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廣東一高校發“未錄取通知書”,收信學生有的驚訝有的失落
“高考不過是你人生路上短暫的一幕,翻過這頁,你仍有充滿未知與期待的未來在前方等你去探索,請你一定要滿懷希望,充滿信心地繼續前行。”這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下簡稱“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致2016級未錄取同學的一封信上的一句話。
8月中旬,今年參加港中大(深圳)的廣東和浙江綜合評價測試但未被錄取的學生們,都收到了該校發的一封“未錄取通知書”,里面有徐揚生的一封信和一本印著該校logo的紫色筆記本。
“紫色筆記本上的月計劃板塊可以用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行程,簡直是‘拒信大禮包’。”收到“未錄取通知書”的徐明明說。
8月22日,澎湃新聞采訪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方和部分收到“未錄取通知書”的學生及家長,發現對這種境外高校廣泛使用的“拒絕”模式,此次收到港中大(深圳)未錄取通知書的中國學生有的感動,有的反認為讓自己更加失落。

“未錄取通知書”
“你們絕大多數都是非常優秀的同學,但由于種種客觀限制,我們沒能錄取你成為我們的學生,對此我深感遺憾。在錄取進行的那段時間里,我幾乎每天都會收到學生與家長的來信,面對你們的關切與焦慮,我常感到愛莫能助,心中十分難過。” 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在信中這樣寫道。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簡稱港中大(深圳)(CUHKSZ),位于廣東深圳市,為中外合作大學聯盟成員。該校是由香港中文大學發起,通過與深圳巿人民政府和深圳大學合作共同建立的一所一流研究型大學。
徐揚生說,寫這封信是對所有信賴(學校)的學生及家長們的答謝。“感謝他們在做出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擇時,曾考慮過港中大(深圳)。”他表示,港中大(深圳)今年在廣東和浙江的綜合評價考試競爭很激烈,10個學生中才能錄取1個。
對此,《南方日報》8月13日就曾報道,廣東和浙江兩省共有2366名考生報名參加港中大(深圳)的綜合評價測試,1293人通過入學測試,獲得志愿填報資格。兩個省共錄取了236名學生,錄取比例為1:10,其中廣東省錄取人數151人,浙江省錄取人數85人。
該校招生工作人員馬明霞向澎湃新聞介紹,“未錄取通知書”是徐揚生校長的想法,從去年起就發了。主要是針對廣東和浙江兩省,因為學校對這兩個省份的報名學生開展了綜合評價,有他們全部的聯系方式。
據馬明霞介紹,今年港中大(深圳)實行“雙軌制”錄取方式,即在廣東和浙江采用“高考基礎上的綜合評價錄取制度”,在其他省份采用 “完全按照高考成績錄取”的招錄模式。

學生收信后的反應
“其實招生組馬老師早在微信上告知過我,徐校長會給我們寄一個特別的筆記本,但當收到‘拒信禮包’時仍然很驚訝,被港中大的人性化和校長的溫情所打動。”徐明明說。來自浙江的他,已被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阿拉伯語專業錄取。
談起這封“致2016級未錄取同學的一封信”,徐明明覺得雖然收到時喜憂參半,“盡管未被【港中大(深圳)】錄取,但它告訴我開始的選擇是正確的。”
“很驚訝,然后有點失落,但更多的是感動。”同樣來自于浙江的吳亮稱,“感動是因為是意想不到的驚喜,真的是很人性化的一所學校,而失落是覺得自己差一點,高考沒有發揮好,畢竟關注這個學校好久了。”
吳亮被廈門大學的會計專業錄取,他已經把印著港中大(深圳)logo的紫色筆記本帶到了廈門大學。
“未錄取通知書”中寫道:“我希望你們可以知道,人生路漫漫,如果有緣,我們將來仍可重逢。”
對于“重逢” ,吳亮說:“讀研我可能不會去,將它選擇本科學校也許起點會高,但碩士的話可能國外(高校)更棒。”
因為通過復旦大學今年在浙江“三位一體”招生而被提前鎖檔的馬莉,也收到了這封“未錄取通知書”,她和媽媽徐麗都覺得意外和感動。
“港中大(深圳)目前在很多人眼里是所新學校,但是我很看好她,是一所值得信任和托付的學校。”徐麗說。
“他們真的是很貼心,小禮物是一本筆記本,印刷精美,是香港中文大學一如既往的紫色,很溫馨感人。”雖然遲婷被她更心儀的大學香港大學錄取,其父親還是向澎湃新聞表達了他們一家對港中大(深圳)的認同和感動。
但“拒信禮包”帶來的也不全是正面效果, 據馬明霞介紹,曾經有收到“拒信禮包”的學生家長向他們反映,本來他們的孩子已經從未被錄取這件事情中平復過來了,但是“拒信禮包”讓他們再次感到失落,甚至有學生想要退學。
境外高校發拒信已是“套路 ”
“美國大學一直都有給學生發拒信的傳統,所以收到拒信并不會十分驚訝。”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的林心儀對澎湃新聞說,美國學校發的拒信都會有特定的模板和格式,一般是“感謝你申請我們學校,你本來已經十分優秀了,但是由于今年申請的學生格外競爭激烈,所以被拒絕。”
經歷了美國本科和研究生兩輪申請的樂鵬鵬也對澎湃新聞說:“這(在美國)真的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當你知道所有被拒絕的學生都會收到內容一模一樣的信的時候,(其中)安慰的話也會被稀釋。”
據境外媒體報道,“申請我們學校的人很多,每個人都不錯,可你沒有排在前面”, “你沒被錄取。不要打電話來詢問。所有的決定都是最終決定,不可能更改”等,都是美國高校拒信上通常出現的語句。
“香港的研究生申請也一直有發拒信的傳統,我當年被香港中文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拒絕的時候,也是收到了拒信,但感覺是‘套路’。”楊浩然對澎湃新聞說,自己當時并沒有收到可以紀念的禮品,覺得有些遺憾。
“如果讓我自己選擇,我并不想收到我高考第一志愿學校的拒信。” 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都在國內度過的靜香對澎湃新聞說,她2011年高考時被第二志愿錄取,但對沒有收到心儀學校的拒信并不遺憾,“如果收到的話,第一反應可能是很感動,覺得我心儀的大學是所充滿人性化的大學,但第二反應肯定是更傷心了。”
(徐明明、吳亮、馬莉、徐麗、遲婷、林心儀、樂鵬鵬、楊浩然、靜香均為化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