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一民國大宅沒“名分”面臨拆遷,黃浦區稱會請專家查勘

在上海市黃浦區的濟南路,有幢民國時期建造的私人大宅,與“逸廬”毗鄰而居。該建筑有獨立的花園庭院、西式外廊式建筑風格特征和雕鏤頗細的室內裝飾,有專家稱,它的歷史價值和建筑文化價值甚至高于一般的西式花園洋房。
不過,2014年12月,黃浦區人民政府發布了118街坊的房屋征收決定,這幢位于濟南路207弄2號的民國大宅,在被征收的地塊范圍里。如今,該地塊的多處建筑已經消失,只有這幢民國大宅及少數房屋仍屹立在這片廢墟之中。
近日,這幢民國大宅的屋主人呼吁,希望建筑可以保留下來,除了建筑本身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外,還承載著一家多代人的記憶。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從黃浦區文化局核實,該建筑并非不可移動文物身份,不過黃浦區文化局近期會請專家現場查勘,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對每個角落都愛不釋手”
如今黃浦區的濟南路207弄(又名紹安里),已被周圍不斷拔起的高樓大廈包圍,沿著里弄而入,幾座石庫門建筑群略顯陳舊。在不遠處,一臺黃色的推土機夾帶著砂礫呼嘯而過,這里的多處建筑已經被夷為平地,而如今,只有少數房屋仍屹立在這片廢墟之中,這幢民國建筑就坐落于此。這幢建筑沒有名字,屋主人一家姓沈,不少人喜歡稱其為“沈家大宅”。
9月23日14時,記者來到紹安里2號門前,一幢別具一格的石庫門建筑引入眼簾。房屋經過近百年洗禮,陳舊無法避免,但并不破敗,各個角落反而散發出一股滄桑的歷史感。
4米高的清水磚墻,被一圈石庫門代表性的紅磚帶圍繞著,坡型紅磚瓦房頂上,有一扇“老虎天窗”。雖然烏漆實心厚木門上方的山花楣飾已經受到損壞,但記者卻依稀能看到“順事家昌”四個大字,這是對屋主人寄予的祝福與厚望。
沈洪生是這間大宅子的主人之一,一談起自己的房子,他就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房子里的每一個角落,都愛不釋手。”他念叨著。


沈洪生打開大門中的小門,弧形的陽臺與寶瓶柱圍欄,形成了天井獨特的仰望視野。只要一進門便可見,8根直徑約40cm的羊角型羅馬柱貫穿于兩層樓之間。一樓中央為大客廳,東西各一個30多平方米的臥室,大客廳除了有雕刻著“八仙過海”的8扇中式雕花落地長窗,房頂上還鐫刻有西式的繁復精美花紋頂角線和吊燈圈。
西廂房如今住著沈洪生的哥哥,里面擺放著一些古老的紅木家具,像內嵌式書櫥,立柜、梳妝臺等,墻邊還有一臺年代久遠的鋼琴。“我嫂子以前愛彈鋼琴。”沈洪生的夫人打開鋼琴,隨意地按了幾個鍵,琴聲的音調依舊清晰悅耳。
上了二樓,來到中間大客廳,只見這個房間每面墻壁上有兩扇門,東西連接著一個30多平方米的臥室,面向陽臺的是兩扇落地百葉木窗,陽光透過縫隙,在地面上留下一道道亮黃色的條紋。
在房屋的東側有一個約140平方米的花園,旁邊的卷簾門里還有一間汽車房。現如今花草叢生,爬山虎爬滿了房屋的一側,中央的一棵廣玉蘭大樹,扎根在破裂的水泥地中,樹身開始倒向一側。


動遷令帶走幾十年記憶
沈洪生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談起房子的來歷,他記得很清楚,這幢沈家大宅是父親看到祖母當時居住的房子太窄小,為祖母買下的一處私宅。據了解,該處房屋1925年竣工,如今已有90年的歷史了。
如今這間沈家大宅也面臨被拆的困境,讓沈氏后人頗為無奈。“這間房子如今也有五代人的記憶,而這動遷令,是要把我幾十年的記憶都帶走了。” 他說完后沉默良久。
東廂房是沈洪生記憶最深刻的地方,因為那是他與祖母的臥室。“我們家是7個兄弟姐妹,一部分姐妹們與父母住在北京路的房子里,一部分就和祖母住在這里。我們平時也不出去玩,就喜歡待在宅子里,祖母會在書桌上教我們讀書寫字。”沈洪生老說著說著,露出了笑容,“以前有保姆會給我們做飯,我們一大家子吃飯都要2張圓臺。”
沈洪生向澎湃新聞展示了一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位10多歲的小男孩,蹺著二郎腿,神氣地坐在天井中的一張八仙椅子上,背景是白色羅馬柱撐起來的客廳大堂。“以前也沒多拍照片,現在想來也特別后悔。”



一個沒有“名分”的建筑
早在2014年12月,上海黃浦區人民政府發布了118街坊的房屋征收決定,征收房屋的范圍,東至吉安路,西至濟南路,南至復興中路,北至自忠路。
去年5月25日,澎湃新聞刊發了一則《上海石庫門之最“逸廬”面臨搬遷,黃浦區回應正研究如何保護》的報道,經報道后,“逸廬”暫時得以保存了下來。和“逸廬”一樣,位于濟南路207弄2號的沈家大宅也屬于被征收的同一地塊中。
據介紹,沈家大宅的房屋及花園的占地面積為40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積為459平方米,花園和天井面積共224平方米,房屋朝向坐北朝南,東、南、北三面均有獨立圍墻。
按照沈洪生的說法,根據花園住宅的劃分標準,房屋完全具有花園住宅的要點,和普通的里弄住宅是不一樣的。不過根據其提供的房產證信息顯示,在房屋類型一欄卻將建筑定性為舊式里弄。
“當時周圍的鄰居家中大多是簡易的化糞池,而我們已經用起了抽水馬桶、浴缸、洗臉盆,這完全屬于西式風格,和舊式里弄完全是不同的。”沈洪生的夫人認為,既然不同于一般的舊式里弄,就不能像對待普通建筑那般,輕易把它拆掉,“這么好的建筑實在太可惜了。”
記者采訪獲悉,除了被劃分為舊式里弄外,沈家大宅既不是三普點(上海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登錄點),也不屬于不可移動文物,可以說沒有任何“名分”,處于無保護狀態。
經向上海市黃浦區文化局核實,該建筑并非不可移動文物身份,不過對該建筑,黃浦區文化局近期會請專家現場查勘,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