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作坊︱藩鎮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1月6日,“國家治理與地方社會”工作坊在上海師范大學徐匯校區舉行。本次工作坊由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主辦,上海市歷史學會協辦,主題為“藩鎮時代的政治與社會”,旨在探討八至十世紀的國家治理與地方社會,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變革,為當下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提供歷史經驗。來自華東師范大學、廈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山西師范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編輯部、中西書局、浙江大學出版社、上海師范大學的二十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本次工作坊。
在主題報告環節,七位報告人圍繞藩鎮時代的政治與地方社會發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華東師范大學黃純艷教授、《社會科學》編輯部陳煒祺研究員、陜西師范大學胡耀飛副教授、中西書局李碧妍副編審、《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編輯部鄒國慰編輯、《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申浩副研究員、上海師范大學陳大為教授、雷家圣副教授、董大學副教授、楊曉宜副教授參與了評議。
開幕式由上海師范大學陳大為教授主持,鐘翀教授致辭。鐘翀指出,工作坊集中主題,體現了專、精的特點,聚焦在實質性的內容之上,長期堅持工作坊,有利于學術成果的產出,對于年輕學者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

與會學者合影
陜西師范大學胡耀飛副教授的報告主題為《出土墓志所見吳越國中吳軍使府職官考》。該報告梳理了吳越國內部以蘇州為范圍的中吳軍相關墓志,詳細考證了中吳軍的節度使、文武僚佐等使府職官,并提出要注意中吳軍作為吳越國邊疆的重要地位和意義。
評議人指出,出土墓志與傳世史料結合進行二重證據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文獻、文物之間的交互聯系能夠幫助我們了解錢氏政權對中吳軍的管理情況,同時要注意行政區劃背后反映的政治經濟問題,并對深入研究吳越國藩鎮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上海師范大學秦中亮副教授的報告主題為《地域空間與政治博弈:中晚唐河朔政區變遷芻議》。該報告分析了藩鎮時代四次河朔政區的調整,以政區調整為主線,對唐廷與河朔藩鎮的關系演變進行了分析,指出每次政區變更背后都有唐廷與河朔藩鎮的權力博弈。
評議人指出,文章敘述過程中需要注意前后背景的交代,對于涉及政區變動等問題,需要有圖表等輔助。歷史研究要注意歷史發生的當下,而不是后來人的角度去評判。同時對文章結構布局、表述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廈門大學王炳文講師的報告主題為《饑窶的戍卒:軍費危機與晚唐安南之亂》。該報告考察了嶺南稅米與衣糧問題的來源,同時分析了唐末軍費危機下的安南叛亂,對安南都護李涿首亂安南等問題有新的解讀,指出背后反映了唐廷、藩鎮及地方勢力的博弈。
評議人指出,通過具體個案對晚唐軍費捉襟見肘的問題進行考察,是深入了解晚唐地方變局的一個有效途徑。這一考察需要唐代經濟、財政史的學術支撐。并就墓志史料的相關問題、安南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了討論。
山西師范大學孫寧副教授的報告主題為《論唐代人口的銷籍》。該報告對唐代人口的銷籍進行了系統考察,對銷籍過程中亡口的申報、官府勘驗亡口的程序、唐代戶口注銷的統計方式、戶籍文書中的“死除”等問題進行了考證,還原了藩鎮時代前期的基層戶籍管理。
