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人日報:公職人員節日頂風違紀,別“不見棺材不落淚”
讓所有的公職人員明白,落實八項規定、反四風,其意義不是處分幾個官員,而是重在告誡大家:凡事按規矩來,有權不可任性,黨紀不是兒戲,正風肅紀沒有誰可以例外。
中秋假期,很多人享受著節日的悠閑時光,有的人現在挺開心,但節后未必——吃了不該吃的飯,收了不該收的禮,一旦紀委“駕到”,通報、處分就會接踵而來——這不是嚇唬誰、詛咒誰。節前新華社報道就說,有些地方頂風違反八項規定的現象不少,請客送禮用暗號,農家樂餐館居然能開出辦公用品、會議的發票等。
別公款吃喝,別公款旅游,別收送節禮,別大辦婚喪事宜……逢元旦、春節、“五一”、端午、中秋、國慶等重要節慶,節前提醒、節中接受舉報、節后通報,已成十八大以來落實八項規定、反四風的紀委“標配”動作。今年中秋節前的9月8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再次推出監督舉報曝光專區,連續四周,每周對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的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點名道姓通報曝光。
紀委的這種高壓態勢不是沒有緣由的。盡管落實八項規定、反四風的成效明顯,很多人都有切身感受,看到、聽到的身邊公職人員公款吃喝、公款出游的事情明顯少了,公車辦私事、節日收受禮品、大辦婚宴的也少了。但在一些地方,依然有人在頂風作案,穿上馬甲、潛水、變身,挑戰黨紀的股股暗流或強或弱地涌動。
時至今日,依然有人抱著這樣的“小心思”:紀委總會這么嚴嗎?這陣風總會吹過去的。有人還是不把八項規定當回事,“吃頓飯是啥大事”,“堅信”紀委查不到自己,不見棺材不落淚。有人自以為行事隱秘,“技高一籌”,耍小聰明,想方設法“摸索總結”隱形違紀“套路”。比如,公款吃喝報銷時,或拆分發票或秘密掛賬或調換科目;以“私車公養”取代公車私用;公款送禮改用隱秘的微信紅包、電子儲值卡;在高消費場所開出不記名的空卡以“保護”真實消費者身份,等等,可謂機關算盡,手法多樣。
與此同時,來自群眾的監督力度似乎也有一定的走弱跡象。相比哪個“大老虎”被調查的新聞,對某某官員因違反八項規定被通報、被處分的事,時下似乎很難引發微信刷屏般的大范圍輿論關注。這種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可能給某些人以一種誤判,以為風頭差不多過去了,可以“該干啥干啥”了。
正風肅紀永遠在路上。與處分少數官員相比,制度建設的跟進更加堅定著公眾對反腐正風的信心。修訂后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和《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以及《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相繼開始實施。人們期待,越扎越嚴的制度籠子能讓頂風作案者的膽量越來越小,讓違紀官員漏網的機會越來越少。
越是正風肅紀收到顯著成效時,越是不可有絲毫松懈。節日也好,平時也罷,別低估一些人頂風違紀的膽量。保持高壓,有一個,查一個,不留死角,不分職位高低,該通報的通報,該處分的處分,是最有力的警示和震懾。今后,調動稅務、公安等部門的更多技術手段,緊盯隱形變異的違紀問題,應是強化監督的有效舉措。
吃了頓飯就受個處分,這是不是小題大作?有必要澄清一些人對此的模糊認識,更要讓所有公職人員明白,落實八項規定、反四風,其意義不是處分幾個官員,而是重在告誡大家:凡事按規矩來,有權不可任性,黨紀不是兒戲,正風肅紀沒有誰可以例外。
過個規規矩矩、干干凈凈的節日,大家都踏實。
(原題為《節日頂風違紀,別“不見棺材不落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