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華社記者湯計指《中國新聞周刊》報道失實,遭另一方否認
《中國新聞周刊》近期的一篇報道陷入了爭議。
8月21日,《中國新聞周刊》通過其官方微信公號發布了《關于“呼格案專案組組長馮志明落馬”一稿的聲明》。
聲明稱,發表于《中國新聞周刊》第769期的《馮志明落馬不祭呼格冤魂》一文,系我刊記者王珊赴呼和浩特進行多方采訪后完成的報道,其內容包括新華社駐內蒙古分社記者湯計在接受采訪時當面提供的多處詳細信息(均有錄音為證)。
聲明指出,2016年8月20日,微信公號“記者湯計”發表“新華社記者湯計聲明”,聲稱上述報道“道聽途說、未經核實”“內容嚴重失實”,并稱記者王珊“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原則,喪失了新聞人的職業操守”。
《中國新聞周刊》一方認為,湯計的上述聲明與事實不符,損害了《中國新聞周刊》及記者王珊的名譽權。“對此,我刊要求湯計立即撤回上述不實言論,停止侵權行為,同時,我刊將不排除采取維護名譽權的行動,包括公布記者對湯計的采訪錄音,以正視聽。”
此前,微信公號“記者湯計”8月20日發布了一篇名為“新華社記者湯計聲明”的文章,作者署名為“新華社記者湯計”。
文章稱,《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王珊在“呼格專案組組長落馬”一文中,嚴重侵犯其名譽權,將一些道聽途說、未經核實的“事情”寫入報道,造成該文內容嚴重失實,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原則,喪失了新聞人的職業操守,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本人要求王珊及《中國新聞周刊》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影響,停止侵權行為。本人依法保留對《中國新聞周刊》以及王珊的法律訴訟權。”
據新華社報道,馮志明是呼格吉勒圖案專案組組長,案發時擔任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新城區公安分局副局長。
1996年4月9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毛紡織廠宿舍旁的女廁內發生一起強奸殺人案,前往公安機關報案的呼和浩特市卷煙廠工人呼格吉勒圖被認定為兇手,61天后法院判決呼格吉勒圖死刑并立即執行。2005年,內蒙古系列強奸殺人案兇手趙志紅落網,其交代的17起案件中包括“4·9”女尸案,從而引發媒體和社會對呼格吉勒圖案的廣泛關注。2014年12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再審判決呼格吉勒圖無罪。
據內蒙古新聞網2016年2月1日凌晨消息,呼格吉勒圖案經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改判無罪后,有關機關和部門迅速啟動追責程序,依法依規對呼格吉勒圖錯案負有責任的27人進行了追責。其中,馮志明因涉嫌職務犯罪,依法另案處理。
2016年8月1日,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原黨委委員、副局長馮志明受賄罪、貪污罪、非法持有槍支、彈藥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案在呼倫貝爾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
在《中國新聞周刊》的報道《馮志明落馬不祭呼格冤魂》中,湯計作為受訪對象之一,提供了諸多信息。
譬如,報道稱,2014年12月17日,馮志明身著便裝來到位于賽罕區敕勒川大街1號的呼市公安局。當時,他已經以“身體不適”為由請假近一個月。這一天,他接到命令要來“參加一個重要會議”。下午3點左右,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的辦案人員找到了正在公安局大院里和他人攀談的馮志明,當即宣布其被批準帶走接受調查。“五六個身體素質很棒的檢察院的人拿著繩子將馮志明五花大綁地綁走,抓捕的情形特別不好看。”湯計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此前,出于偶然,新華社內蒙古分社記者湯計得知“呼格案”,了解到呼格吉勒圖可能是被誤判,而真兇另有其人。從2005年起,他連續發了五份內參,借著新華社獨有的管道,直接向中央反映呼格案,每份都得到了中央高層的批示。
2014年11月20日,呼格案終于宣布啟動重審程序。12月初,內蒙古高級人民法院撤銷原判,判決18年前被判處死刑的呼格吉勒圖無罪。
2015年1月22日,新華社社長、黨組書記蔡名照為湯計頒發了個人一等功的獎章和證書,以表彰湯計為呼格吉勒圖案的重審所做出的貢獻,這幾乎是新華社記者的最高榮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