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007,一個爽文IP的70年

第一代007演員肖恩·康納利與007原著作者伊恩·弗萊明。
文 李屾淼
富三代、前英國海軍前中校情報官、記者、倫敦著名單身花花太歲伊恩·弗萊明,于1952年不情不愿地與老情人安妮·查特里斯奉子成婚。
查特里斯從二戰前就開始跟弗萊明出軌,戰后換了個丈夫,依然跟弗萊明出軌,直到搞大肚子,東窗事發,弗萊明終于答應和查特里斯結婚。
這樁婚事讓弗萊明很懊惱,為了轉移注意力,他開始寫小說。1952年2月17日,他寫下了007系列小說的第一行字。后來這部被弗萊明自己評價為“糟糕呆板”的小說,不僅讓弗萊明聊以解憂,也讓他真正意義上名利雙收,并創造出了影史上首屈一指的超級大IP——代號為007的英國間諜詹姆斯·邦德。
種馬、爽文、冷戰下的蛋
二戰期間,弗萊明參與策劃過一系列敵后破壞活動。他本人一天前線都沒上過,但前線人員要干什么,以及他們的人員招募,弗萊明了解得很全面。
后來甚至因為這方面的經歷,他還參與過美軍戰略情報局的籌建,這個機構日后改了個名,叫:
中央情報局。
長期策劃敵后活動,跟一幫過了今天不一定有明日,見多識廣又身懷絕技的間諜殺手打交道,為后來弗萊明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素材。007的人設,基本就是那些人包括弗萊明本人特點的一個集合。
于是詹姆斯·邦德接近40歲,富家子弟,父母早亡,受過良好教育,跟弗萊明一樣畢業于伊頓公學,會多門語言;
黑頭發,右臉頰、左肩和右手背有疤痕,皮膚較黑,永遠一身安東尼·辛克萊爾的定制西裝;
擅長射擊、飛刀、滑雪、搏擊等殺手必備技能;
愛美食美酒,經常跟美女廝混,喜歡飆車,一天要抽上70根專門定制的香煙。
從他的一些言論和觀念上不難看出他相當大男子主義,有點種族歧視,行事風格簡單粗暴,崇尚及時行樂。

摸辦公室女秘書屁股這種今天看來涉嫌性騷擾的行為,早期的007沒少干,而且女秘書夢妮·潘妮還要表現得一臉受用。
如弗萊明所言,詹姆斯·邦德就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產物,一個那個時代男性的映射、欲望和白日夢的集合:抽煙酗酒還能身體健康,車子、馬子、票子一樣不少,生活充滿著不帶重樣的旅行和冒險,以及各種直男最愛的黑科技小玩具,雖然有點兇險但不僅不會受什么傷,連發型和西裝都不會亂……
007系列就是一個男人寫給男人的小說,然后改編成給男人看的電影,是那個時代的天字第一號種馬題材爽文作品。制片人艾伯特·布洛柯里和他的女兒芭芭拉·布洛柯里,成功將這一系列打造成了一套可復制、可持續的工業化流程作品。

早期007電影里基本上是個女人見了邦德都要腳軟。
種馬、爽文、套路式的情節是007電影長紅60年的核心競爭力。不管007的演員、風格或時代背景怎么變,它必須一如既往地迎合男性最普適的欲望和興奮點。跟種馬爽文在21世紀的今天一樣受歡迎一個道理,007一直有活力的原因,或許在于它足夠保守,同時又能用最時尚的方式表達這種保守。
時尚意味著,作為一部商業電影,007系列要一直緊緊抓住受眾情緒,跳出弗萊明原著里那種濃郁的冷戰氣氛,跟著社會不斷改變影片的表現風格。

影史最經典的鏡頭之一,為007背叛了大反派金手指的邦女郎被金手指殺死后渾身鍍金。
情人、殺手、男性幻想
真正意義上原汁原味呈現原著的,也就只有肖恩·康納利飾演的,距離原著和活著的弗萊明最近的前幾部007電影。
這幾部作品大都圍繞著大反派組織幽靈黨展開劇情,東西方陣營對抗的肅殺氛圍躍然紙上。不過這一時期007電影已經開始展現出比同類西方英雄主旋律高明之處:當其他人還在用手撕鬼子的套路來埋汰蘇聯人時,007開始拯救世界。

