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話︱江南文化、文化品牌、蘇州制作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才

中共蘇州市吳中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 夏巍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滬蘇同城化以及蘇錫常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我們該如何理解江南文化?
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江南文化是中華文化最富人文魅力和美學精神的部分,而蘇州是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且獨具特色。說起江南文化,我們的腦海里首先會想到小橋流水、烏蓬搖櫓、園林古剎,這些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江南文化的外在特點。江南文化同時兼容大運河文化、吳越文化、太湖水文化等,因此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我理解,至少包含以下重要元素:一是崇德向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謙讓和諧、低調內斂。二是崇文重教。江南文人輩出,著作豐厚,蘇州古代是“狀元之府”,先后出過45個文狀元(另有5個武狀元),現代則是“院士之鄉”,走出了100多位兩院院士。三是務實進取。注重發展實業,重視工商。明清時期的洞庭商幫,就是一個典型例證。四是典雅精致。這里的文藝作品精細秀美,制作精良,技藝精湛,可謂巧奪天工,能工巧匠不計其數。五是文明和諧。六是開放包容。當然,還可以列出很多。今天不是學術上的探討,以上只是我個人結合工作的一些思考。當前,蘇州正逐步融入長三角戰略、推動滬蘇同城化以及蘇錫常一體化發展,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學者進行挖掘提煉,通過高度凝練的表述和廣泛深入的宣傳,不斷提升“江南文化”享譽度、強化蘇州的文化影響力。
“天堂蘇州、最美吳中”是如何利用本區特色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
吳中區陸地面積745平方公里,獨攬太湖水域五分之三、擁有180余公里的太湖岸線,被譽為“太湖最美的地方”。木瀆、甪直、東山鎮陸巷、金庭鎮明月灣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星羅棋布,寶帶橋、香山幫傳統建筑技藝、碧螺春茶制作技藝等世界級、國家級文化遺產數不勝數。以“塑圣”楊惠之、北京故宮“總工程師”蒯祥、“繡圣”沈壽、文學家范仲淹、葉圣陶等為代表的歷代先賢層出不窮。因此,說吳中山清水秀、人杰地靈,一點都不為過。這也是我區致力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底氣和優勢。
當前,我們吳中區正按照蘇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圍繞“天堂蘇州、最美吳中”發展愿景,全面推進“江南文化”品牌建設。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豐富平臺載體,強化提升“江南文化”的顯示度。文化屬于精神范疇,需要通過物質載體來進行具象化的呈現。目前,我區最具影響力的一個文化平臺就是吳文化博物館,該館自去年6月份建成投用以來,推出講座、課程、傳習等社會性教育活動200余場,接待參觀團隊1100余個,累計觀眾已超36萬人次,成為傳承江南文化的重要陣地和載體。此外,作為“運河十景”之一的寶帶橋景區改建提升工程即將啟動,“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城活、文興”的“運河畫卷”初顯形態,“吳中人文客廳、運河城市看臺”的特色品牌持續擦亮。還有一個重大文化項目國家方志館分館建設,目前正在積極對接,不久的將來“江南文化”的吳中標識將更加豐富。
二是推動創新發展,強化提升“江南文化”的貢獻度。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個重要課題,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倍增是市委提出的明確要求。發展文化產業,我認為也是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應有之義。就吳中區而言,文化資源豐厚,傳承體系完整,產業類型廣泛,產業發展總體向好,但也存在企業小而散、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為了解決好這些問題、讓文化產業成為綠色發展的重要助力,吳中區委區政府今年研究出臺了《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了聚焦數字文化領域、做強文化裝備制造、深化文體旅融合、加強傳統工藝統籌發展等新的思路,并把引進頭部文化企業、打造高水平文化產業園區和發展特色文旅帶擺上了重要日程。從今年初步統計看,我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將有明顯提升。未來吳中的文化產業一定會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
三是加強文明培育,強化提升“江南文化”的契合度。文化是文明進化的內涵,文明是文化發展的成果。因此,我認為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也是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重要的一環。近年來,吳中區在文明培育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一方面,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了以區、鎮、村三級服務為基礎,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各類專業載體為支撐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實現覆蓋。另一方面,大力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目前注冊志愿者人數達到了40萬人,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積極而又重要的作用。今年暑期開設的“家門口的暑托班”,也吸引了大量的志愿者參與。再一方面,持續深化文明城市長效管理。通過潤物無聲的手段和制度化的形式,引導廣大群眾提升文明素養、養成良好習慣,不斷鞏固文明城市建設成果,從而實現文明與文化的高度契合。
談及蘇州在歷史上留下的文化印記,必定繞不開“蘇州制作”。在《天工開物》中有 “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的名句。如何發揚光大吳中的“蘇州制作”?
