將投資近13億打造遺址公園》)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