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方介堪誕辰120周年,三地高校學術研討紀念印學大家
11月6日,“紀念海派篆刻大家方介堪先生誕辰120周年——三校研究生論壇”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論壇從多角度研討方介堪先生的學術成就,在繼承前輩篆刻大家藝術風格、治學精神及教育情懷的同時,研討篆刻在當代高等書法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澎湃新聞在研討會現場看到,一件8米長,集106方印《白鵑樓印蛻手卷》展出,見證方介堪與同鄉古文字學家戴家祥二人情誼。
方介堪(1901年—1987年)著名篆刻家,浙江溫州人。他歷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中國藝校教授等。著有《璽印》《文綜》《兩漢官印》《古印辨偽》《秦漢對識拾遺》《介堪論印》等書。

方介堪(1901—1987)
方介堪先生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篆刻家,還是優秀的教育家。其一生創作甚富,治印2萬多方,出版印譜眾多,特別是對漢印、漢玉印、鳥蟲篆印的創作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能夠把古代小眾的鳥蟲篆印發揮得淋漓盡致又不失古法,可以看作中國鳥蟲篆第一人,并且在許多方面開風氣之先。
8米長,集106方《白鵑樓印蛻手卷》
本次論壇集結了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80余位在讀博碩士研究生的34篇論文,從多角度研討方介堪先生的學術成就。如此全方位、立體化、大規模地研究一位近現代篆刻大家,并以此延伸到篆刻及印學的若干重要問題的論壇,在印學研究界尚屬首次。
80余名研究生學術研討紀念印學大家
據主辦方介紹,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及發掘和弘揚優秀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過程中,上海、杭州、南京三地三校有著許多共通之處和合作可能。而方介堪先生本人與國美、南藝和上海的書法教育也有著很大的淵源。
現場展品

現在展品 方介堪贈張索印稿一套
上世紀20年代,方介堪先生在上海從事藝術創作,受聘于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也是今南京藝術學院的前身),從事篆刻教學,啟蒙培養了一批篆刻人才,是全國最早從事篆刻教學的代表人物。那也是方介堪先生篆刻風格轉變和印學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在漢玉印、鳥蟲篆、圓朱文及文字學著錄等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完成編纂了《古玉印匯》和《璽印文綜》。
“紀念海派篆刻大家方介堪先生誕辰120周年”展品
新中國成立后,基于書畫篆刻人才的匱乏,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先生提議籌辦書法專業,方介堪先生應潘天壽先生之約,擔任浙江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的篆刻課程教師。方介堪先生堪稱中國篆刻高等教育的先驅。
此次,長三角三地三校80余位在讀博碩士研究生以學術研討的方式匯聚一堂,不但是對這位印學大家、篆刻教育先驅最好的紀念, 同時對深化高等書法教育學科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研討會現場
與會專家認為,這次交流的論文選題角度豐富,學術視野開闊,問題意識明確,不管是學理的辨析還是風格的闡述,以及文獻爬梳和史料考證,都反映出青年一代書法篆刻學人良好的學術素養和嚴謹的治學精神。這場印學專題論壇,既檢驗了綜合大學和藝術院校在校研究生的科研和寫作能力,也為篆刻名家個案研究提供了有啟示意義的范例。
研討會現場
“只有把藝術創作和學術研究很好地結合起來,并抱有藝術教育的深厚情懷,才能更有效地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華東師大美術學院書法系研究生懷洋表示。
華東師大副校長雷啟立表示:“論壇不僅將學術研究的成果轉化成育人資源和專業教學的內容,同時也對在高校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踐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等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未來高校間加強學術研究等多領域合作有著開創性意義。”
會上,與會嘉賓為論文入選的研究生頒發證書。
8米長,集106方的情誼見證
方介堪一生治印甚富,有不少是為名家治印。民國時期,方介堪主要生活在上海,當時幾乎所有的藝術家、社會名流都與之有過密切交往。他與張大千交往至深,為其治印甚多,與謝稚柳亦如是。
8米長集106方《白鵑樓印蛻手卷》
研討會現場,主辦方展出的8米長,集106方印的《白鵑樓印蛻手卷》令人嘆為觀止。該作品是方介堪為華東師大著名歷史學教授、古文字學家戴家祥教授所刻印章集成。戴家祥曾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貢獻獎,他所著的《金文大字典》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方介堪與戴家祥既是同鄉又情同手足,在文字學方面相互切磋、互相影響。《白鵑樓印蛻》不僅是兩人情誼的見證,也展現了方介堪篆刻風格的全貌。
戴家祥所著《金文大字典》
8米長集106方《白鵑樓印蛻手卷》(局部)
現場還展出了12本方介堪先生原鈐本印譜以及10方方介堪先生印章原石等珍貴資料,體現了方介堪先生精湛的技藝以及對創作的嚴謹態度。尤其是方介堪先生1948年自鈐存稿印譜,是難得孤本。為張大千所刻“瀟湘畫樓”,一印三稿,更是鮮為人知。

方介堪手札
“方介堪先生是集篆刻家、印學研究專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于一身的海派巨匠,今天我們在此紀念他、研究他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說。
8米長集106方《白鵑樓印蛻手卷》
張曉凌同時提到,藝術史學者在書寫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時候,往往會忽略印學和篆刻,這幾乎成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方面的通病。“20世紀美術史方面的著作無一例外沒有提到方介堪先生,我認為這是美術史研究的一個重大疏漏,希望藝術史學者在以后的研究過程中尊重歷史發展的事實,給方介堪先生一個應有的歷史地位。”
推動長三角高校篆刻學術研究
中國書法高等教育近幾年發展迅猛,全國已有逾200所高校開設書法專業。中國美院和南京藝術學院在中國書法篆刻教學方面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是專業教學的標桿。
“紀念海派篆刻大家方介堪先生誕辰120周年”展品
中國書協副主席、上海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潘善助提到,中國高等書法教育從1963年中國美術學院開辦本科專業以來,1979年中國美術學院開啟了研究生教育,包括南京藝術學院也開啟了研究生教育。上海高等書法專業教育雖然在當代起步并不是很早,但是早期書法專業教育的萌芽都跟上海存在緊密關聯。
“紀念海派篆刻大家方介堪先生誕辰120周年”展品
隨著時代發展,當下書法專業人才的培養已經由傳統的師徒相授、個人帶教轉向以高等書法教育為主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2014年,華東師范大學書法篆刻專業在上海市文聯和書協的支持下創設,目的就是加強高等書法教育,引進師資,培養下一代書法人才,起步雖晚,但在短短幾年中,創作和學術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潘善助提到,上海本土的書法人才還是很缺乏,他呼吁上海亟須加強書法篆刻方面的人才培養。

現場展品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書法系主任、上海書協副主席張索提到,上海作為中國近現代篆刻的重鎮,海派篆刻可謂占據了中國篆刻的半壁江山。基于這特殊的地理環境,華東師大書法篆刻專業將篆刻列為專業發展的戰略方向,開啟了高校篆刻的多項先河。2020年,華東師大成功申報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篆刻傳承基地,擔當起當下高校篆刻領域弘揚、傳播、研究的重任。此次研討會,正是基于提升長三角高校篆刻學術研究,開展校際交流,踐行大學生美育傳播的一次學術活動。
此次論壇由西泠印社、上海書法家協會擔任學術指導,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溫州博物館主辦,由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篆刻傳承基地、上海市中國書法研究中心、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書法系承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