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汪泓: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建立釋放了什么信號?應如何應對?
“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建立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我們在收入和支出里面要考慮可持續發展,短期和長期的——要留有一定的儲蓄用于個人養老金的長期投資,”近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表示。

這里有一個重要背景,在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司長聶明雋表示,發展養老第三支柱主要是有兩個方面的任務:
一是建立有稅收等政策支持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提供個人積累養老金的制度選擇。個人養老金擬采取個人賬戶制,年度繳費額度的上限,一開始可能會與個稅遞減試點的政策相銜接,今后隨著經濟發展、工作水平的提高來逐步調整,提高繳費的上限。在投資產品的選擇上,將符合規定的儲蓄存款、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等都作為個人養老金的產品,以利于參加人根據不同的偏好自主選擇,也為市場充分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是規范發展個人商業養老金融產品。國家對有稅收等政策支持的個人養老金要明確制度安排,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作為第三支柱的組成部分,按照市場規則運作和監管,兩者相互支持、相互促進、雙輪驅動,共同促進第三支柱的發展。當前相關部門正在抓緊按程序推進有關政策盡快出臺。

這里所說的養老保險“三大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暗谝恢е哪康木褪谴_保老年有收入,防止貧困。一個人好好的生活,到120歲都沒問題,國家一定會給最低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是職業養老金,是單位給的。第三支柱,就是個人部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卓越訪問教授董克用在“社會保障前沿問題”國際高峰論壇上講解道。
溯源:為何有養老“三支柱”?
“在養老金制度建立初期,那時候工業革命剛剛開始,人口以年輕人為主,還沒有出現老齡化問題,施行的是現收現付制度,即在職人繳費供養退出勞動的一代。在這種情況下,代際公平是主要的問題,國際主要講個體替代率,我們國家用的比較多的是社會每年工資替代率,即退休金和在職收入之比。如果替代率過低(退休金相比在職工資很低),那就有可能出現老年貧困,那么可能就需要其他制度進行彌補。但如果替代率過高,在職一代的負擔就很重。所以現收現付制度代際之間的公平是主要問題,相關研究表明替代率在60%左右是可以維持原生活水平的,”董克用教授對養老金源起的講解很好地構建了理解當下養老金制度的基礎。
回到當下的老齡化背景,董克用認為,現收現付制度遭遇到了挑戰,堅持現收現付只有4個辦法:第一是全世界都在討論的延遲退休,晚退一年既可以多繳一年,理論上也少領一年?!暗舆t退休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挑戰也很大,特別是就業早的很多群體不喜歡,反對聲音也很大。”
第二是多繳費,加重在職人員的負擔。
第三即降低待遇,“這就更難了,世界各國老年人的收入,替代率是以60%為標準的,再降低就更低了。我們國家不但沒有降低老年待遇,反而每年都在提高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那就剩最后一條路了——財政補貼,這就要考慮財政在什么情況下要補貼。我們國家現在財政補貼已經超過6000多億,財政領域的學者認為這樣做未來危險很大,繼續補下去的話錢從哪來?所以世界各國在這個問題上也有反復,”董克用教授表示。
根據第七次人口調查數據,現在領取養老金的城鎮退休職工以及超過60歲的城鄉居民年齡,總數是2.88億,占總人口的20%。
“我們說共同富裕,首先要公平。養老金制度是兩個公平,一個是在職一代與退休一代,隨著人口老齡化,在職人員的比例在逐步下降,養老金制度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第二是退休人員之間待遇的公平問題,以及在職人員的負擔公不公平,這都是養老金制度需要解決的問題,”董克用教授表示。

理解了養老金制度背后需要考慮的問題,再回到養老“三支柱”,汪泓給出了對于當下社會現狀的觀察和思考,“社會的一次分配主要講效率、按勞分配,二次分配則考慮社會屬性、公平屬性。社會保障體系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在分配體系上的公平和效率的綜合體現,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它的公平性,因此我們希望第一支柱在全覆蓋的情況下能夠做到全國統籌。
第二支柱,像事業單位、國企央企等做得不錯,但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包括流動人口靈活就業的,像互聯網、快遞小哥,一條街上提供衣食住行方便的小攤販等等,這個保障第二支柱情況比較差。
將來除了公務員單位、事業單位的職業年金以外,企業年金的比重希望能大幅度提升,在對員工的長期保障當中體現企業社會責任感。
第三,對于個人賬戶的建立和個人養老金的平臺搭建,希望老百姓能夠主動積極地面對人生,面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將來在年金基礎上,將一定的比例(大概5%-10%左右)作為自動默認的長期投資。”
這樣的考慮背后是整個社會對養老的期待升級,“養老過去是靠退休金,后來近20多年來堅持的是養老保險,保基本、兜底、生存型的。我們現在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是資產配置、生活型的,即考慮養老怎么能夠提供體面的生活。所以,現在我們既要兜底又要發展,生存型和生活型兼存,那么就涉及到養老與養老金資金配置的問題。因此,從養老保險到證券不動產,都成為能夠銜接養老財富管理需求的重要內容,”汪泓解釋。
個人養老金賬戶來了,個人要做哪些準備?
“個人可以拿出工資當中的5%到10%作為長期投資。既把它作為投資,又作為對預期生命的支持,又是對養老金平衡發展的考慮。過去我們沒有這個意識,現在要開始增強了,這樣就把對個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周期的保障提上了日程。所以,年輕人20歲、30歲就要開始考慮長期投資,”汪泓說道。

目前的現狀是養老保險體系的三大支柱之間發展并不平衡,第一塊基本養老占的比重較高,企業年金達到30%,個人養老20%。而通過建立賬戶制,鼓勵銀行、保險、基金及互聯網等各類金融機構參與服務,提供金融產品,可以夯實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三支柱。

汪泓舉例道,“比如,在帳戶制中積極推動‘自動加入和默認制’,逐步推進個人商業養老保險按5%-10%的固定比例繳費。基于此,金融機構應加強自身在賬戶管理服務、全產品交易服務、產品供給和服務渠道方面的創新?!?/p>
如果從更為宏觀的角度——政府保障制度與市場的運作機制,來考慮社會整體在養老方面的努力,則更容易理解個人應該如何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汪泓講解道,“‘十四五’期間養老金融的發展,第一支柱大概在三支柱中占比50%左右,覆蓋了10億人群。第二支柱就是市場運作,讓更多的養老金在財富管理、投資管理等金融投資領域增加比重,增加品種,增加保險系數。”這是一個在公平與效率,在生存保障與生活保障之間取得適當平衡的方案。
“最近,大家都將關注焦點投向了養老。我們研究了20多年,千呼萬喚,到現在迎來了最好的春天,”汪泓說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