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漲知識|滬2040總體規劃將留200平方公里戰略留白空間
上海2040總體規劃中,為應對未來經濟發展和人口變化的不確定性,提出了多情景的彈性應對方案,并預留了200平方公里的戰略留白空間。
9月3日,在主題為“上海大都市區空間規劃”的上海2040系列專題講座上,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張尚武表示,上海的發展不是擴張性模式,而是結構的調整優化,在城市空間格局上延續和優化“1966”城鄉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由“主城區- 新城-新市鎮- 鄉村”組成的城鄉體系,同時,還建立了空間留白機制,對某些區域暫時不安排具體功能,“為今后的重大事業和重大項目預留好地方,其中也包括重大賽事的用地。”
特大城市演化為特大都市地區
根據上一輪1999年版的城市總體規劃,上海提出了“1966”的城鎮體系(一個中心城、9個郊區新城、60個左右的新市鎮及600個左右的中心村)。
張尚武表示,“1966“城鎮體系有其合理性,因為當時郊區發展緩慢,城鄉結構明顯,與中心城也沒有形成連綿狀態。但隨著中心城周邊地區的不斷建設拓展,像寶山、嘉定、閔行、松江等地區與中心城逐漸連綿。
“上海從特大城市演化為特大都市地區,原先的中心城+城鎮體系的規劃模式難以適應大都市連綿發展的現實,出現了產城矛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之間的矛盾)、職住矛盾(就業和居住空間分離)、交通系統也難以支撐大都市地區的整體發展等問題,需要優化城鄉體系,推動郊區發展,構建開放緊湊的上海市域空間格局,培育多中心公共活動體系,重構大都市地區的交通—空間系統。”
城市副中心不再局限于中心城區
此前,上海規劃了徐家匯、五角場、真如地區和浦東花木地區4個城市副中心,而根據公示的上海2040總體規劃則提出了9個城市副中心, 除了五角場、真如、花木外,新增金橋、張江2 個副中心,并在寶山、虹橋、莘莊、川沙4 個主城片區內分別設置主城副中心,徐家匯則列入了城市中央活動區內。
“過去強調600多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現在則是大都市地區,需要處理好整體的發展關系。”張尚武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城市副中心自然也不能只考慮在中心城區范圍內,而是要考慮從整體上對上海各個區域的發展支撐,實現各片區的均衡發展。
按照上海2040總體規劃,上海將構建由主城區和郊區兩類地域,中央活動區(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區中心以及社區中心等四個層次組成的公共活動中心體系。其中,主城區內,由中央活動區(城市中心)、主城副中心、地區中心、社區中心四級構成。郊區,由新城中心/ 核心鎮中心、新城地區中心/ 新市鎮中心(核心鎮除外)、社區中心三級構成。
復興島作為留白地區暫不安排具體功能
在上海2040城市總體規劃中,還采用了彈性應對方案。
“這輪規劃中多角度考慮了空間彈性問題。”張尚武表示,有些地區目前還不清楚有可能發生什么樣的調整,但這個地區一定非常重要,先做戰略性空間的留白。
“比如黃浦江里面的復興島,一定非常重要,但是現在不清楚它未來應該干什么,就戰略性留白,暫時不要把功能安排掉或者暫時不要開發,留住。還有一些重大設施,未來可能會布局,比如重大的公共服務設施,或者舉辦重大的賽事,還有新的空間需求。”
根據公示的上海2040總體規劃,上海在規劃中建立空間留白機制,戰略空間留白總規模約200平方公里,以結合市域功能布局調整,不可預期的重大事業和重大項目,同時應對重大技術變革對城市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的影響,
張尚武表示,對于留白空間,要想清楚其功能,在需要的時候再用。同時,還要建立動態的監控評估維護機制。“未來的發展,一定有很強的動態性。這種動態性的背后,要有相應的應對策略。通過構建一套相應的指標體系,對目標實現進行評估,動態調整、維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