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夢想照進現實的太空經濟
文/王亞林 (《國際航空》主編)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一直生活在搖籃里?!?nbsp;蘇聯火箭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這句名言,點明了人類文明的一個重大發展方向。
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文明將向何處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不少科幻作品都對其進行了各種預測。
一派的觀點認為,數字化生存將是人類的未來。人工智能驅使下的機器將取代人類,承擔所有體力勞動和簡單重復的腦力勞動。因此,未來大部分人類都將是多余的,他們將獲得基本的食物供給,通過VR等虛擬技術滿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再進一步,這部分人類還可以選擇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永生,完全生活在虛擬的計算機網絡之中。只要提供電力和基本的計算機設備維護,他們將永遠生活在逼真的虛擬世界里。
還有一派認為,深邃廣袤的太空將是人類的未來所在。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人類必將沖出地球,征服漫漫的星辰大海,并進行大規模太空移民,人類的數量將從目前的70億擴展到1萬億。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下,在無數壯美的宇宙奇觀和艱難的深空探索中,人類將誕生1000個貝多芬、梵高和愛因斯坦,他們將把人類文明的璀璨程度提升1萬倍。
顯而易見,走向太空能在更大范圍內給予普通人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更符合以人為本的現代人文精神,符合最廣大人類的根本利益。
那么,人類準備好奔向太空了嗎?

自20世紀40年代火箭、核能和計算機發明以來,人類開啟了第三次工業革命。
與前兩次工業革命肇始于蒸汽機、電氣等單項技術不同,第三次工業革命以核能、電子計算機、太空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及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太空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此外,促進全球高價值人流、物流聯通的航空業大發展,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多被理論家忽視的一環,而這是促使“地球村”成形的核心要素。
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最具典型意義的只有電子計算機給人類生產效率和生活方式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失望的是,能讓人類實現能量自由的核聚變技術距離實用化永遠“還有50年”。
在紛繁復雜的人類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聯合國發展規劃委員會副主席、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提出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理論。他認為,在人工智能、超級算力(包括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加持下,當前技術突破和應用的速度、廣度呈現史無前例的指數級增長,幾乎在每個國家都打破了每個行業的固有模式。因此,數字化的深入應用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本質特征。原本,人類社會大概率會朝著數字化這一條主線走下去。然而,從信息技術和數字化行業獲得巨額財富的科技領袖們,懷著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思考,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太空,并催生出第五次工業革命的第一縷曙光。
2015年,埃隆·馬斯克開創的太空探索公司首次成功回收了“獵鷹”9號火箭的第一級??苫厥栈鸺夹g以及民營航天企業帶來的靈活性,大幅降低了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使之成為一個有利可圖、能獲得超額利潤的行業,重新擦亮了這一工業革命技術。高盛集團曾在2017年預測,未來20年間,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將高達數萬億美元。于是,大量風險投資機構紛紛進入太空行業,而這正是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發祥的標志之一。
不過,太空的生產和生活環境與地球截然不同。太空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重塑,要待大量人口生活在地外空間時才能實現,這也就意味著第五次工業革命的長期性。
總之,沖出搖籃,將人類文明拓展到新的高度和廣度,既是夢想,又是使命。如何將夢想與現實結合,最務實的仍然是經濟學視角。

《第五次工業革命》[西]茵瑪·馬丁內斯/著 天地出版社
以工業革命和太空經濟為題,《第五次工業革命》一書是數字化和新興技術經濟領域頗有聲望的專家茵瑪·馬丁內斯的力作。顯然,為多個國家的政府和商業巨頭提供咨詢的經歷給予了她腳踏實地的研究起點。她從人文和技術經濟的角度,回顧了人類有史以來的太空探索活動和太空經濟的萌芽,并展望了月球永久基地、太空基礎設施、太空制造、太空旅游等近在咫尺的太空經濟重點發展領域。
由此可見,人類已經初步準備好迎接第五次工業革命,你我都有可能在有生之年飛往太空,成為第一代“太空居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