《來自俄羅斯的愛》劇照,讓俄國女人成為邦德的女人,往往能達到比直接打敗俄國人更好的文宣效果。
蘇聯人的負面形象在電影中更多是個不痛不癢的點綴,或者作為展開劇情的工具,電影中最大的威脅是神通廣大并且要統治世界的幽靈黨。于是就形成了很鮮明的對比:當電影中的蘇聯人還在沉迷冷戰對抗時,007代表的西方卻在拯救世界,這樣一來,誰更高大上一目了然。
邦女郎在這一階段的007電影里是非常純粹的花瓶和玩物,有時對劇情推進幾乎沒有任何意義,甚至原著小說里不曾出現的女性角色,完全為了一段床戲或露肉而被安插進電影。劇情也絕不允許邦德花太多時間跟女人糾纏,到了需要情欲戲出現的時候,女人會自動送上來,有時候甚至莫名其妙地獻身。

第一部007電影《諾博士》里的邦女郎,把這個角色拿掉也完全不影響電影敘事。
這一時期的007高度符合一個冷戰間諜的人設,練過拳擊的肖恩·康納利語言、動作和儀態上都很利索,鏡頭明白告訴你這家伙不只是大眾情人,而首先是殺人機器。這就是戰爭和核戰陰影下西方娛樂工業需要的男性銀幕英雄:他強壯、奢華、致命,偶爾流露一點冷酷的幽默感,喜歡美女卻絕不動情,剛睡完就可以送對方去死。
這樣的初印象過于深入人心,以至于第六部007電影《女王密使》嚴重撲街,接班康納利首次出演詹姆斯·邦德的喬治·拉贊貝也成了最倒霉的一代007演員。
《女王密使》故事同樣來自原著,邦德遇到了一生真愛,并在完成任務后隱退結婚。人們很難接受之前那個游戲人間及時行樂的致命武器,忽然變成一名柔情似水,并且準備跟人安定一生的好男人。

遇到真愛、深情滿滿的人設拿到后來的丹尼爾·克雷格身上時,時代情緒已經大不相同,效果十分好,但在當時,就是妥妥的票房毒藥。
即便新婚妻子婚禮剛結束就被反派殺害,詹姆斯·邦德不得不繼續當他的單身冒險家,喬治·拉贊貝表現出的傷感深情也讓人很不適應。試戲時一拳把特技演員打出鼻血的拉贊貝,軟硬條件和文戲武戲表現其實都很不錯,但影片整體風格不合時宜,他也連帶著被人看不順眼好多年,自己也成了唯一一個只演過一部007的男演員。
拉贊貝似乎就有點倒霉體質。演完007后他一直沒遇到什么好機會,直到李小龍邀請他合作電影——然而就在本該跟拉贊貝見面吃飯聊工作的當天,李小龍猝死。此后拉贊貝再也沒遇上什么像樣的機會,被差評多年的《女王密使》后來也成了拉贊貝屈指可數的代表作。
《女王密使》的慘敗嚇得007出品方不得不求肖恩·康納利回來又演了一部《金剛鉆》,007又找回了一點以前的感覺。但康納利明確不想再演007,整個系列也需要一點新鮮感覺,片方只好再次開始物色接班男主。
任期最長的邦德演員羅杰·摩爾終于走上前臺。
鐵金剛的喜劇時代
高高瘦瘦的羅杰·摩爾怎么看都不像個動作片演員,他的演技毋庸置疑,但動作戲跟前兩任比起來就明顯不過關,有時在揮拳打人之前還要來個前搖,敵人就那么站著不動讓他揍。長相和年紀都偏老的摩爾,穿運動裝出鏡就像中年土大款去健身房。此外一頭橘黃色的頭發,也不符合007原著里邦德黑頭發的設定。

