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廚類App火了商戶涉無證經營,上海食藥監:隱患大要封殺
下午2點,上海的80后林女士走進自家廚房準備燕窩甜品,揭開鍋蓋,攪動燕窩,旋即將火調到最小。8月22日,是林女士的甜品店在“回家吃飯”網絡訂餐平臺上線的第二天,她算好10份產品的量準備次日生意。說起開店,林女士說:“其實并不指望賺多少錢,而是想通過賣甜點的方式,獲得一些被需要的認同感?!?
不過,林女士這種在家制作食物外賣出去的“家廚”模式,并不受監管部門認可。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了解到,2016年7月,上海已經封停兩家注冊在本地的家廚類訂餐App,即使林女士所在的“回家吃飯”平臺仍在運營,空間也越來越小。10月份,新的網絡訂餐管理辦法將實施,對于第三方訂餐平臺上的商家,也要求具備餐飲許可資質。
“家庭廚房的性質,就決定經營者不可能獲得餐飲許可證。這也意味著,家廚類App的合法地位將得不到認同。”上海市食藥監餐飲處副處長張磊說道。

“家廚”店主月入數千元
家住上??亟返睦咸?,今年63歲。從2014年開始,老兩口從四川老家搬來上海,幫女兒帶孩子。
“上海的開銷實在太大了,出去吃個飯,隨隨便便三四百元就沒了?!崩咸普f,因為心疼女兒女婿上班辛苦,老唐通過朋友介紹,在“回家吃飯”App上注冊成為一名家廚商戶——也就是自己在家里燒飯,然后通過外賣送到訂戶手上。
退休之前,老唐曾在學校掌過10年勺。“家里的飯菜從來都是我燒,逢年過節親戚們要聚會,也經常在我家,因為大家都知道我是大廚啊?!崩咸聘嬖V澎湃新聞記者,自從2015年7月上線后,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賺了7000多元,平常差不多也可以入賬四五千元。“加上我們的退休工資,一家人的生活費差不多就夠了,還可以時不時給小外孫買點衣服玩具什么的?!?
和老唐不一樣,90后的小莊(化名)來上海不到一個月,工作還沒有著落,小莊就已經在“回家吃飯”上開起了自己的“家廚”。因為是剛剛開張,小莊目前只接受堂吃。
8月22日,當澎湃新聞記者來到小莊注冊的地址時,發現這個“家廚”位于市中心一幢老公房,樓道里堆放著不少雜物,不少住戶房型本身就經過改造,有些甚至將走廊改造成廚房。做飯時間,整幢樓都能聞到油煙味。
小莊所住房子在六樓,大門進去就是廚房。廚房收拾得較為干凈,排油煙機出風口正對走廊,灶臺上,各種蔬菜和肉類混放在一起。
小莊畢業一年,此前在浙江工作,因為想到大城市看一看,拼一拼,她只身一人來到上海,和阿姨合租了現在這個一室戶。因為還沒站穩腳,就想著,先注冊個家廚做著。App上,小莊的店只有三道菜,都是小莊以前自己減肥時研究出的健康搭配。葷菜都選的雞肉和牛肉,蔬菜大多為玉米、甘藍、秋葵、黃瓜、圣女果等。“先試試看,以后有了新的菜,再慢慢加?!?
小莊說,自己找到工作后,家廚應該也不會放棄?!拔冶緛砭蛺圩鲲?,而且這種方式可以和更多的人分享美食,也許出門在外的人對家的味道更有體會,我希望我做出來的菜讓吃的人也能吃出家的味道?!?