評議人指出,戶口統計中死亡人口與真正死亡人口之間存在差距,人口跨地流動尤其是邊地的統計情況,需要考慮。同時對文書中的名詞釋讀,“籍后死”、“帳后死”的聯系與區別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山西師范大學劉麗副教授的報告主題為《大族·秩序:吳郡社會穩定的文化基因及其歷史演進》。該報告梳理了六朝到五代以來吳郡大族的文化特性及與蘇州地方秩序的關系,將藩鎮時代的蘇州文化發展置于六朝以來的歷史傳承與唐后期時局變動下進行考察。
評議人指出,吳郡與蘇州的范圍存在一些區別,大族的概念在魏晉與唐代的概念也存在不同。大族是不斷變化的,其面向是比較復雜的。大族跟士族的界定,吳郡重要大族的信息交流、互動關系、與地方勢力關系等方面可以進一步討論。
上海師范大學李殷講師的報告主題為《議兵之爭與唐憲宗朝君臣信息溝通研究》。該報告對元和五年成德用兵過程中朝廷百僚的議兵奏議、魏博歸復過程中李絳與李吉甫的爭議、淮西之役中朝廷集議進行了詳細考證,分析了元和時期朝議決策的相關問題。
評議人指出,研究中需要明確解決的核心問題,君臣信息溝通的核心是皇權,大臣奏議表達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皇權。成德議兵中文書性質的區別與后面幾次議兵需要綜合考慮,奏議討論的具體時間可以進一步考證。
上海師范大學許超雄講師的報告主題為《中興與太平:元和削藩的政治語境》。該報告分析了“元和中興”產生的時代背景,并考證了元和年間“中興”語境逐漸產生、發展的過程,同時比較了“中興”與“太平”的區別與聯系。
評議人對唐代中宗的“中興”進行了探討,認為在注意“中興”具體語境的同時,也要注意“中興”的固定含義,兩種意義的“中興”應該是存在的。同時對報告的標題、部分表述內容進行了討論。

胡耀飛、劉麗、王炳文、秦中亮、孫寧、李殷、許超雄
主題報告后舉行圓桌討論,主題為“藩鎮研究的展望”,由上海師范大學秦中亮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學出版社蔡帆編輯、廈門大學王炳文講師近來分別出版了《朝廷、藩鎮、土豪:唐后期江淮地域政治與社會秩序》和《從胡地到戎墟:安史之亂與河北胡化問題研究》兩部著作,二位作者首先分享了藩鎮研究的心得。
蔡帆指出,從江淮地區的情況來看,唐朝廷與藩鎮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是非零和博弈。地方人群的崛起改變了江淮地區的結構,錯綜復雜的地方勢力導致高駢難以對江淮進行有效整合。以后的藩鎮與地方社會的研究,可重視(1)藩鎮與地方社會結構,如軍鎮對地方治理的影響,唐朝廷、藩鎮與地方州府的關系;(2)藩鎮與地方風貌,如胡化、江南財政化、文儒化等對地方社會經濟的影響;(3)藩鎮的地方人群,包括地方人群與藩鎮的互動;(4)地方勢力的崛起與藩鎮權力的變遷,如江南土豪人群對藩鎮權力的影響及五代結構的演變等。
王炳文指出,從學術史的脈絡來說,安祿山的族屬對于研究河北胡化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河北胡化的起點是營州胡,營州胡不是一個種族認定,而是一個帶有政治判斷的結果。從廣義而言,營州胡并不單指安祿山、史思明、李寶臣等叛亂人員,李光弼、王思禮等亦可包括。目前沒有一部完整的《安史之亂史》,其中有原因是因為相關記載摻雜了太多的政治因素。胡化問題也不僅僅是粟特人的胡化,還要注意唐人語境中的“胡”也有相當部分包括回鶻。目前藩鎮研究從立體、多面、多線條的角度展開,可以從信息的溝通、中央與地方的博弈、政治話語的形成、政治規則的構建等探討。
