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誰來保護372歲的古建筑“花廳”?權屬復雜長期無人保護
上海閔行區吳涇鎮隱藏著一座372歲的古建筑。因其格局恢宏大氣,而被當地村民稱為“花廳”。不過,由于長期無人保護,如今,花廳已經面目全非、破敗不堪,不知于何處安放未來。

記者看到,(原本)屬于花廳的象門已經不復存在了,只剩下零星的幾根骨架,再往里走就是花廳的廳堂,從外表看也已經是面目全非,柱子與柱子間被拉起了許許多多的電線,而且現場(廳內)是堆滿雜物。




吳涇鎮共和村花廳村民小組村民錢金根還能分辨出花廳門的部分,他說,“椽子都是楠木的”。
據《塘灣縣志》記載,“花廳”原名“燕翼堂”,由錢姓人家建于明崇禎末年,因其造工講究,彩繪雕飾,故被鄉人稱之為“花廳”,遠近皆知。歷經300多年滄桑,“花廳”僅剩下一間廳堂,但這里仍是當地人的驕傲,錢姓族人最為莊重的婚喪紅白之事,都會選在這里舉行。
已經94歲高齡的村民錢土興透露,“花廳”早前在當地是“尊貴”的,“我們歲數大的結婚都在里面結的”。
然而,這座在當地村民眼里像寶貝一樣的老建筑,卻沒能在最近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認可為文物。
“這個建筑現有的狀態和它整體留存的部分來講,還是有限的,它的價值還是要進一步挖掘的。”閔行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張乃清說,“因此確定文物單位的時候,它沒有列入不可以移動文物的保護單位”。
除了現存建筑不完整外,產權復雜也是花廳暫未入選的一個重要理由。
“花廳”生產隊長錢云龍向記者出示了一張自己從閔行檔案館復印的老土地證,上面顯示,“花廳”屬于私人建筑,名下涉及的產權人多達14人。

村民錢書田說,“花廳”的產權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有說是九家人家,也有說是八家人家,定不下來,以前本來是準備要修一修的,定不下來就(導致)搞到現在沒辦法弄”。村民錢金才認為,修繕“花廳”是要有回報的,如果投入本錢下去,卻沒有回報,那么“修有什么意義呢?”
對這種權屬復雜的古建筑,到底該由誰擔起保護之責,業界一直爭論不斷。
在專家看來,像這樣300多年的老宅,哪怕不論其歷史文化價值,它的民俗價值也不可忽略,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張乃清表示,“我是希望能保留盡可能保留,今天你也許沒多少價值明天發現它的價值了(再開始保護就晚了),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
吳涇鎮政府表示,將先行承擔起對“花廳”的保護職責。閔行區吳涇鎮黨委委員趙艷表示,“我們(吳涇鎮政府)也會和相關的住戶做一些溝通和對接,在適當的時候也會積極去推進這個事情,盡可能把文物保護好、展現好”。
(原題《誰來保護372歲的古建筑“花廳”?》編輯:超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