申請無需“餐飲許可證”
據調查,目前在上海開展經營活動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家廚”類網絡訂餐平臺在4家左右,分別為“回家吃飯”“覓食”“丫米”“鄰食”。在記者下載了這4個App之后發現,目前“丫米”和“鄰食”已經無法正常點餐,其主頁面都已經沒有任何店家顯示。
記者撥通了“回家吃飯”的客服電話,當問到如果加入家廚需要什么材料如餐飲許可證之類的時候,客服告訴記者:“由于我們這個是新興行業,目前政府沒有明確的規定,只需要食品類健康證和身份證即可。”健康證只需要選擇在當地的一家普通醫院即可辦理,時間大約為一周。另外的要求是需要大于或等于4平方米的獨立家庭廚房,而廚師本身需要在18到60歲之間,對于餐飲證并沒有要求??头哺嬖V記者,加入家廚是不用付費的,但是接單后,每單他們會收取10%的信息服務費用。
在家廚地點的2公里內,“回家吃飯”平臺會有配送員進行配送,如果距離超過,則由家廚自己配送或者請他人配送,所得的配送費就歸家廚。對于顧客來說,配送費是每單4元,但遇到大風暴雨等惡劣天氣時配送員的費用可能會高達十幾元,多出的錢則由家廚自己出。客服也表示他們目前的覆蓋區域僅限于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的部分繁華區域,如上海僅限于浦東、徐匯、長寧、靜安、虹口,所以家廚的選擇地點最好是在它的覆蓋區域內,如果過偏,則沒有辦法通過審核成為家廚。
記者嘗試在平臺注冊家廚。填好資料后兩天,在線專員致電記者,告知直接添加對方微信,本人視頻對話,并上傳5張包括廚房與小區外景的照片,審核后,在浦東有培訓,之后會有攝影師上門拍攝廚房實景,作為網站宣傳使用。
“其實培訓就是告訴我們要怎么用App。因為很多注冊人是大叔大媽,不會用?!毙∏f告訴記者,健康證也是隨便哪個醫院都能開。攝影師上門是真的,拍照的同時,也是認證的過程。而實際交易中,菜品和菜價都由商戶自己決定。如果商家有開發的新菜,則需要自己拍攝上傳。
另外一家家廚訂餐平臺“覓食”客服介紹,因為在其他區域已經招滿,所以如果想要加入“覓食”成為家廚的話,地點必須在杭州西湖區的部分區域附近,且需要自配一個大于3平方米的廚房,廚房不能和衛生間相連,不能在地下室,廚房內需配有冰箱,燃氣灶、電飯煲,不允許店鋪,必須是家庭廚房。當問到需要什么證時,客服也表示只需個人的健康證以及身份證即可,健康證在杭州當地任意一家普通醫院開??头嬖V記者,如果各種材料都準備好,最快24小時內就可以開店。
至于配送,客服表示由“覓食”平臺統一配送,在家廚地點的3公里以內即可,并且客服告訴記者除去配送費的1元及平臺餐盒的資金之外,“覓食”平臺目前不向家廚收取任何其他費用。

監管部門“不認可”
隨后,澎湃新聞記者在“回家吃飯”界面隨便搜索到一家“湘妹子”私廚。網頁信息顯示,該廚房2015年9月上線,該“家廚”通過了平臺所謂的“實名認證”、“健康認證”和“上門認證”,菜單上有10余道菜可選購或預約。
但是,整個界面,沒有餐飲服務的合法證照;平臺并沒有上傳和該“家廚”有關的健康證復印件、廚房現場照片、原料采購臺賬等信息。
記者梳理發現,2016年3月,私廚模式迎來第一波關閉或轉型潮。3月22日,小e管家(e袋洗社區共享經濟平臺)內部孵化的項目“小e管飯”,經媒體曝光已經暫停了業務。而其停止業務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的不允許。
7月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滕佳材在一個論壇上公開表示,以居民樓為地址的“私廚”因為沒法得到國家的監管,而存在安全性上的重大隱憂,并表明自己是反對的。
這一講話給私廚模式帶來巨大影響,當時還在運營,并且已經可以做到日均5萬到6萬單的“回家吃飯”、“覓食”等項目紛紛出來表示,愿意接受國家的監督,并加大平臺對私廚的監管,包括廚房衛生、提供統一渠道的供應鏈食材供應、個人健康證甚至攝像頭直播私廚做飯過程,以取得國家的認可。
7月28日上午,上海市食藥監局發布通告稱,堅決打擊無證從事餐飲服務的行為。
上海市食藥監管局稱,目前,在上海開展經營活動、具有一定規模的“家廚”類網絡訂餐平臺在4家左右,分別為“回家吃飯”、“覓食”、“丫米”和“鄰食”,前兩家分別注冊在北京和杭州,后兩家注冊在上海。
經初步調查,這些平臺規模最大的,同時有6000多家“家廚”在線;規模最小的,也有上千家??梢钥隙ǖ氖?,絕大多數在線“家廚”都屬于無證照經營。
