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工業大學法學教授任淮安中院副院長,自誡莫把入仕當入市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近日從江蘇省淮安市人大常委會官網看到,淮安市人大常委會8月26日任命劉小冰為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
微信公眾號“宋提刑”轉發了這一消息,并評論道:“劉教授忽然掛職去做法院副院長了。可喜可賀。法學家坐而論道久了,難免生疏隔膜于司法實踐,去法院檢察院掛職試試水,既符合中央精神,又能夠為法學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案例素材,何樂而不為?”
此前,劉小冰曾在一篇談及學者出任法官的文章中說道:“雖然不知道能有多少人愿意跳入這個苦法海,但國家那么大,為了法治好,總會有人作此犧牲的。”

公開資料顯示,劉小冰現年54歲,系南京工業大學法律與行政學院院長、知名法學教授,在憲法學等領域研究成果頗豐。
劉小冰同時也是江蘇省人大常委會立法專家咨詢組成員,南京市人大常委會立法咨詢專家,南京市中院、常州市中院特邀專家。
8月29日,南京工業大學新聞網刊登了題為《劉小冰教授掛職淮安中院副院長》的文章,透露,“經學校同意,江蘇省政法委、省高院、省教育廳聯合選拔劉小冰教授到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掛職”。
文章稱,8月26日上午,江蘇省高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徐清宇等人專程送劉小冰教授赴淮安掛職,并與淮安市中院領導進行了對接。劉小冰在座談會上表示,將“端正態度、克服困難、虛心學習、踏實工作,為法治淮安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8月31日,澎湃新聞從南工大法學院得知,劉小冰已暫時回到學校,正主持會議布置開學有關工作。
該院辦公室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到淮安掛職期間,劉小冰仍將履行作為學院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席、碩士生導師的職責,“兩頭跑”。據辦公室一位老師介紹,劉小冰“人特別開朗,平時常跟師生交流,但對學生很嚴”。
該院辦公室還透露,幾乎每年學院的畢業典禮上,劉小冰都會發表致辭。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2016年的畢業致辭中,劉小冰寄語學子“守望高線,為生民立命”,同時“守住底線,為自己求福”。
淮安中院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劉小冰9月份起正式過來上班。對于他作為副院長的具體職責分工,該工作人員表示尚不清楚。

兩個多月前,劉小冰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寫在法律邊上”推送了一篇《給即將入仕的同道中人12言》,向即將從律師和法學研究者隊伍中“入仕”的同仁提出12條忠告。
如今看來,這篇寫于6月下旬的文章已經透露出劉小冰欲赴法院掛職的心跡,或可視為他用心良苦的“自誡書”。
文章開篇寫道:“聽聞可以從律師和法學專家中公開選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雖然不知道能有多少人愿意跳入這個苦法海,但國家那么大,為了法治好,總會有人作此犧牲的。作為法學教授,算作同道中人,提出12言,權為忠告。”
忠告第一條叫“不要把入仕當作入市”。劉小冰尖銳地提醒:“請你們進去的一個目的,就是正本清源。千萬別自己沒有清源,反而合污了,害自己事小,害百姓事大。”
文章隨后又提出,“入仕后不能不入世”,“入仕后不能不出世”。“我的直覺是,入世的做派,出世的情懷。”劉小冰說,要“多想想做教授時的清貧、多想想做律師時的窘迫,別把曾經的戰友視為路人”。
論及適應新環境,劉小冰認為,學者、律師進入司法部門后要經歷一個“痛苦的磨合期”,才能做到既“保持原有的品質和能力”,又“保證司法權力的正常運行”。
談到處理舊關系,劉小冰建議,“要與原圈子保持合理的距離以免成為掮客,又不要和原圈子斷了全部的聯系以免不接地氣”。
文章還談到,學者、律師入仕后要“適度犧牲合法的利益”。劉小冰告誡同仁,成為法官后,“自己的隱私權、言論自由等表達權肯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父母、配偶、子女從事與司法活動利益相關職業的,那是不能再干了”。
在劉小冰看來,教授、律師與司法人員“遠看皆風光,近看都窮酸”。“關系錯綜復雜、上升空間狹窄、案多人少、新型爭議、職業風險、待遇不高”等因素,使得“大多數司法人員活得真累”。
文章提出,法學人入仕后要找到能使自己游刃有余的“制度空間”,切莫受制于“墨守成規的固有性格”或者“制度依賴”。
在12條忠告的最后,劉小冰還設想了期滿離任時的情景,告訴同仁“致仕時要瀟灑一些”,因為“沒有誰是不能離開的”。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有許許多多的法學人,已經走過、或正走在劉小冰選擇的這條“入仕”之路上。
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下發《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選派1000名高校法學骨干教師到實務部門掛職1-2年,選派1000名法律實務部門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到高校任教1-2年。
2013年,七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實施高等學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的通知》(下稱《通知》),決定計劃在2013-2017年間實施。“雙千計劃”正式啟動。
在此之前,已有法學學者到法院掛職的先例。2012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任命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盧建平、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姚輝、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薛剛凌為最高法院三個法庭的副庭長。消息一出,備受關注。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從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家中招錄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制度”。
根據《通知》要求,各省級教育部門會同政法委,按總名額、分年度向省域內高校和法律實務部門下達互聘推薦名額。赴法律實務部門掛職的高校教師“應按照相關任職的法定程序與要求進行審批或任命,并在聘期期滿后免去其掛職職務”。
“江蘇法院與高校互派人員掛職鍛煉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江蘇省高院政治部主任徐清宇在一次“雙千計劃”全國交流會上說。計劃實施首年,就有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的6名法學專家分赴徐州中院、無錫中院、揚州中院、鎮江中院、南京建鄴區法院和蘇州吳中區法院掛職。
澎湃新聞記者查閱《高等學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各省(區、市)總名額分配方案》發現,2013-2017五年內,江蘇省的互聘總名額為各50人。
2015年底,教育部辦公廳、中央政法委辦公室公布了當年度的互聘“雙千計劃”入選人員名單。名單顯示,2015年,共有來自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等10所高校的10位學者分赴江蘇各地方法院、檢察院以及公安局任職。
法學教授劉小冰“由學入仕”的2016年,已是“雙千計劃”實施的第四個年頭。然而在劉小冰看來,前方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寫道:“入仕了,就不能總想著回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