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理解“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

10月21日,總書記在視察勝利油田時指出:“石油能源建設對我們國家意義重大,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
總書記在勝利油田的視察和講話在能源界引起極大反響,其中的核心和點睛之句是“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能源企業均在第一時間感悟、學習和落實總書記的指示要求。那么如何理解“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
有專家認為,“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就是指我國的能源必須實現自結自足,必須實現能源獨立。“其中的重中之重是油氣,目前我國石油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70%和40%以上,離自結自足和油氣獨立還很遠,一方面要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增加供應;另一方面要控制和壓縮油氣消費、提高油氣利用效率……”有專家如此評價道。“我國油氣行業離總書記的標準要求還很遠”,還有人如此說道。
從近兩年我國石油天然氣消費的情況看,石油的年表觀消費量為6.9億噸左右,其中5億噸要靠進口,對外依存度在72%左右;天然氣的年消費量達到3300億方,其中1350億方左右需要進口,對外依存度在42%左右。乍一看,確實沒有把能源的飯碗完全端在自己手里。
若要按照上述專家所說端穩飯碗就是“油氣獨立和自給自足”的標準,則問題來了,如何解決如此巨大的需求缺口?考慮到油氣勘探開發投入和產出并不符合“1:1”的投入產出比規律(也就是說,投入不一定有回報),如果我國國內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依然維持在2億噸和2000億方水平的話,再加上消費量尚未達峰,還在緩慢增加,那是不是我們的問題愈加嚴重了?是不是我們就達不到總書記提出的要求了?

這里,清泉談談自己的理解。
第一,若論涵蓋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新能源的“大能源”,我國能源的飯碗其實一直端在自己手里。
雖然上面提到,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70%,但石油消費畢竟只占當前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18%左右;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雖已超過40%,但天然氣只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9%不到;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主要還是靠煤炭,占比60%左右,這是由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決定的。我國是煤炭生產大國,目前年產原煤量38億噸左右,基本占到全球總產量的“半壁江山”,能夠自結自足,無需大量進口。再加上風能、水能、核能、生物質能源等新能源的消費量目前已占到15%左右,且一直是本土生產、本土消費。綜合測算,我國能源的綜合對外依存度只有15%左右,也就是說,85%左右的能源消費完全依賴本土供應。因此,可以斷言,我國能源的飯碗一直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換句話說,如果萬一出現能源“供應中斷”的極端情況,在暫不考慮煤炭對大氣環境污染等負面因素情況下(實際上,清潔煤技術的推廣已經使得燃燒煤炭的溫室氣體效應顯著降低),加上中國逐步完善的石油天然氣戰略儲備、逐步提升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能源供應的主體問題。我國的能源供需體系并不“脆弱”,我們有能力、有辦法應對供應短缺甚至“供應中斷”的極端情況。
但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國能源供應有其固有“敏感性”,這是由我國目前是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第一大煤炭消費國、第一大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國的地位特點決定的。以油氣為例,之所以說“敏感”,就是我國對依賴中東、俄羅斯中亞、拉美以及未來美國石油天然氣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一旦油氣供應國(資源國)出現風吹草動,我國作為消費大國和首要進口國就感到“緊張”,有點“資源國一打噴嚏,我國就感冒”的跡象。加上當前大國博弈和中美對抗空前加劇,進一步放大了這種敏感性。但我國的油氣供應并不“脆弱”,之所以說“并不脆弱”,就是我國實際上并不需要作出戰略性的讓步和調整,并耗費巨大的資源和代價對應對外部油氣供給減少這一問題。畢竟,我們還有2億噸石油和近2000億方天然氣產量在手,這是我們的“壓艙石”。
“敏感但不脆弱”“主動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應該是今年后較長一個時期我國能源問題的基本特征。