中西書局李碧妍副編審、陜西師范大學胡耀飛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董大學副教授、秦中亮副教授也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李碧妍指出,在藩鎮及中晚唐研究儼然成為中古史研究熱點的今天,我們尤其需要向前輩學者學習,認真夯實自己實證研究的功底,打好扎實的制度史基礎。以當下藩鎮研究最矚目的兩個取徑——藩鎮權力結構與藩鎮政治文化為例,前者看似為最新的藩鎮研究潮流,但其實這一取徑淵源有自,最初由日本學者進行探索,并一直是日本藩鎮研究的主流視角,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并嘗試此取徑也有十幾年的歷史,因此我們當下的很多研究只能說是光大這一方向,但創新力度還極為有限。至于后者,即藩鎮政治文化的研究,對學者學術能力的要求其實相當之高,而目前的很多研究則有如“玄學”,要么概念、術語花哨而內容空乏,要么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甚至于論說南轅北轍,或毫無立論意義。因此,唐代藩鎮研究盡管成果眾多,具有成熟的體系,但如何進一步有所突破,仍需要探索。藩鎮研究亟需回歸仔細爬梳材料、全面掌握唐代各種制度,以及認真思考唐王朝的意義上來。
胡耀飛指出,吳越政權統治的溫州、臺州、明州、衢州、睦州等地的軍鎮,以及楊吳、湖南等割據政權的藩鎮結構面相,內部的不同形態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關于行營與藩鎮的權力結構關系,各個藩鎮結合成行營的呈現方式,行營與中央、地方的關系,各個藩鎮之間的關系,行營的個案研究都可以深入。晚唐時期針對某一場叛亂記載的書目缺乏關注,其中提供的信息,能夠解決的一些問題,值得關注。對這些材料可以先從文獻輯佚入手,然后探討作者及相關記載對于推動研究的價值。同時,每一個藩鎮內部的文職僚佐,包括名稱、設置、遷轉,還可以系統地考證還原。
董大學指出,目前對于藩鎮研究視角新穎,區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就敦煌歸義軍政權而言,其與中原王朝的關系非常復雜,因特殊的地緣政治,我們不能單單僅從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進行考察。宗教文獻中有大量涉及政治的材料,可以從政治與宗教的關系進行切入,考察社會網絡、宗教關系等方面。個案研究中強調特殊性,容易沖擊對唐代社會的總體印象,但若綜合起來看,大量的案例所反映的現象跟唐代總體面貌并沒有太大的不同,不能過分突出個案的特殊性,還是要回到歷史的背景進行探討。
秦中亮指出,安史之亂的歷史記載目前最為詳細的仍然是《資治通鑒》,但《通鑒》關于安史之亂的人物過多且零碎,導致線索不夠清晰,在人物事跡記載中過于強調張巡、許遠等忠烈人物,導致事件的敘述比較混亂。唐代文與武、胡與漢的界限并不是很明顯。胡化是否屬于文化問題,如何判別胡化,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無法用絕對清晰的概念予以辨別。文與武的概念也存在一個相互交叉的情形,唐代后期仍存在文、武并存的情況。藩鎮史的研究要注意唐前期的研究,對于藩鎮研究中一些名詞的使用也需要慎重。
工作坊最后由華東師范大學黃純艷教授作學術總結。黃純艷指出,本次工作坊表現出很好的開放格局,立足于全國學者共同交流、研討學術,對于推動青年學者成長具有重要作用。藩鎮研究是唐史研究的基本且具有示范性的議題,本次工作坊的藩鎮主題體現了青年學者敢打陣地戰、關注基本問題的態度。工作坊將藩鎮置于國家治理與地方社會視角來進行探討,有助于拓展藩鎮研究的空間,深挖出新的議題。本次工作坊的主題報告從新視角討論唐代的藩鎮,特別是在討論地方社會方面,有新的見解。從地方治理角度來討論,不僅是視角不同的問題,牽動的面相也更加復雜,背后涉及政治、財政、社會等多方面的相互影響。同時,本次工作坊報告體現了扎實的學術能力,對于材料的使用也頗見功底。評議者從論文結構、問題意識、觀點表達、學術規范等提出了中肯意見,體現了同行評議的專業性。
本次工作坊聚焦于八到十世紀的藩鎮,考察了藩鎮時代的政治與社會情況,從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到基層地方社會治理,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利用出土文獻與傳世史料的結合,以政治文化、政務運行、軍鎮制度、行政區劃、政治事件等為切入點,在選題、材料、方法上都具有前瞻性和啟發性。工作坊總結了前人藩鎮研究的情況,并對進一步推進藩鎮研究進行了展望。本次工作坊對藩鎮研究的深入探討取得了預期效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