市食藥監管局食品餐飲監管處副處長張磊表示,這類“家廚”由于無證照經營,食品安全風險不言而喻。食藥監管部門曾采集餐飲單位現場制作和配送到顧客處的冷菜、生食、冷加工糕點等高風險食品,進行微生物檢驗后,發現食品配送后的平均合格率比配送前降低了13.5%。大部分“家廚”并不具備冷鏈配送食品的條件,夏季高溫下,食品安全隱患更大。
此外,“家廚”還存在油煙、噪聲擾民等問題,甚至由于“門對門”的經營模式,還可能帶來治安問題,威脅消費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近期,上海12331食品安全投訴舉報熱線已接到多起食用“家廚”出售的食品后出現身體不適和油煙擾民的投訴舉報。
經約談,“鄰食”暫停營業;另一家“丫米”的態度不明確,被虹口區市場監管局立案調查。記者8月22日獲悉,該平臺也已認罰停止運營。
對于“回家吃飯”、“覓食”等在外地注冊的“家廚”類網絡訂餐平臺,上海食藥監管部門已依法移送相關省市的食藥監管部門處理。目前,“回家吃飯”仍在對外經營。
8月22日,記者嘗試采訪“回家吃飯”相關人士,截至發稿時暫無回應。而在App界面,記者看到,每一個訂單后面,商家都會顯示由保險公司提供食品安全保險,最高保額30萬元。
而面對政策和輿論的變化,更多商家則悄然關閉了App上的“自取”功能。一不愿具名的家廚商家表示:“以前我們都是可以上門自取的,但是后來發現有客戶訂了單,都沒經過主人允許,就跑到人家廚房一頓拍照,再后來,我們的管理員就通知大家,關了上門自取的功能?!?
可探索創新監管方式
對于監管部門封殺家廚平臺的做法,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會長顧振華表示,目前發展情況下,“家廚”確實應該關。
顧振華稱,一方面,家庭廚房的環境,不可能達到從事餐飲的要求?!笆紫染用駱亲霾惋?,就沒有辦法過環境測評,更別說餐飲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另一方面,家庭廚房的安全目前也只能靠商家自律,但是任何一個行業,僅靠自律,都無法長遠發展。
律師劉春泉表示支持監管部門的做法:“‘家廚’大多潛藏在居民小區內,如果沒有鄰里和消費者的投訴舉報,監管部門上門檢查,還經常被以‘不得擅闖民宅’的理由拒之門外。萬一出了事情,輿論只會說政府監管不力。”
顧振華強調:“更重要的是,當前解決讓用戶吃得好的方式,有可以訂更好餐館的飯,可以訂大廚制作的飯等等,私廚并非唯一解決方案。”
不過,據“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發起、13250名網民參與的一項有關“家廚”的投票調查顯示,67.4%的網民支持,26.6%的網民反對,6%的網民無所謂。
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楊建華建議,對于“家廚”的界定需要慎重,否則會造成社會、行業的極大反彈。而且,“家廚”事實上比食品攤販、食品作坊更容易監管,一般都是固定場所,可探索創新監管方式。
據悉,面對互聯網家廚平臺的亂象叢生,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條已明確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依法應當取得許可證的,還應當審查其許可證。
近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也明確指出:“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交易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在其經營活動主頁面顯著位置公示其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通過自建網站交易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在其網站首頁顯著位置公示營業執照、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品監管二司副司長崔恩學稱,不管是家庭廚房還是家庭私廚,如果它的服務對象是不特定的社會公眾,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種食品的經營行為。既然是一種食品的經營行為,應當依法獲得食品經營的許可。
據了解,《辦法》實施的具體時間為2016年的10月1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