《天工開物》是明代宋應星所著,“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是對蘇州玉工的盛贊,也是對“蘇作”的盛贊。蘇州的玉雕在明代就以精、良、細、靈、巧名聞全國。明清時期,大批蘇州工匠被征調入京,參與建設紫禁城,目前故宮館藏的186萬件文物中有三到四成“姓蘇”,從自然景觀到人文環境,都跟蘇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天安門城樓,其設計師就是吳中的蒯祥。
“蘇作”因其品類齊全、工藝精湛、制作精美以及極富人文特性而享譽海內外,充分體現了江南文化的精細秀美、精益求精和開拓創新,也完美闡述了什么是頑強如石、堅韌如絲的工匠精神。“天下工藝看蘇州,蘇作精華在吳中”。時至今日,香山營造、緙絲、刺繡、核雕、玉雕、蘇扇、澄泥石刻等十多種門類的技藝在吳中經久傳承、生生不息。
近年來,為發揚光大吳中的“蘇作”工藝,主要進行了三個方面的探索:一是大力推進特色文化載體建設。以蘇作館、蘇州工匠園、蘇豪文化科技創意園等為重點,著力打造集宣傳展示、品牌共創、產品研發、集成孵化于一體的產業平臺,并從政策上為企業研發生產、市場開拓提供強有力支持。二是廣泛開展文化傳播交流活動。每年舉辦蘇作文創峰會,先后在上海、澳門舉辦“移動的工匠園”蘇作展示活動,連續4次舉辦“百匠賦能”展演,帶領工匠大師和作品走出蘇州吳中、走到北上廣深,走向世界舞臺,有效提升了“蘇州制作”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積極倡導蘇作工藝走進大眾。鼓勵工匠大師開發不同類型的工藝產品,多層次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在擴大推廣的同時,也讓產品更接地氣。
吳中區有很多非遺傳承人,如何做好“人”的文章?
吳中區目前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45位,其中國家級6名,省級5名,市級26名,區級108名。他們都是非遺傳承的中堅力量,也是打造“江南文化”品牌不可或缺的關鍵助力。吳中區對于做好非遺傳承人工作非常重視,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資金扶持機制。每年設置專項經費,用于非遺傳承人活動補助和非遺項目保護,累計達到400多萬元。二是鼓勵參與社會活動。廣泛吸納非遺傳承人進入基層文聯工作,并遴選擔任學會協會包括文聯領導職務,讓他們有平臺更好發揮作用。今年我們在成立區級“文化大使”隊伍時,還專門邀請公眾認可度高的非遺傳承人加入,目的也是讓他們在享受榮譽的同時,更好地為傳播“江南文化”貢獻力量。三是加強后備傳承人才培育。隨著各級對傳統文化重視程度的提升,民間人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也在提升,不少年輕人加入了傳承發展的行列,這為我們建立后備人才梯隊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力量。與此同時,也有少數非遺項目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在這方面我們將進一步做好情況梳理,并研究制定針對性的措施,保護好非遺項目,挖掘和培育出傳承人才,盡可能地不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在我們手里走向消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