反正最有資格提意見的人此時也不在了,1964年煙酒無度的弗萊明56歲英年早逝。不過事實證明,羅杰·摩爾接班007后系列的轉型很成功。
1973年首部由羅杰·摩爾主演的007電影《生死關頭》上映,票房便超過康納利主演的上一部《金剛鉆》。自此開始,007電影轉向了一種更具娛樂性的新風格。大可以把摩爾主演的幾部007電影理解為《紈绔單身王老五旅游追女孩順便打怪》,之前那種氣氛緊張的動作片,變得更像合家歡喜劇電影,甚至混進了一些那個時代流行的B級片元素。
比如邦德試過把大反派掛在直升機上然后扔進煙囪里,開著一條水陸兩用的黑科技貢多拉船穿越威尼斯市區,用一只鸚鵡跟自己的大領導英國首相通電話,或者跟美女鬼混時經常不慎被自己的領導同事集體圍觀……

摩爾飾演的007見到漂亮姑娘就兩眼發光。
這一時期的007,人殺得都比以前少,在《金槍客》里甚至只殺了一個人,即大反派金槍客。對抗大反派顯得像是副業,他主要精力在于插科打諢,以及玩心思弄伎倆追求美女。
一個嘻嘻哈哈不務正業的間諜大家都很喜歡——東西方對抗二十多年,局部代理人戰爭、內部社會運動和經濟危機搞得大家都很疲憊,末日核戰看樣子也不大可能打起來。厭倦了現實宏大敘事的人們,更愿意在文娛作品這里看到一些能讓自己開心的東西。
所以007的喜劇化不是偶然,1977年的《星球大戰》和1979年的《異形》系列爆火也離不開同樣的社會情緒。感受到市場風向后,007系列也很應景地推出了《海底城》《太空城》兩部極富科幻元素的作品。邦德下了海底,上了太空,《太空城》中甚至出現了太空軍隊激光槍互射作戰的場景,當然,失重狀態的床戲也是一大看點……
在那個年代,這無疑貢獻了電影視覺上的奇觀。

《太空城》也成為了當時007系列票房最高的作品。
演了七部007電影的羅杰·摩爾堪稱最深入人心的邦德,很可能也是中國觀眾最早認識的007。早期通過地下渠道進入中國錄像廳或小影院的007電影大多是摩爾主演的幾部,并且由于摩爾曾主演過另一部動作片系列《鐵金剛》,導致引進的007電影大多被翻譯為《鐵金剛勇破XXX》。
鐵金剛羅杰·摩爾也成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因為年紀太大辭演007的演員。比肖恩·康納利還大三歲的羅杰·摩爾1985年主演《雷霆殺機》時已經57歲,因脫發嚴重不得不戴假發參演,跟他對戲的邦女郎看上去就像他的女兒輩,《雷霆殺機》中飾演反派的克里斯托弗·沃肯跟摩爾站一塊,反而顯得更光明帥氣有活力。

邦德和大反派一同出鏡,看著就像爸爸帶著兒子騎馬。
1987年接班羅杰·摩爾飾演詹姆斯·邦德的提摩西·道爾頓讓人眼前一亮,他的氣質和身手有點像冷酷版的肖恩·康納利,年紀比羅杰·摩爾小17歲,火候正好。
這一代007行事干練,殺伐果決,甚至有點過分專注于任務,風流花邊和床戲都明顯少了很多。跟此前所有007電影最大不同在于,道爾頓飾演的邦德雖然依舊風流,卻顯得一往情深。跟邦女郎的肉戲不多,感情戲卻不少,把007電影硬是演出了初戀的感覺。

道爾頓版的邦德真的會很認真地談戀愛。
主創似乎也想圍繞道爾頓的特點,適當減少羅杰·摩爾版007電影里濃重的喜劇色彩,塑造007電影作為商業動作片的硬朗氣質。道爾頓版的詹姆斯·邦德跟后來的丹尼爾·克雷格版其實頗有相似之處,冷酷、凌厲、有故事,同時也有深情的一面,并且會真正意義上受傷掛彩,不像過去那般打半天發型也不亂。
這種風格的007似乎出現得有點過早。雖說80年代中后期開始流行施瓦辛格式的硬漢,但硬漢的路子放在007這個形象上很難自洽。畢竟看007電影的人,不完全是沖著動作打斗去看的。對于冷戰局面已經占據全面優勢,并且即將迎來一個黃金時代的西方世界而言,007電影可以變嚴肅一點,但它依然要能夠滿足觀眾,尤其是男性觀眾對于理想人生的多重幻想。

