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分析|同城多款惠民保產品廝殺現象浮現,政府之手該使多大勁
又到了多地惠民保產品的集中投保日,安徽、浙江、北京等多地2022年度惠民保產品投保通道開啟。這類普惠且兼具商保優勢的產品,依然受到不少人追捧,但也有人表示不愿投保了。
多名90后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并不打算購買下一年度的惠民保產品,原因多為“感覺用不上”。當下,80、90后人士對于自身的風險保障意識較為看重,因而早早為自己購買了商保產品。
“我有百萬醫療險,和這個產品對沖了。”一位90后互聯網行業從業人員告訴澎湃新聞,自己今年的惠民保產品就沒有買。不過,該人士表示,“明年補上吧,誰知道以后咋樣。”還有90后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當地“惠民保”產品免賠額太高,普通人用不上,特別是年輕人。
在不少人眼中,惠民保產品就是一款低配版百萬醫療險,更適合難以購買商保的老年人和“帶病體”。因而對于商業保險配置充足的年輕人而言,購買惠民保并不見得在看病出險后能夠獲得更多的理賠。但80后程女士告訴澎湃新聞,她還是會堅持購買惠民保產品,反正跟醫保對接,不用自己出錢,更何況自己買的是香港保險,與惠民保不沖突。
多地出現多個惠民保產品廝殺現象
續,還是不續?可能不少人最近已經在思考這個問題。在思考的同時,一些省市的產品確實又讓消費者選擇困難,選哪個、怎么選?比如,北京市的“普惠健康保”產品剛剛結束投保不久,2022年度的“京惠保”又進入投保期。今年10月,安徽合肥的“合惠保”投保尚未結束,新一年度的“皖惠保”開始投保。
除了同城兩款產品的,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同城三款甚至四款惠民保產品。浙江杭州、浙江寧波、福建福州等地先后推出了三款甚至更多的惠民保產品,杭州市民可參保的包括“杭州惠民保”“杭州市民保”“西湖益聯保”等;福建福州市民最早可參保的產品為福州專屬的“榕城保”,“榕城保”后升級為面向福建省醫保參保人的“八閩保”。此外,福州市民還有“福民保”“福惠保”等產品可選。
“一言難盡。”對于同城多款產品,一位大型壽險公司政保部負責人向澎湃新聞如此表示。該人士認為,還是應將多款產品統一成一款。
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負責人葉燕斐近日表示,目前已經有58家保險機構在27個省參與了超過100個的城市定制型醫療保險項目,項目總參保人數超過了7000萬。各地區的情況不同,受多種因素影響,項目的投保率差別較大,有的達到了50%以上。
投保率對惠民保產品的影響有多大呢?簡單而言,主打低價、高賠付且不限投保年齡、既往癥的惠民保產品,首先便需要有較為充足且穩定的投保人數作為“支撐”。倘若投保率過低,產品的可持續性很難維系。部分地區出現同城多產品后,也必然影響各個惠民保產品的投保率。
不少惠民保的承保險企在談及產品發展時會表示,先做三年,看看數據,邊做邊優化。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短命”產品。比如,東南沿海某地曾發布了一款惠民保產品,但該產品因相關政策限定而迅速下架。
對于惠民保產品的監管,有地方銀保監部門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當地在推廣惠民保業務時確實碰到了一些問題,有一些異地機構來當地“蹚渾水”,借惠民保的名頭來做相關業務。當時,監管部門采取了果斷的措施對異地機構進行約談,并加以規范。
投保率高低與政府支持力度有關
就當下來看,惠民保產品的投保率情況與各地政府的支持力度有較大的關系。此外,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主承保方的實力、當地居民的保險意識、人口老齡化程度等也都對投保率有所影響。
以上海的“滬惠保”為例,在兩個月零幾天時間內,有超過739萬人投保,創下惠民保首年參保人數之最,投保率達38.49%。上海市醫保局、上海銀保監局、上海市大數據中心、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等對這一產品給與了大力度的支持,主承保方太保壽險則與另外8家保險公司確立了“共保體”的模式,按承保份額分攤風險和保費,對風險加以平滑。
