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媒關注中國“最美野長城毀容”:部分地區文物保護觀念落后
外媒稱,近日,有網民發布圖片顯示,中國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小河口長城“被砂漿抹平”,變成一段光禿禿的“水泥墻”,引發社會關注和批評。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9月23日刊登題為《“最美野長城”被毀容,激怒中國人》的報道稱,中國的長城,其錯落地組成綿延萬里,是一個令人心潮澎湃的民族自豪感的象征。長城也是中國皇家氣勢的紀念碑,雖破碎不堪卻如此的雄偉。現在,有一段長城已經變得更加顯眼,但原因卻非常糟糕。
本周,中國的文物保護者、網民和媒體評論員被他們看到的圖片激怒了,圖片顯示,有關方面在風化的條石上涂抹了一層白色的材料,用這個方法修復了東北的一段搖搖欲墜的長城。這段曾令人回味700年滄桑的昔日野長城,現在看起來好像是荒野中從天而降的一條水泥滑板道。

引起人們關注此事的劉福生說,官員們擔心水土流失加上游客在這段長城上行走,會導致其徹底倒塌,于是找人來修繕。但在匆忙之中,他們抹平了人們珍視的原生風貌,包括垛口墻和敵樓。
“就好比是腦袋上的鼻子耳朵都沒了,”研究這段長城已經15年的劉福生說,“垛口墻上曾有石雕像,但在修繕之前,有些已經落到了地上。”
“他們沒有把石雕像恢復到原來的位置上,而是直接扔到一邊,”劉福生說,“他們用新磚來填補原先的缺口,那么做節省了大量費用。”
報道稱,這段長城始建于1381年,是明朝皇帝修建的龐大防御工事和保護網的一部分,目的是抵御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維護治安。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長城保護專家董耀會稱這次修繕是一個“極其低級的錯誤”。
“我們修復長城的原則是盡量減少干預,”董耀會說,“你用的砂漿還是水泥并不重要。像這樣進行修繕,已經把文化和歷史統統都抹去了。”
他說,由政府資助的長城協會已經在沿著整個長城調查損壞情況,希望能激發更多的保護行動和更有力的保護規則。“長城有很多地方受損嚴重,”他說。
負責這段長城的文物保護官員堅稱他們的做法沒有問題。他們說,那段長城有倒塌的危險,上級主管部門批準了他們的方案,而且,就像牙科急診一樣,美觀不是他們優先考慮的問題。
但是自從這件事引起輿論嘩然之后,這些官員承認,修繕的效果不盡如人意。
報道稱,兩年前參加過修繕工作的一位村民看到了抹平之后的一點好處。“現在長城頂面變成了溜光的路面,如果不下雨雪,走道是比原來好走了。”村民張玉武說。
另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9月22日報道,中國國家文物局回應社會關注和批評,要調查遼寧一段古長城被潦草地用水泥砂漿抹平的事件。
在社會輿論和媒體一致關注批評下,國家文物局已派員趕赴現場核查評估,具體了解相關維修方案的審批落實情況及施工質量等問題,調查評估結果將會及時向社會公布。
報道稱,長城是中國的地標性古建筑,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體線性建筑文化遺產,兩千年來的自然損毀和人為破壞,已經使得古長城生存狀況堪憂,被列為全球100處最瀕危遺址之一。
中國的文物保護人員表示,人為破壞是長城生存的一大威脅。長城磚被盜、販賣現象時常發生,近年來“野長城旅游熱”也使古長城的破壞加速。
報道稱,近年來,中國雖然經濟發展迅速,但一些地方文物保護觀念和相關法制非常落后,除了各地頻頻發生為了開發毀壞文物的事件,還常發生地方官員對文物古跡進行破壞性保護、破壞性修復、破壞性建設,把一些歷史遺存搞得面目全非,造成不可挽回的永久性破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