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悼念葉秀山|民族的精神出路何在?哲學,它表達希望

2016年9月7日夜,著名哲學史家、哲學家葉秀山先生突發心臟病辭世。彼時,他書房的燈依然點亮,照在打開的伯格森的著作《材料與記憶》上,書頁空白處是剛寫下的筆記,茶杯里泡著沒有喝完的紅茶……一切似乎還處于進行時,但葉先生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
人們告別世界的方式各有不同,這也由不得人們去自我選擇。不過,在自己心愛的工作中去世,在對于世界的哲學沉思里與世界道別,這大概是哲學家辭別人世最好的方式了。有限與無限,短暫與永恒,自然與自由,在此刻首尾相銜,如環無端,了無痕跡。
在中國社科院哲學所,人們經常可以見到葉先生那仙風道骨的身影。但是,我們卻很少能看見他出席社會活動,甚至連學術會議上都難得遇見他。葉先生對于功名利祿一向淡泊。據梁濤先生講,上世紀九十年代,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曾邀請葉先生做過一次學術講座,并給他1000多元的報酬,葉先生完璧歸趙,分文不取。在當時,1000多元并不算少。有鑒于此類故事,人們往往將葉先生看作一位超凡脫俗的隱士。我當初也是如此,但是,有兩件事情顛覆了我的這一看法。
大概是我在中國社科院哲學所讀博士的第二年,也就是2006年,所里安排幾位老先生給我們講如何治學,葉先生和梁存秀先生等先后授課。葉先生的講座,介紹了自己研究西方哲學的心路歷程和治學心得。他的演講,娓娓道來,從容不迫,思路清晰,邏輯縝密。沉穩舒緩的話語中,不時有思想的閃電劃過,照亮我們的內心深處。聽這樣的講座,是一種難得的精神享受。
講座之后,是熱烈的提問,有一位同學問他:西方現代哲學的趨向是消解形而上學,葉先生為什么還如此強調形而上學?說實話,這也恰好是我心中的疑問。就聽葉先生緩緩地說出一句話:“如果沒有形而上學,權力就是真理。”言談之間,他并沒有特別加重語氣,但是,這話卻讓我心頭一震,猶如禪家的當頭棒喝,促使我從以往對于形而上學那種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疑慮中覺醒。這句話無疑顯露著他作為一個哲學家的現實關懷。
《易傳》說:“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形而上學,在先秦思想的語境里,就是道,那個超越權力、利祿、名聲等等一切有形、有限、有待、有盡的具體存在背后的永恒,它指向人類的終極價值。葉先生此言,雖然是就西方哲學而言,卻深契于中國哲學的道論。一位英國漢學家就曾將中國哲人稱之為“求道者”。
這個形而上之道,是世間最沒有用的東西,可謂百無一用;卻又是世間最重要的東西,少它不得。少了它究竟會如何?經歷過十年動亂的人都有深切體會,那是一個用政治權力消解、統帥和化約一切的時代。為了所謂的“政治正確”,甚至父子反目,夫妻揭發,骨肉相殘,上演了多少令人唏噓感嘆的人間悲劇,并使數千年文明的元氣喪失殆盡。葉先生此言,大概不僅是對于現代西方哲學的評語,還包含著一個歷經時代風雨的知識人感時傷世的憂患意識,融形而上的哲思與現實關懷于一爐。
前幾年,我寫了一篇評論所謂大陸新儒家的文章,主要批評其僵化封閉的原教旨傾向,發表在《戰略與管理》內部刊上。之后有一天,在所里碰見了葉先生,他說:“你那篇批評原教旨儒家的文章我看了,這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如果儒學按照他們的路子走下去,不會有前途。”原來葉先生還在密切關注著當代儒學的發展動向,他是敏銳的,關系到當代儒學發展的關鍵論題,沒能逃出他的法眼,盡管他并未參加形形色色的儒學會議。
葉秀山先生生前曾經說過:“哲學是有希望的。”這句話不僅僅表達了他對于哲學未來的樂觀態度,與前面那句關于形而上學與權力關系的斷語聯系起來,或許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葉先生對于哲學的看法。葉先生窮盡畢生精力探究形而上學的奧秘,對于古希臘哲學、德國古典哲學和西方現代哲學輯古鉤沉,探賾索隱,其實是在為自己、同時也是為這個民族,尋找一條精神出路。近代以來,中國已經無可挽回地被卷入了世界潮流,西方文明的影響無處不在,中西文化精神在碰撞中整合重鑄。而新的文明精神的誕生,尤其不能不重視西方哲學,它是西方文明精神的重要源頭之一。葉先生的工作,正是要從形而上的高度,借鑒西方哲學思想,為現代中國思想奠基。他本人對于中國哲學的深切關注和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思想和中國社會現代轉型的歷程,這一歷程卻是始料不及地艱難曲折。希望一次次升起、幻滅、遠去,之后便是從期盼到失望的新的輪回。在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在新文明的嬰兒遲遲不能降臨的煎熬中,我們尤其需要啟蒙的洗禮,需要思想的指引,需要葉先生一生強調的理性與自由。
沒有思想就沒有出路,這句話完全契合今天中國的現實和語境。對于一向重工夫而不重邏輯、重了悟而不重論證、重道德而不重知識的的中國知識人,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這一缺陷不僅制約著知識人的思維深度,也使得社會大眾缺乏講理的能力與習慣,使“不講理”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引人注目的普遍性特征之一。
正因如此,哲學和哲人,對于我們這個深陷金錢拜物教的民族,尤其珍貴,值得我們格外珍重。就此而言,葉秀山先生留下了一筆寶貴的哲學遺產。不管世道如何衰微,不管世風如何污濁,不管人心如何暗淡,只要有哲學,民族精神就有希望。
葉秀山走了,他給我們留下了哲學,也就是留下了未來和希望。哲學,它表達希望!
(2016年9月11日星期日,起筆于武大珞珈山莊,完成于武漢機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