也有觀點認為,上海居民自身的保險意識、城市醫療水平較高、人口老齡化程度較其他地方更高等原因,都推高了“滬惠保”的投保率。
而在浙江,政府的支持力度則顯得更大。浙江省醫療保障局、浙江銀保監局等部門多次發文對惠民保業務加以指導、規范。據澎湃新聞此前獨家報道,浙江省醫療保障局、浙江銀保監局在今年10月曾聯合發文,要求將惠民保產品作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重大改革項目加以推進。
上述文件要求,各級醫保局要建立以“一把手”為組長的工作專班,制定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把商業補充醫療保險作為明年的重點工作加以推進。省醫保局要把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列入明年工作的考核內容,加強對各市工作的督促指導。
既然有政府部門的有力支持和指導,為何依然出現了同城多款產品“相互廝殺”的現象呢?澎湃新聞注意到,在一些省市同時出現的惠民保產品背后,有些是民政部門在推動,有些則是醫保局和銀保監局等在支持。有些產品的主承保方為大型保險公司,而有些產品則是由當地保險法人機構牽頭。但從保費和保障程度來看,各產品之間的差別并不大。
政府之手該使多大勁
眾所周知的是,惠民保的一大產品定位是“保本微利”,這種類似社保的商業保險產品如何把握住平衡點才能真正實現它的價值呢?換而言之,如何既能防止保險資金積余過多,又能防止出現重大虧損,或許是各個惠民保產品背后的保險公司以及給與相應支持的政府部門應重點關注的。
但政府這只“手”應該用多大的勁依然是要慎重考慮。浙江省醫保局和浙江銀保監局聯合發布的文件直接點出,各市醫保局要及時指導商業保險承辦公司根據投保率、賠付進度、約定賠付比例等因素,按實際資金賠付要達到協議賠付率90%以上,待遇覆蓋面達到一定比例的要求,及時調整賠付責任和起付線。
有當地惠民保業務承保公司負責人向澎湃新聞直言,并不是很看好惠民保在當地的發展。隨便政府部門強力支持,使得投保率迅速提高,但是省里直接對賠付率提出了硬性要求,讓保險公司不太能接受。不低于90%的賠付率,意味著險企的盈利上限僅有保費的10%,這還是沒有計算各項成本的情況下。
就保險產品設計來說,一般都會涉及到銷售費用,一些地方的惠民保產品成本多考慮的是宣傳推動、運營、軟件開發等。“一般產品賠付率到了90%肯定虧。”一家壽險公司省級分公司副總經理告訴澎湃新聞,如果純商業運作,中介手續費可能占20%以上,還有銷售績效等,但是當地的惠民保產品沒有,是舉全市之力在推動。
上述惠民保業務承保公司負責人則表示,大病保險可以通過調取醫保數據進行測算,但是惠民保產品是有既往癥也可賠可保,經驗數據還在積累中。此前,當地惠民保產品希望通過設置類似風險調節基金的機制,以90%的賠付線為界,低于90%的部分滾存進基金,劃入下一年度保費,若超出90%,則由保險公司承擔。
不過,就實際賠付情況來看,由于浙江各地惠民保產品賠付率水平并不算高,浙江省醫保局和浙江銀保監局聯合發布的文件則提出了“及時調整賠付責任和起付線”的要求。一些地方下屬機構則發文明確,賠付率低于規定標準的,以臨時增加“一事一議”困難兜底保障的方式進行賠付,做到一年一清算。
11月2日,“滬惠保”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10月31日,“滬惠保”生效4個月,累計賠付金額2.2億元。但從時間節點看,“滬惠保”是從7月15起開放理賠申請功能,至7月29日累計賠付2111萬元,至9月17日賠付1.28億元,至10月底賠付2.2億元,賠付率節節走高。與之相對應的是,“滬惠保”總保費近8.5億元。
但總的而言,惠民保還是一項新生事物,仍需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負責人葉燕斐近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回答澎湃新聞記者提問時也表示,整體而言,目前大多數城市定制型醫療保險項目還是處于啟動階段,還未經歷完整的保險期間。這個業務賠付率受項目賠付條件設置、當地基本醫保政策和參保率影響較大,目前賠付風險暴露尚不充分,不排除部分地區將來可能還出現虧損,這是探索的一個過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