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洋山港集約登輪:每次節約15萬元,一次性完成海事監管檢查

一艘遠洋貨輪靠港,除了正常裝卸作業以外,還要接受多個部門的不同檢查,如何在應對登輪檢查時確保高效裝卸讓船企很頭疼。
9月8日,中遠海運“比利時”號船長陳雷輝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www.kxwhcb.com)時表示,在洋山港實行集約登輪檢查后,平均每次在洋山港停靠可以節約2-3個小時,相當于每次節省15萬元人民幣左右,“以前的多次登輪造成了困擾,檢查項目多,而且還不允許裝卸作業。”
這艘香港籍的超大型全集裝箱船“比利時”號,在8日凌晨0點30分抵達洋山港,當天22點30分離開前往天津。8日下午,包括澎湃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跟隨海事部門登船檢查。
據上海海事局介紹,一艘遠洋船舶靠港后,除了裝卸和檢修等事務外,還要接受來自海事、海關以及檢驗檢疫等部門的多項檢查。單海事登輪檢查中就包括船舶安全檢查、危險品和防污染管理、海事事故調查等多項內容,難免發生有前后兩撥執法人員對船舶開展不同項目的重復登輪檢查,對船舶的裝卸效率等造成影響,一旦有需要船舶整改的項目,船舶將滯留在港口,船期受到影響。
“防污染檢查一般是由另一個部門來操作,這樣造成,一條船來了后既有港口國檢查(PSC),又有防污染檢查等,人員重疊,船員也疲于應付。”洋山港海事局船舶監督處處長裴永興告訴澎湃新聞,通常PSC檢查耗時在3小時左右,防污染檢查在2小時左右。
上海海事局局長陸鼎良表示,集約登輪檢查制度就是為了解決多次登輪問題,通過智能選船系統做到被檢查對象和選派執法人員“雙隨機”,推行“登輪告知單”,做到能夠不登輪檢查的不再登輪檢查,“必須登輪檢查的事項,一次完成海事監管所有執法檢查。”
陸鼎良介紹,該制度試行以來,在上海港范圍內共采用集約式登輪檢查1900余艘次,有效降低了海事現場檢查對船舶營運可能產生的影響,大大提高了自貿區港口運營效率。
上海海事局在海事監管領域的改革不僅僅是集約式登輪,還有透明化的執法程序——推行“登輪告知單”。
裴永興說,登輪告知單上寫明了需要檢查哪些項目,避免了隨意性,例如各類船舶證書的有效性,“通常情況下,對于外籍貨輪檢查,檢察官要查什么證書,船員就去拿什么證書,有了告知單,船長可以明白需要準備哪些材料。”
陳雷輝表示,洋山港的不少做法都已經比國外更合理,例如德國漢堡港的PSC檢查中就不包括防污染檢查,而是要另一個項目單做,但目前洋山港已經可以做到能不登輪就不登輪,極大地提升了效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