在丹尼爾·克雷格之前,只有道爾頓飾演的邦德會被打得一臉傷痕。
道爾頓1989年第二次出演邦德的007電影《殺人執照》票房表現大幅下滑。本來這并非無法挽回,但不巧此時片方遭遇一場漫長的版權官司。按正常進度,一開始簽了七年約的道爾頓本來至少還能再拍一兩部,但這場官司一打就打到90年代中期,了結之后,道爾頓未能回歸。
冷戰結束了,然后呢?
誕生于冷戰初期的007見證了冷戰的落幕。西方世界全面獲勝,意氣風發地迎來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及信息革命帶來的經濟騰飛。而007系列也面臨一個真正的轉折點:西方與蘇聯對抗的大背景已經不復存在,此外弗萊明的原著已經基本拍完。作為冷戰下的蛋,007電影是要重新炒冷飯,還是另起爐灶,這是個問題。
皮爾斯·布魯斯南飾演的詹姆斯·邦德在1995年登陸銀幕,以一個跳崖扒飛機的騷操作片頭驚艷世人——《黃金眼》除了使用伊恩·弗萊明在牙買加的別墅“黃金眼”作為片名,以及基本的人物設定外,首次脫離原著故事。

布魯斯南飾演邦德的首個露臉鏡頭。
《黃金眼》大獲成功,甚至還衍生出了一部經典的同名射擊類游戲——這說明007系列的成功跟弗萊明原著情節關系并不大?!饵S金眼》的故事并沒有寫得多么精彩,但人們看007看的從來就不是故事內核,觀眾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會是怎樣一個故事,他們更在意的恰恰是故事的表現方式。
無論弗萊明的小說還是改編的電影,真正吸引人的是那些花邊:換了一茬又一茬的美人、豪車、黑科技道具、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以及各種爭奇斗艷的特效場面。作者需要做的其實是塑造一個足夠有魅力的男性角色,和一個可能很扯淡的俗套故事,去把這一切花邊串起來。
90年代已經高度成熟的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加上007系列久經考驗屢試不爽的風格套路,將皮爾斯·布魯斯南時代的007系列推向了新的高峰,無論是布魯斯南飾演的邦德,還是電影中各種套路元素的應用,都實現了有史以來的最佳平衡。

《明日帝國》中的防彈、可遙控、發射飛彈、自動補胎、電擊防盜的無敵寶馬戰車。
一手打造007電影傳奇的制片人艾伯特·布洛柯里于1996年逝世,接他班的女兒芭芭拉·布洛柯里在成功發揚成功經驗的同時,也讓007電影對女性觀眾變得更友好。
從《黃金眼》開始,詹姆斯·邦德的上級、軍情六處代號M的特務頭子由老牌英國女演員朱迪·丹奇飾演。自此M這么一個過去只負責交代一下任務的官僚龍套角色,成了007電影的又一看點。
M夫人第一次出場,就對邦德作了這樣一番評價:你本質是個厭女的男性主義者,一個冷戰的遺老遺少,你那點孩子氣的男性魅力對我不起任何作用。

M夫人代表著新時代的情報工作者,擅長通過數據資料獲取信息。軍情六處職員閑聊時稱M夫人為“邪惡的數字女王”。
這算是新一代制作者對于冷戰式007電影的一次告別,也可以說是新一代觀眾對于過去007電影的一個總結性觀感。想繼續把007的招牌打下去,過去那種過于生猛的直男情趣審美確實要有所收斂。它還得有,但必須比以前表達得更高明,否則觀感上就很容易陷入“你看老爹我教你們怎么泡妞”這樣的自我陶醉。
所以布魯斯南時代的007電影相當注意對于邦女郎形象的刻畫,要么能文能武,要么讓邦德心慈手軟放不下,總之沒有哪個是絕對的花瓶。失去了蘇聯這個現成的大魔王,007電影也設法塑造了一些相當與時俱進的敵人,反派也變得比過去更聰明且有魅力,邦德面臨的境況明顯要比過去更兇險。

