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網評論員:悼念哲學家葉秀山,記住他說的自由與理性
9月8日下午消息,著名哲學家葉秀山先生因病去世。
葉秀山先生生于193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他以西方哲學為專長,對形而上學、康德哲學、海德格爾哲學等等均有深厚造詣。更難得的是,葉先生不僅僅像一般哲學學者一樣有專攻之術業,而且兼縱哲學美學、匯通中西哲學,是關照現實、東西一合的哲學大家。他的辭世,讓哲學界痛失前輩和老師,也是中國知識界的巨大損失。
葉秀山先生享譽哲學界的著作和文章很多,其哲學體系、哲學建樹和在哲學譜系中的角色,三言兩語不能窮盡,且應由專家進行系統評價。但是,對哲學有貫通性成果的大家,往往會對“哲學何為”有深刻回應、對哲學精神有精辟總結、對哲學與生活世界的關系有深入把握,從而使其哲學思想有了關照現實、燭照人生的力量,使哲學與中國社會現實、與每個普通人有了隱性卻強韌的聯系。葉先生的講座和文章中,有很多富有社會啟蒙和大眾教化的意義,其對“自由”與“理性”的闡述即是如此。
哲學精神是探索理性和自由的精神。日常意義上理解,這兩個概念是有矛盾的,因為理性似乎代表著秩序和規則,意味著一種規制的力量;而自由恰恰表達著一種不受束縛的意志和本能。但葉秀山先生指出,從哲學意義上講,這兩者是一致的,“理性的精神也就是自由的精神,自由的精神也就是理性的精神。”
這是因為,與理性相對的是感性,受感性支配便是不自由的。人的自由、人的理性的境界,不在于人人都會做饑餐渴飲,而在于你在本質的意義上有能力克服這些東西,你有能力擺脫這些東西,在于一種人之為人的層次。因此理性自由的覺悟,往往表現為一種擺脫了眼前利害關系、擺脫了眼前的實用主義,進而追求一種更高境界的態度。
關于理性和自由的論述,可以讓一個普通人獲得人格養成的營養,但更重要的是,它對于社會生態有著深刻的提點。在《哲學的三種境界》一文中,葉秀山先生曾指出,人們之所以能夠有能力實行這種“超越”,對事物采取“超然”的態度,并非僅僅是一種“修養”或“鍛煉”,而是因為這種態度,原本就是“人”的最基礎的“本質”,源于“人是有理性的,人生而自由。”而在另一個講座中,他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因為人是自由的、只有人是自由的,人才有道德責任,才能創造出價值世界、倫理世界和道德世界。如果我們在社會意義上延伸他的論述,也許可以說,道德內含于自由之中,而建構一個道德世界有賴于人的自由理性的實現。對于一個素質論大行其道,卻屢被詬病道德滑坡的社會,對于一個規制極多卻常常不講規則的社會,對于一個時時講求創新卻難以出現創造性成果的社會,這些論述值得反復掂量。
哲學家看待社會人生的眼光非常宏闊,滄海桑田不過時間中的一瞬,翻天覆地也只是歷史中的涓滴。葉秀山先生對于理性和自由的論述,是基于提煉哲學精神的視野,并非有意讓它對準某些社會現實這么小的靶子。但哲學的部分意義也正在于此——讓普通人能從大海中取一瓢飲,從而對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生活構成審視,更明白什么是有價值的,怎樣活才稱得上豐富。
這不也同樣是葉秀山先生的精神遺澤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