第二,“端在自己手里”絕不意味自給自足,絕不意味不再進口油氣,而是“爐子必須要生在自己家里”。
首先,實事求是地說,我國短期內(至少在2030年“碳達峰”之前)還做不到實現油氣完全自結自足。完全自結自足意味著我國國內石油年產量須由當前的2億噸提升至7.5億噸左右,天然氣年產量須由當前的2000億方提升至5000億方左右。除非有重大油氣勘探突破和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出現,否則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近百年來,全球范圍內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的創新基本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迭代速度不符合“摩爾定律”,不可能出現“18個月就翻一番”的現象。
再者,是不是進口倒不是主要的,于每一種能源產業而言,最關鍵的是“爐子必須要生在自己家里”。也就是說,能源產業的核心關鍵技術、項目建設和工程管理能力、設備的制造能力,以及所涉及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都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就煤炭而言,目前我們擁有全產業鏈的技術管理及配套能力,且已實現自結自足,已將飯碗穩穩地端在自己手里。油氣領域,目前我們基本擁有全產業鏈的技術和管理能力;在頁巖油氣開發等非常規領域,以及深水超深水勘探開發領域,我們也已經取得突破,能力不斷提升,端住飯碗也沒有問題;甚至天然氣水合物這種“未來能源”的開發和試采技術,我們手里也有。新能源領域,我國擁有規模實力最為龐大的產業鏈和市場體系,配套設備技術和生產能力約占全球的“半壁江山”,已牢牢將飯碗端住。
再者,積極引進低成本的石油天然氣是我國有效參與全球化、深耕“一帶一路”、暢通國際國內兩個“大循環”的明智之舉。盡管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的思潮抬頭,但當今世界仍是一個“相互依賴度”很高的全球性時代,且中國已經扛起全球化的大旗。特別是石油天然氣的生產、供應和消費,已經高度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北美、東亞和西歐等消費中心高度依賴俄羅斯中亞、中東、美洲和非洲等生產中心,同時后者在出口、財政收入及石油金融上高度依賴前者,這是一個“復合相互依賴”的過程(有關“復合相互依賴”的理論,可以參考美國著名國際關系學者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合著的《權力與相互依賴》一書)。加上美國因頁巖革命實現基本實現能源獨立后,全球能源格局由此改變,我國的能源形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與中亞、俄羅斯、非洲等地區的“資源換市場”的協同性大大加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企業參與全球油氣跨境貿易與交易總量每年在10億噸油當量左右,約占全球貿易總量的30%左右。在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逆全球化喧囂塵上的當下,這一點尤為難得。
當然,絕不能說,我國的能源問題已高枕無憂。在煉油化工高端產業、煤炭清潔利用、大型天然氣及LNG裝備與技術、碳捕捉封存與利用(CCUS),以及以氫能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領域,我們面臨的“卡脖子”問題還不少。

第三,新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時代,新材料成為各國爭奪的稀缺資源,“能源的飯碗端在自己手里”有了新的涵義。
隨著全球范圍內能源轉型的加速,碳中和行動在全球范圍內勢不可擋地展開,非化石能源產業未來幾十年將逐步取得主導地位。預計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占到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80%左右。而非化石能源的生產、儲存、分配和消費與現行的化石能源供應鏈體系有著本質的不同。“能源的飯碗端在自己手里”有了新的涵義。
尤其是儲能領域,新能源儲能設施的生產制造涉及新型材料,如鋰、鎳、鈷、錳等,在我國的儲量并不豐富,有些新材料需要大量進口。如果說,以鐵礦、銅礦、鋁礦為代表的傳統有色金屬是過去我國大量進口的“老材料”的話,則新能源儲能材料將是我們未來可能要大量進口的“新材料”。而這給“能源的飯碗端必須在自己手里”增添了新的不確定因素。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今年下半年因“雙碳”目標行動倒逼國內煤炭產能下降過快,導致煤炭短缺而不得不加大煤炭進口的現象,屬于“例外事項”,與能源的飯碗是否端在自己手里沒有必然的關系。
當然,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能源轉型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會出現各種曲折和意外情況。而在能源轉型與能源短缺相互疊加的時期,“能源的飯碗端必須在自己手里”顯得更加必要,難度也更顯巨大。
(作者:油涌如泉,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清泉能源SpringEnergy”,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立場無關,文責自負。引用、轉載請標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