《明日帝國》中以默多克為原型的大反派,媒體大亨卡弗,他試圖通過挑動中英兩國沖突借機掌握兩國的媒體資源。難得的一部中國形象還算正面的西方主旋律電影。
不過等到布魯斯南的第四部007電影《擇日而亡》上映時,哪怕邦德的跑車已經能隱形,也攔不住觀眾日益增長的審美疲勞。加上布魯斯南已經五十出頭,身材肉眼可見地膨脹,無論風格還是演員,007系列又到了需要自我革命的時候。
會哭的007
《擇日而亡》上映的2002年,一部誰都沒有想到的電影一炮而紅,全面影響了整個好萊塢商業動作片的風格走向。這部手持攝像,投資不到《擇日而亡》一半,男主沒有任何精妙裝備,開著一臺七十年代產的小破老爺車跟人飆車的間諜動作片,叫《諜影重重》。
《諜影重重》里馬特·達蒙飾演的從頭到尾苦瓜臉的特工伯恩,一夜間樹立起了該類型電影的新審美。主角必須有故事而且一臉憂郁;業務能力極強,動作場面必須拳拳到肉,讓人看著都覺得疼;該受傷時受傷,不管是肉體還是心靈;女人可以有,但男主跟女人的互動要真實可信,而且最好流露真情,哪怕女主死了,也得一直惦記……

《諜影重重》一出,讓所有動作片競品看上去都像花拳繡腿的舞蹈。
《皇家賭場》對以上這些要素幾乎照單全收。
丹尼爾·克雷格被選為接班布魯斯南的下一任007時,一度被全網炮轟。一幫無腦黑網民搞了個話題叫“不要黃毛邦德”,羅杰·摩爾要是上網估計會給氣得不輕。但金色頭發似乎就是克雷格為數不多能被拿來指摘的不足,這個在演007之前大多出演文藝片的演員,憑著過硬的演技,一張有故事的臉和一身雕塑般的腱子肉,成功塑造了一個與以往氣質大不相同的007。

《皇家賭場》的開頭,講述了邦德剛剛成為“00”級特工的故事。
《皇家賭場》借鑒了弗萊明的首部原著,并且再次像當年《女王密使》那般讓邦德愛上一個女人,這次效果卻出奇地好。007電影的風格一下變得壓抑、陰郁,身心傷痕累累的邦德與他心愛的女人維斯帕最后悲劇收場,乍一看像是披著動作片外殼的苦情文藝片。
這似乎很對新一代觀眾的口味——冷戰結束似乎并沒有帶來歷史的終結,新時代的問題似乎比以前那個非黑即白的世界要更復雜。我們的大戰成了心靈之戰,我們的大敵正是生活本身,那個風光無限的007也不應是例外。如果他還繼續開心地撩妹打怪玩世不恭,只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的生活更不堪一過。
于是也正是在克雷格飾演的007這里,詹姆斯·邦德會受傷、會開槍手抖、會胡子花白力不從心、會為了傷逝離別哭泣……鐵金剛再也沒鐵,也不剛了,就剩下頭發是金色的。

《天幕殺機》末尾,朱迪·丹奇飾演的M夫人告別了007系列。
那些構建了007市場基本盤的要素——女色、豪車、風光與戰斗——依然存在,但克雷格時代的007電影整體功能發生了重要變化。如果說007電影原本只是男性欲望幻想的伸張,那么今天的007電影已經進一步成為了人們內心郁悶的投射。
所以哪怕故事邏輯不堪一擊,克雷格迄今為止的五部007電影都獲得了不錯的反響,這幾乎是必然:因為2007年《皇家賭場》上映后到今天這十幾年的時間,世界總體變得越來越糟心。那么幾乎可以預見,不管未來的詹姆斯·邦德演員是男人還是女人,白人還是黑人,他大概率都不會很愉快。

短時間內,007和他捍衛的西方都很難找回當初那種自信瀟灑的感覺了。
十四年后,丹尼爾·克雷格版的007也迎來了了結,但毫無疑問,007這個能從冷戰之初活到今天依然堅挺的IP,在難以捉摸的時代風云變幻中一直占據流行文化的一席之地,足以說明它適應時代的能力。
在可見的未來,只要人還有樸素的七情六欲,那么007依然會有存在空間,并且繼續做它誕生第一天就開始做的事:表達人最普遍的欲望、幻想,同時釋放它所在時代的情緒。似乎所有文藝作品或多或少都在做這件事,但如007這般無縫伴隨著時代一直做七十年,甚至更久遠的作品,好像只有這么一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