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云南白藥炒股巨虧背后,還有多少上市企業拿股東錢“賭博”?

作者:文雨 編輯:小市妹
云南白藥(三季報)因為炒股巨虧超15億拖累整體業績而遭到輿論的口誅筆伐,這是企業盲目介入資本的又一個血淋淋的教訓。如果沒有深刻的反思,更多的“云南白藥”恐怕還在后面。
任由這種風氣繼續下去,傷害的不只是股東的利益,而是整個中國產業。
【越來越“虛”】
和所有中國人一樣,A股上市企業最擅長的不是炒股,而是買房。

▲數據來源:Wind
2008年,A股上市公司持有的投資性房地產只有1286億,而到了2020年,這一數據已經增長到了1.68萬億。2018年之后,中國房地產價格整體并沒有太大的漲幅,部分區域甚至出現了下跌,但上市公司持有的房產價值卻屢創新高,這意味著過去幾年上市公司還在不斷的加倉。
房子不僅成了增厚公司利潤的手段,甚至還是續命神丹。
2019年4月23日,海馬汽車被實行“退市風險警告”,隨后公司展開了一系列自救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甩賣房產。
2019年,海馬汽車總共賣了400多套房子,套現3.33億,成功扭虧為盈,擺脫了退市的命運;2020年,海馬汽車接著賣房,通過出售海口市的145套房產,成功“摘星”,今年五月,公司又成功“摘帽”。再比如*ST游久,2019年,眼看即將跌入退市的深淵,公司果斷拋了8套上海的房產,成功扭虧為盈。
如此一來,“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年底賣套房”的順口溜并非虛比浮詞。
最近幾年,高層不斷強化“房住不炒”的發展理念,房地產已不再像之前那么有吸引力,上市公司又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金融市場。
Wind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876家A股公司合計持有的證券投資金額為1.44萬億,而在2008年,這一數據只有2724億。

▲數據來源:Wind
2008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總資產為49.21萬億,房地產和證券投資加起來為4010億,虛擬化率((房地產+證券投資)/總資產)為0.8%;到2020年,A股上市總資產大約314萬億,房地產和證券投資加起來為3.19萬億,虛擬化率提升到了1.02%。
盤子越做越大不假,但越來越“虛”也是真的。
現在的問題是,這種脫實向虛的風氣并沒有剎車的意思。
Wind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共有2204家A股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合計金額增長到1.75萬億。也就是說,幾乎一半的上市公司都開始“炒”房了。
另一方面,“炒股大軍”也在不斷擴容,其中不乏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去年以來,就有吉林敖東、金安國紀、昆侖萬維、晨鳴紙業、方大炭素等實業上市公司相繼宣布斥巨資進行證券投資。
更值得警惕的是整個企業家群體的信念被侵蝕。
雅戈爾是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持股最多的一家企業(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持有33支證券),其創始人李如成就曾直截了當的說到:“通過投資房地產和金融證券所賺取的利潤是雅戈爾服裝做30年也賺不到的。”
李如成只看到了事情的一面,另一方面是,如果虧損,那么虧損額可能也是公司30年都賺不到的。
與房地產不同,資本市場并沒有那么友好,寄希望在這個場子里斂財的人到最后大多是灰頭土臉。
用潘長江的話說:水太深,你把握不住。
【從天堂到地獄】
10月28日上午,#云南白藥炒股虧了15億#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榜,但很多人并不知道,2020年公司剛剛通過炒股賺了近23個億,直接帶動凈利潤大增32%。
云南白藥并非A股個案,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去年8月,一篇題為《63歲上市公司董事長帶隊炒期貨,4天賺1億,4個月暴賺近7億》的文章刷爆了投資圈。
事件的主角是秦安股份的加拿大籍董事長YUANMING TANG,從2020年4月到2020年9月,在他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親自督戰下,秦安股份的21筆期貨投資無一虧損,全部賺錢,累計收益高達7.69億元,是2019年公司凈利潤的6倍以上。
然而從9月中旬開始,這位“期神”就進入了水逆期,接連割肉,在回吐了5個多億的收益后果斷止損,并宣布金盆洗手,從此退圈。
2020年,秦安股份的凈利潤為2.55億元,其中投資期貨賺了2.69億元。賺錢如此輕松愉快,哪能說戒就戒。
2021年,秦安股份又殺回來了,只不過這次直接從“期神”變成“期狗”。根據公司最新披露的三季報,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了七成,根本原因是投資期貨虧了1.28億元。
今年上半年,美圖分三次買入了1億美元的比特幣,行情高歌猛進時一個月賺了一個小目標,頂主業干兩年。但隨著比特幣的大跌,美圖也墜入了深淵,公司上半年在比特幣上減值1.12億元,直接引發了1.29億的凈虧損。
除了主動投機,還有的企業為對抗原材料波動而進行套期保值,但從結果來說同樣不理想。其中總虧損達到10億元以上的就有江西銅業、洛陽鉬業、廈門國貿、金龍魚等四家公司,投資虧損分別高達27.57億元、27.55億元、12.67億元、10.65億元,分別占到了毛利潤的25%、31%、23%、10%。
最慘的是金麒麟,今年炒期貨虧了1.08億,這意味著去年凈利潤的三分之二已經打了水漂,不僅全公司3000員工白忙活了大半年,也把1.5萬股東埋了進去。
有人將問題歸結為水平不行,這的確是一個重要因素,但并非事情的根本。陳發樹水平高,現在不還是把云南白藥帶溝里去了。
二十年前,陳發樹豪賭紫金礦業,后者一上市,陳發樹輕松拿走150多個億。
2018年逆勢抄底隆基股份,在7塊錢以下買了近5000萬股,隨后持續逢低加倉,中間雖有獲利了結,但到目前為止陳發樹依然是隆基的第六大股東,持倉1.22億股,按照每股90元算,陳發樹在隆基上的獲利也近百億。
2020年,陳發樹又相中了中國中免,上半年在低位快速建倉買入1441萬股,最高成本也不足百元,三季度繼續加到了2144萬股,新進成本也在200元以下。四季度之后,隨著股價進入主升浪,陳發樹開始悄悄的撤退,到今年上半年還剩下950萬股。近乎完美的低買高賣,這筆神操作又讓陳發樹輕松拿下了幾十億。

▲陳發樹中國中免操作簡圖,截取自Wind
資本市場本就是波動的,進了場子就得承擔風險。常在河邊走,鞋就干不了,但對企業來說,一旦鞋濕了,后面的路就不好走了。
專業投資者自帶抗風險技能包,大不了躺平裝死,只要虧不死,卷土重來未可知。相比之下,實體企業幾乎沒有風險容忍度,只能賺不能賠,一次失敗就能讓把公司推向懸崖,情節較輕的落一個業績下滑、股東維權的下場,情節嚴重的可能直接影響到企業資金鏈,進而影響正常經營。
一次普通的回調對于投資機構可能是家常便飯,但放在企業身上,可能就成了“黑天鵝”。
塔勒布在《隨機漫步的傻瓜》一書中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如果一件事情失敗的后果是難以承受的,那么這件事情成功的概率有多高就不重要了。”況且事實表明,企業參與金融市場成功的概率實在不高。
很多人都心存僥幸,但近兩年發生的一切都證明了沒有僥幸可言。就連陳發樹都走了麥城,其他想要靠玩資本養活公司的企業家們可以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
【自廢武功】
投資虧損事小,荒廢主業事大。
但當企業開始熱衷于玩資本,也就無心鉆研主業了,看一看這兩年的云南白藥吧。
2018年之前,云南白藥并未進行過證券投資,2019年,陳發樹擔任公司聯席董事長,當年云南白藥就拿了72億元進行證券投資,隨后不斷加碼,目前參與證券投資的資金體量已超百億。
相較于在資本市場的一擲千金,云南白藥在研發上卻非常吝嗇,2020年研發投入只有1.81億元,連同行片仔癀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和公司三百多億的營收也不匹配。
反映到經營上就是主業增長出現乏力,2017年-2020年,云南白藥營收的平均增速只有9.6%,不及過去20年公司平均營收增速的一半,同期扣非歸母凈利潤的平均增速為3.4%,連過去20年平均增速24.3%的零頭都不到。
公司賴以生存的核心產品“藥品”與“中藥資源”也均出現了疲軟的情況,其中“藥品”板塊的收入已經從2015年的約49.8億元下滑到了2020年的45.8億元。
不只是云南白藥,靠賣房續命的海馬汽車在過去幾年也基本喪失了經營能力。2016年,海馬汽車的年銷量一度高達21.6萬輛,然而到2020年,這一數據就變成了1.27萬輛。公司想借新能源東山再起,但至今仍未擺脫虧損的泥潭。
實體經濟增速降檔造成投資回報率降低,企業選擇到資本市場中博取高收益,邏輯上可以理解,但在現實中卻不能接受。
于國家而言,設立資本市場的初衷是為了通過市場化的調節手段發展實體經濟,具體到當下是希望借此完成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是給企業發展助力,而不是讓其攫取財富。
就像曹德旺當時說的那樣:“如果一個企業將過多資金投入在房地產上,那么在核心業務上的投入勢必會減少,這樣一來就會影響企業發展。長此以往,資金就會從實體經濟中進一步抽離,造成實體經濟空心化,中國制造業不要說轉型升級,就是維持現狀都困難。”
于企業家而言,需要想明白一件事,投資者把錢投給企業不是希望通過回流資本市場完成增值。如果是這樣,找專業的投資機構不是更靠譜嗎,何必多此一舉?
于投資者而言,應該堅決反對上市公司拿大把的錢去資本市場搏命,過去兩年的教訓已經足夠深刻,活生生的例子就擺在眼前,那些希望到金融市場上賺快錢、賺容易錢的公司到最后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遠離這種公司,哪怕現在賺錢,將來也很可能步秦安股份、美圖和云南白藥的后塵。
企業必須聚焦主業,脫實向虛的風氣不可助漲。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